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金剛經(四)──第一章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在前面經文裏佛告須菩提,你不能這樣子肯定佛有所說法,甚至也不能問衆生能否接受這個法,這是從肯定的角度來破。這裏須菩提則從反面來談││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耶?
這樣的問法是不是很矛盾?先說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卻又問是否爲無所得;意思就是說,對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問題而言,佛是得而無得;接著佛又告訴他:「對啊!得而無得,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這在說什麼呢?既然「得而無得」,爲什麼還要講?他真正要表達的是什麼呢?
我們可以從《金剛經》的語言模式發現,它在否定上給予肯定,而在肯定上卻要破除。由此可以看出這當中有一個基本架構:從「肯定」出發時,是從色身上來肯定,所以要予以破除,而就「否定」而言,其實是從「法身」出發來否定色身。
如果我們放下《金剛經》的內容不談,單單以其基本的思惟架構來觀察,它事實上都在破「色身」和「財、色、名、食、睡」的部分。其實《金剛經》也有「立」的一面,它是以「破色身」的方法來「立法身」。所以,「立」是采取「隱」的方式,而「破」則采取「顯」的方法,兩者一隱一顯──「破」色身是顯的,「立」法身是隱的。
由此可見,般若空宗的思想主要是在摧毀對色身的執著,色身乃「有爲法」,但有爲法並非絕對不好,吃飯、睡覺就得靠色身,只是莫去積極追求。人類因爲不斷地追求,演變成一遇到財、色、名、食、睡,身、口、意就引發貪、瞋、癡而造業。假如我們對財、色、名、食、睡能隨緣順事,不刻意追求,反而會很圓滿。所以我們應該將色身的生命體力,全然安住在「法身」上。假如人類都能夠這樣轉過來時,這世界就是極樂世界,所以般若空性的思想是很宏觀的。
《金剛經》的架構,就是般若空宗思想的架構,重點在于破除我們對色身的執著。從表相上來看,只要放下對色身的執著就好,問題就是我們放不下。爲何放不下?因爲用大腦的思考,就會放不下。大腦思考的特色是運用記憶,一旦這個特色運作起來,記憶的基礎就一定丟不掉。
我們常說要活在當下,不要掉入第二念,但只要一運用大腦去思考、去邏輯推理,那就不可能活在當下,不可能不掉入第二念。一般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心念産「生」以後,接著就「住、異、滅」了,「住」是存在,所以心念一産生,便落入了內存系當中,也就是進入八識的運作,至于八識如何運作,那是唯識分析的主要內容。「住」,就是第二念,心念産生以後,如果要能夠只到「生」的階段,而不落入第二念,則只有佛境界才有可能,我們一般人很難不落入第二念。一般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六識起作用」,就是指第二念的情況,倘若不掉入第二念,六識就不會起作用。
人從小就一再地被「訓練記憶」,一直告訴你叫爸爸、媽媽,這個紅的、那個白的,這是圓的、那是方的……一直教你先學會記憶,然後以此爲基礎去累積,接著運作、剪貼、重組,甚至發明創造,達成預期的人生目標。能夠實現預期目標的人,是有福報的,而做不到的,則是福報不夠。有人碰到挫折、失敗就會說業力大,其實不是業力大,而是福報不夠。修行有個好處,就是可以提升福報,福報提升後,業力就不至于構成問題或障礙,關鍵在這裏。
修行是往上提升自己的福報,這不一定指賺錢,你有人緣、有貴人相助都屬福報。有些人出門就太陽高照,偏偏有些人一出門就下雨,這是福報的問題。有錢有權卻無福報的人所在多有,並非有錢有權就吉星長照、福報滿盈。有人富甲一方,但一出門就被車撞,錢再多也享受不到。有的人權傾一時,位居要津,但一開口就出事,一說話就招來指責,如此即便是高官厚祿,日子也很難捱。
以上是運用大腦必然會碰到的情況,要如何不用大腦呢?欣賞即可。譬如我說:「這朵花很漂亮!」如果還要問:「怎麼漂亮?」那完了!漂亮是用來「欣賞」的,一旦問「到底怎麼樣才叫漂亮」時,就變成知識了,知識是用大腦運作出來的。那我只好告訴你:「白花邊緣有一圈紫線條,這就叫漂亮。」于是,你就真的認爲白花加上紫線條才漂亮,沒有的就不漂亮。這不叫「欣賞」,而是「解讀」,是一種知識的運作。識性的運作一定得用到大腦,只要開始用大腦去解讀,價值就會被扭曲,甚至瀕臨崩潰。因爲解讀的分析是用大腦,不是用生命,大腦會使事實的真相産生扭曲。
當「欣賞」時,天底下每個人都一樣漂亮,因爲欣賞是腦筋只「停」在那個地方「純欣賞」,不做比較,只要一出現就欣賞,僅此而已。東西沒有什麼特別漂不漂亮的,不管是圓仔花或牡丹花,都同等漂亮,這是我們學佛人最大的一個收獲。
