..续本文上一页不过这地方我认为用「无我心、无人心、无众生心、无寿者心」比较好。我们用这四心来修一切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我心、无人心、无众生心、无寿者心」即是谈没有目的性。众生心和寿者心就是企图心和目的心,用大脑的人不但有目的性又有企图心。社会上的人若无旺盛的企图心,在事业上就不会往前冲,所以旺盛的企图心是造成今日社会进步的动力,这没有错,我们肯定这一点。但这个旺盛的企图心也正是一切业障的根本,所以你最好不要太过旺盛,有那么一点点就可以了,只要有「我要活下去」的那一种企图心即可,假如连这个都没有,你就活不下去了,但若是太旺盛的话,便是一切业苦的根本了。
「目的性」更是灾难,人与人相处最好不要有目的性。台湾人这一点很麻烦,例如搭火车,旁边坐一个人,通常你不会很自在地跟他聊天,要聊的话,一定先看一看,这人是不是调查局或谁派来的?怀疑这人是干什么的,不然怎么会刚好坐在我隔壁?否则不小心,搞不好晚上我就失踪了。为什么这样想呢?因为你目的性太强了。没有目的性,就没什么好怕的。为什么要怕呢?其实,还有很多例子可举,像「今天天气很好、火车开得很快……」人不用一开口就扯上政治话题,否则一紧张,目的性一设下来,就会朝政治的方向去了。人生不仅仅只有政治而已,如果没有目的性,你会无所不谈;若是有目的性,那什么都不好谈了,关键在这里。
人如果有目的,好多事不能办,所以这里讲「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没有人我的对立、企图心、目的性,这样修一切善法,才有可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无我」就是没有身见,「无人」就是没有人、我对立,就是无此身、无企图心、无目的心,这四个要件是修行的根本,假如这四个要件不能具足,修行很难成就,会变成盲修瞎练,原因在这个地方。
经文这里其实可以用其它来说明,为什么要用「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而且特殊的是它不讲「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或「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后面那个字不见了,所以我说你用「心」代进去,用第三种状况来讲。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一种状况,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第二个状况,现在我们就把「心」代进去,我心、人心、众生心、寿者心,你用这样重新去看。我们看经文最后的结论。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一般善法是从物质界、色身去看的,是人予以定义、区别的,其实法无所谓善或不善,它只是「法」而已。为何称善法,那是人去分别的。所以这个善法,如来说即非善法。「如来说」是指「法身的部分」,即从法身的立场来说,色身的法不是善法,这才是善法。
《金刚经》般若空性的部分,最主要是背景一定要弄清楚,背景的基本架构弄好以后,你怎么解读都不要紧,因为那是知识性的部分。倘若背景没弄清楚,你会把《金刚经》讲成知识性的东西,而不是生命中的东西。《金刚经》是在解读生命的,它告诉我们哪里错了,那个错要怎样将它厘清。譬如刚才谈色身和法身混在一起的那个问题,你到底分不分得出来?
色身只是物理现象,如何能说法呢?所以说法,是法身在说,而非色身在说。可是,你会讲「明明你在说,我在说,佛在说」,这个「说」是借这个「色身」物理现象的运作,实际上是「法身」在起作用,这点你必须一直去参。所以我们在行禅法的时候提醒你,是「谁」透过这个望远镜在看外面的世界?这个眼睛是色身的一部分,真正在看的不是那个眼睛,而是法身透过色身的眼睛在看。这时,你会发现色身和法身两个合并在一起,但这是两个,不是一个,你必须能将这部分分开来,如果分不开,《金刚经》你永远看不懂,永远不知道佛法到底在说些什么。佛法就谈这一点。
色身和法身到底是一个还是两个,一定要分辨清楚,这里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色身是物理现象的运作,法身是透过色身的物理现象在表达某些东西。所以说是「谁」在吃饭?是「谁」透过这个色身的嘴巴在吃饭?也许你会说「吃下去都在身体里面,又没有跑到外面去」,当然「吃下去」是「色身」的物理现象在运作,然而实际上是法身在运作。法身在最基层上就是维护色身的功能,可是法身有更高的层次,即是超过色身基层运作的那个部分,那部分就是佛法所讲的真正法身。
人性加以焠炼,把复杂的部分除掉,去芜存菁,所剩的菁华部分就叫佛性,以此而论,佛性无异于人性。人性是较广泛的,就像刚才所提的法身,法身在基本层面上有维护色身的功能,但当这个色身毁坏之时,法身就回家去了,它会和其它的缘再结合,然后变成你的下一辈子。这辈子来这里,就是因为前辈子的色身坏掉了,于是法身就走出来跟那些因缘结合,福报不错就来做人,不然当猪八戒都有可能,这就是轮回了。
所谓轮回只是就相上而言,事实上,法身这个生命还是继续前进,生命,法身本身所在的真如并未消失,关键就在这里。大家能体会吗?这部分好好的参!色身、法身是同一个,还是两个?这是修行中很重要的部分,慢慢去体会。
非常金刚经(四)──第三章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此段经文系以比较的方法来讲。首先,要解释「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到底有多少,这个观念我们要先弄清楚。一个须弥山有四天下,东、南、西、北,名为「四大王天」;须弥山顶有「忉利天」,通常是欲界的第二层天;然后是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以上总称「六欲天」。六欲天再上去就是色界天,色界天再上去就是无色界天,这称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从一个须弥山来看的。
世界则是以下这样子:欲界六欲天,构成一个世界;一千个世界,构成一个小千世界,初禅天以下统摄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作中千世界,是在二禅天以下;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一个大千世界,就是在三禅天以下,这叫作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千的三次方,就是一的后面有九个零,以现在的数学计算的单位来算叫十亿。换言之,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有十亿个须弥山,十亿个四天下,十亿个忉利天。一个须弥山有多大?四天下之中,我们这个世界叫南瞻部洲,假设一个地球是一个南瞻部洲,那么四个地球才构成一个四天下,东、南、西、北才是四天下的状况。忉利天有三十三天,有三十三块了,那比我们这边大八倍以上,首先要把这个状况弄清楚。
以须弥山王来看的话,忉利天以下一直到我们这个地上(四天下还不算),这样构成的一个世界,这个须弥山通通把它磨成微尘,这样算起来有多少微尘、有多少宝?姑且不论须弥山,须弥山到底有多大你也不知道,就以玉山为例好了,也不看微尘,就以这样大一座山,整座玉山都是七宝的话,那么有十亿玉山,那会有多少呢?你算算看,以这样的七宝拿来布施,你看福德多不多?
