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唯佛與佛始能知之,就像博士和博士才能彼此切磋。一位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人,對著尚未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人講,那個未得的人會變成「鴨子聽雷」(臺語),什麼也聽不懂!因爲境界層次懸殊之故。如果博士來跟我們談,我們糟糕,他也倒黴,秀才遇到兵,他講什麼我們聽不懂,所以他幹脆不講了,仍舊表現得與我們一般。因此,當佛到達這樣的境界時,他不說「我得」。要先了解這個部分。
其次,是得到以後,亦即到達這樣的境界以後。其實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並非追求得來的,那是修行學佛成就的必然過程。現在一般人都認爲「到達」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後要如何如何……就像攀上了聖母峰,爬到最高點,趕快插個旗子照張相作紀念,如果變成這樣,那毫無意義。事實上,它只是一個過程,是我們修行必然要走過的路程。今天各位發心修行,也必然會走過那個階段。
比較麻煩的是,凡夫不是要「走過」,而是要「住」到那裏面去,因此幾乎所有宗教都有天國的思想,到天國、到天堂、到什麼瑤池、金池。這不是對不對或好不好的問題,因爲人有這種惰性,在這裏奮鬥得很疲累辛苦,那總要休息一下。到哪裏休息?極樂世界最好啦!結果就把極樂世界變成天國思想。
各位,修行人沒有疲累的權利、沒有悲觀的權利、沒有消極的權利。爲什麼會有疲倦的情況?因爲你的生命能量不夠、體力透支、太累了,才會想休息。可是真正修行人的生命能量是非常充沛、源源不斷的,他不累、不疲、不倦,所以毋需再找一個香格裏拉或桃花源休息一下。真正的修行,若是真正獲得法義的話,你不會想要休息。就像精力充沛、精神飽滿的人晚上不會想睡覺,我們就因體力透支,太累了,所以天還沒黑就想睡。人的生活旅途中,那種因物質匮乏而激烈競爭的人,才會很想休息。以前我在高雄,有位朋友極富裕,是好幾家銀行的常務董事,平常公務繁忙。有一次我坐在他的奔馳車上,他問我:
「你知道那樹上有幾只鳥?」
「幹嘛問這個?」
「我每次看到樹上的小鳥,都好羨慕。」
「羨慕牠們作什麼?」
「下輩子想當小鳥去。」
「好,那我下輩子當獵人,這輩子打鳥老是打不著,下輩子一定打到你。」我半開玩笑地說。
爲什麼會這樣?因爲他太累了。他自己原有五、六家工廠,工廠賺了錢又開銀行,這樣的人當然累死了,累得很想當小鳥。這例子說明了人生的現實處境實在是太令人疲乏了,所以天國思想才會應運而生。人,一旦變成了這種狀況,就會有個「終極目標」,而那個「終極目標」畢竟是屬于大腦的東西。
大腦運作分兩個部分,一是知識基礎的累積,其次則是推理的部分。記憶下來就是累積,累積知識去推理,然後發明、創造,最後達到「終極目標」。所以,天國思想乃是大腦思想的産物,而非生命的産物。你不用記憶而用欣賞的,當下便是極樂,便是屬于生命的。以佛陀的立場來說,他充滿生命能量以後,目的不在于以何者爲目標,而在于整個生命流程中,他如何發光發熱。
這兩者截然不同,用大腦思惟的人生,就不免要有個終極目標,不用大腦的則讓生命能量充分顯現。這個能量是要讓生命散播芬芳,散播光彩的,如此而已,而且永遠如此。因此,此處所言「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並不是要得那個東西,否則就有終極目標,所以他不得那個東西,乃至一點點法也沒有。假如他有任何一點沾染或有個什麼東西的話,那就不名爲佛了,稱不上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這觀念對我們來說很難突破,因爲在現實的生活環境裏,人人都那麼疲倦,那麼辛苦。你能說他什麼不對?他哪有不對,辛苦的人總需要一點休息嘛!《聖經》上,耶和華說得很清楚:「心靈疲倦的人有福了。」爲什麼有福?因爲可以到他那兒去休息。你們這些歹命的人、困苦的人、被痛苦逼迫的人,現在有福了,通通可以到那裏去。
天國思想都是這種講法,總不能規定你有存款五百萬才能移民過去,天國既不是加拿大,也不是美國或澳洲,不是用移民法過去的,是有福者才得以進入。因爲人太疲倦了,所以要休息了──每個宗教都是這種想法,佛法並非宗教的原因就在這裏,它不爲你營造一個天國或香格裏拉,它只告訴人們要如何擁有足夠的生命能量,使其發出光芒,散播芬芳,然後永無止盡、不疲不累地走下去,這與天國思想完全不同,佛法殊勝了不起的關鍵就在這裏。
一般人無法體會這點,故所求的不是這個,而是要求一個天國,只要讓他知道死後能不能到那兒去就好。運用大腦,才會去追求「要去哪裏」,而你若能欣賞的話,那就幡然不同了。你注意這兩者的區別。「記憶」的人生和「欣賞」的人生迥然有別,我一直鼓勵各位參加「華藏工程」的意義就在這裏。華藏工程班五人一組,其作用就在于學習如何欣賞每一個人,乃至欣賞每一個處境。
同樣的錄音帶,某人聽到了某一點,他所欣賞到的這個點,也正是我必須去欣賞他的地方,透過欣賞他的過程,我把我執放下,藉由此來練習破我執。