「記憶」和「欣賞」是兩種不同的生命體系。知識少的人,前庭後院會隨便種幾棵樹,也許種得亂七八糟,然而樹本身是有生命感的。反而知識分子的家裏,不會去擺那些東西,因爲他會覺得那樣子很紊亂。其實「亂」也是一種生命現象,明白嗎?生命本身是「有一點」矛盾的。有點矛盾卻不是很矛盾,要是很矛盾就麻煩了。可是知識分子用大腦知識判斷,是不准矛盾發生的。
譬如,你打開小孩子的抽屜,如果裏面的東西擺得亂七八糟,你可以感受到這個孩子比較溫柔。如果抽屜一拉開,裏面方格子擺得整整齊齊,那這個孩子很可怕,他會非常理性,稍微挪動他的東西,過一會兒他就爆發了:「誰來動我的桌子!」那個抽屜亂七八糟的,你把它全部翻一遍,他也不知道。這就是人性的表現,那種抽屜亂糟糟的小孩比較懂得欣賞(我不是叫各位要亂糟糟,不過如果是亂糟糟的人,倒是可以自我安慰一番)。亂糟糟的人常要被罵,整理得很整齊的小孩經常受到贊歎,後者很冷靜,分析事情條理分明,但很冷漠。理性的人較冷漠,亂糟糟的人就比較溫柔、比較感性,這種孩子比較體貼。當然這種情況並非絕對性的,不過八九不離十,那是一種人性的展現。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大腦是傾向「色身」的運作,它是記憶累積後發展出來的。如果你的記憶基礎在于「賺錢,累積財富,這樣將來做什麼事都容易」,那麼當引擎發動時,你就往這邊偏了,要想停住很難,因爲已經上路了。當他設定要買房子,假如已經儲蓄到可以買「兩根柱子」時,他就會繼續爲另外兩根柱子打拚,如果半路被攔截,只有兩根柱子沒有用,所以要他中途停住是不可能的,除非這時發生重大事件,不然在一般情況下,他不可能半途而廢。這就是以知識爲基礎去記憶以後,開始累積出來的行爲模式。
現在如果要我們不用大腦,就得開始「破色身」這個部分,所以「破」本身就變成「顯」的。既然破了色身,法身這邊就要立,亦即在破色身的同時,法身的意義要一直加強。譬如父母親教子女,老師教學生,幾乎都告誡不要太市儈氣,不要太銅臭味,不要有江湖味,要具備人文素養,要帶有人性,其重點即在于喝斥名利的追逐,我們從小幾乎都受這樣的教育。可是你會發現,教你不要追逐名利的人,他本身可能就在追求名利,所以不追求名利的目標也幾乎無法推動,但這卻是自小就開始教育的事,可見我們的教育完全失敗。不求名利、重視人文素養這個基本的社會理念,其實就說明了破色身、立法身的基本要旨,這些其實已經教我們了,但我們還是被社會上的名利所吸引,因爲名利魅力太強了,而人文素養卻沒什麼魅力,所以當你家裏有人肯追求人文素養時,那是貴家族的福報。
臺灣有句俗話:家裏有叁代人不修行必定遭殃,家道一定有問題。姑且不論修行,如果有叁代人都沒人文素養,那個家族大概也完蛋了。叁代人假如都追求名利而毫無人文素養,家裏的牆壁可能都糊上了股票,那些被斷頭的水餃股通通都貼上去了。家族叁代人都投入名利的競逐,這家族的災難很快會發生,其關鍵倒不是誦經拜佛就可以了結的,而是培養人文素養的問題。
了解到這種情況和差別以後,在這樣的思惟架構下,再回過頭來看這經文。前面從正面的「破」切入,現在則由反面的「立」入手。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人生止于至善、十全十美的生命境界。佛到達這樣的境界而又無所得,根本上已完全脫離了財、色、名、食、睡,而即使已經是在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上,也是無所得。這是很究竟的一種境界。
這當中有兩個問題要厘清:第一,就靜態而言,佛到達這樣的境界,但並不停留在這個境界裏,所以說「得而無得」。那麼得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後又要做什麼呢?並非得了以後,把它當成證書貼在門前給人家看。倘若你被總統召見,就在背後貼一張:「我于民國九十年叁月十二號蒙○○總統召見。」人家大概會說你是個瘋子。
被總統召見以後,還是要吃飯、睡覺。同樣地,得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後,還是一樣得修行、弘法利衆生,還是得繼續過生活,因爲「得而無得」嘛。現在我們還在因地,距離「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太遠了,還得不到,所以才會一直說要「得」。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必須從等覺位到妙覺位的過程來看,得到以後又如何呢?譬如攻讀博士學位的人,拿到學位以後又要如何呢?你會發現,他得了博士學位以後,生活依舊如常,不免要吃飯睡覺,所以即使得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還是得過正常的生活。博士畢業若碰上了經濟大蕭條,找不到工作而跑去開出租車,那就成了博士出租車司機,到時候開車多少公尺跳一次表也跟別人一樣,沒有特例。
所以從色身來看,自始至終,從頭到尾一律相同,但就生活境界而言,則必須和同等境界程度的人來論才有意義。誰能知道有沒…
《非常金剛經 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