这是《金刚经》的一种语言模式,前面也提过:「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经文这里也以此例再讲一遍。虽然经文这里没有问「福报、福德多不多?」大家想想看,用那么多宝来布施,福德多不多?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经文这里不是讲《金刚经》,也不是讲《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讲「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般若波罗蜜经」当中的一部分。《摩诃般若》就是《大品般若》,与《小品般若》、《金刚般若》、《道行般若》……等,统称为「般若波罗蜜经」。
「般若波罗蜜经」是什么呢?般若即空性智慧,这个经典就是谈可让我们到达人生究竟彼岸圆满成就的空性智慧。也就是说,让我们在人世中,不但能了解生活的(色身的)这一相,更能够体验到生命的价值、意义、真相与目的,并且究竟通达。而将这一整套人生体验的菁华部分提出来,就称之为四句偈。也就是将自己人生体验的菁华部分拿出来,不仅仅是自己受持,并且能够为他人演说,这样的福德,比前面的福德,不只大上百倍、千倍、千万亿倍,乃至以算术譬喻都无法说明。
「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经文的这种语言表达,我们只能够说鸠摩罗什在用中国语言作比较时,常常弄颠倒,所以他用「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意思就是经文前面所提「布施的福德」与「把人生体验的菁华为人解说」所得的福德作比较,前者不如后者的百分之一、百千万亿分之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这地方所指的是这两个东西,以「色身」而言,即使布施再多的财宝,所得到的福德,都不如在「法身」上的体验,也就是对生命真相、人生目的、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体验。你将这个体验的部分拿来为人宣说,所得到的福德,比你用色身的任何布施都要大得多,其意义在这里。
从经文里头,我们可以窥见其语言模式与思惟模式,《金刚经》很重视法身的这个部分,色身部分只是提供给我们作参考。色身是人人可以掌握得到的,可是人不能只活在色身上,色身只是一个历程,这是佛法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佛陀从摩诃衍的立场(大乘的立场),并不否认我们在世间的福德因缘,有那样的福报当然很好,所以佛陀常常赞叹这些大户长者、国王、天王、人王……为什么赞叹?因为他们修有福报。既然色身有这种福报,那很好,我们毋须加以否认,可是色身福报却属无常。
我常跟各位说,人生的情况就像我手上这串念珠,中间这颗是今生,右边这些是过去的、过去生,左边这些是未来的、未来生。过去的每一生,是各种因缘组合,过去生的色身已坏掉,今生这个色身一样会坏掉,未来的很多生也一样会坏掉,可是法身是一直存在的。
倘若过于着重外相的色身,你就会丧失生命的本质和意义。换句话说,我们的生命是色身和法身两个因素所构成,当只存在色身时,生命的质量必然会堕落,因为你会停留在财、色、名、食、睡的追求上,同时贪、瞋、痴、慢、疑会从身、口、意中爆发出来,那你就在三恶道轮回了!
假如我们把生命的重心往法身这边靠,对于「财色名食睡」自然会淡薄、会随缘,有没有都不会在意,自然会在生命的真相、人生的目的、价值与意义上努力。当你在这边努力时,戒、定、慧就会增长,解脱、解脱知见会增长,生命质量会开始往上提升。那么即使这个色身毁坏了,有这么高的生命质量,下辈子所结合的因缘都将会是善因缘。下辈子也许还是现人身,但福德因缘不可思议。
大家想想看,我们假使出来竞选总统结果会如何?你会说:「别空思妄想了!除了自己一票外,大概没有第二票了。」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修这个福报,所以认为出马竞选总统是天高皇帝远的事,想都不敢想。但当一个人有那种福报时,便会被人推举出来当总统,然后他也莫名其妙当上总统了。他有那个福报,即使不要也不行,因为他命中有。为什么会有?因为他的生命质量已经提升到那个地步。当然,我只是举个例子,生命质量高的人未必当总统,而会当总统的人,其生命质量也不一定高,那是福报。
生命质量高的人和生命质量低的人,质感是完全不同的,修行的重点在这两者之间。经文这里所要告诉我们的,并非是要我们去比较福德的大小,而是透过福德大小的比较,让我们体会到法身和色身之间的差别。它的意义并非鼓励我们为了下辈子能得大福报而来修法身,是告诉你在法身的层面上有必要去加强,切莫一直停留在色身的部分,所以经文这里才有这种讲法。
这种经文是《金刚经》的一种标准语言模式,也是般若经典中的语言模式,它所要表达的是法身与色身之间的差异性。我想我们用这样的表达方法,应该可以说是把《金刚经》的语言模式和思惟模式都厘清楚了。
《非常金刚经 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