華藏工程的進行,不講是非、不論對錯,否則就是用大腦在記憶和推理。我們必須避免用自己的思惟基礎或脈絡來評斷別人,要能把這一點先拿開,然後不論對錯,純欣賞!人家那樣講,我若聽不懂他如此陳述的理由,那就請他再說一遍。
譬如你手上這個東西,我認爲很醜,但就是有人說很漂亮,「奇怪!爲什麼我覺得它醜,而別人說它漂亮?」那麼我不妨聽聽看,究竟別人爲何覺得漂亮,別人是如何欣賞的。這樣,首先我們就可從別人那兒學會一種看法,原來別人是這樣看的,我也學會了欣賞,那是一種新的視野;其次,因爲他懂得如此欣賞,所以我欣賞他。這便是雙贏,通通被你學到了。以這種方式,可以將自己的執著,那個認爲很醜的部分放下。你學會欣賞,觀念就開始轉變了,生命也開始進行不可思議的改造。
從我們的《華嚴月刊》中可以看到,有人參加華藏工程四個月就已經改變了,關鍵就在這個地方。一個人能這樣改變真不容易,我們往往改了幾十年還改不掉某些習氣或觀念,而華藏工程四個月就能改造一個人,所以這是一個最佳的訓練方式。你說它的功德大,還是拜忏功德大?你若硬要這樣去比,那就是「衆生非衆生」了,對不對?
非常金剛經(四)──第二章
〈頁22-頁31〉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這一分稱作「淨心行善分」,因爲「心平等,無有高下」,故雲「淨心」。這一分是前面所談過之理論的延伸與開展,所以它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法平等」是一切法平等的意思,也就是諸法平等。鸠摩羅什當初是在長安翻譯經典的,在此之前,他于甘肅西涼國住了十八年,大概也是在那兒學中文,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因此文字用語簡略豪放。各位若是讀過傳統那種委婉的文字,再來讀他的文章,便能夠體會其文字簡練利落、單刀直入式的手法。
他不講「諸法平等」,而說「是法平等」,這有兩層意義:第一,法法平等,也就是諸法平等;第二,就單一法而言,亦是平等。有很多法時,說「法法平等」,這大家容易體會,但只有單獨一個法時,怎麼去論平等呢?只有一個法時,平等、無有高下是什麼意思?其實,這是談心境,傳統佛法謂之「不執著」,事實上它不是不執著,而是任何一法都放在同一個標准水平上,所以即使只有一法,它也是在那個標准上。換言之,當只有一個法而說「是法平等」時,此一「是法平等」乃尊重、恭敬之意。否則只有一法,怎麼論平等呢?事實上就是很恭敬、很尊重它,對于每一個法我都如此恭敬尊重,率皆提升至同一個水平,而非通通壓下去。
我們要丟東西到垃圾桶時,通常隨隨便便就倒下去了,反正終歸要丟棄,所以不管它了。然而到百貨公司買東西,一定讓店員連著包裝盒包得好好的才拿回家,很少人會舍包裝盒,而直接拿裏面的商品。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這就是兩法不平等。
我們處理事情時會有「你要的」和「垃圾」的差別,可是以一個修行者的立場而言,對這些要丟掉的垃圾,還是一樣要具有恭敬、尊重的心境。當你産生「這個是垃圾,不要緊」的心境時,就産生很大的「高下心」。站在修行的立場,有這種「高下心」,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障礙,所以即使要丟掉,這個最後的剎那,我們也要很恭敬。
這一點中國人在哪裏表現得最好?就是在「送出山」(出殡)時,絕對沒有人會隨便捆捆丟出去就算了。最後還要做個「梁皇寶忏」才把他送出去,而且墳墓要做得很漂亮,這就是恭敬尊重。爲什麼一般人會在這地方恭敬尊重,對于其它事情卻不能同等以待?那便是「是法不平等」。
你對單一法能夠恭敬、尊重,這叫作「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當你每件事情、單一的一件事情,都能做到這一點,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問題是每一個單一的法,你能否真正做到恭敬尊重?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各位,佛法絕對生活化,就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假如生活中做不到這些,更別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那麼遙遠的事了。
其實,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生活中非常踏實的東西,並不是很遙遠,問題是我們在诠釋時扭曲了它的真實意,把它變成一種知識。日常生活中,你對任何的境界「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那就對了,真正的關鍵在這裏。接著看下一句經文。
「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亦可解釋爲「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或是「無我見、無人見、無衆生見、無壽者見」,…
《非常金剛經 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