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並無《金剛經》,然而他是依《金剛經》的法而成就的,不是依據經本本身;這個法永遠存在,「法如是故」,真理永遠即是真理,它並非不存在,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譬如,寒流來了天氣會變冷,這是真理。你不能強辯:「我不知道啊!寒流來爲什麼要變冷?」真理就是真理,不是懂不懂的問題。佛要成佛也是依據這個法、依據真理。佛是在無依的情況下成就的,現在他以這個法教導我們,那我們就是有依了。
佛是「無依道人」,我們則是四依道人。佛是不依而自己能夠成就,成就以後他還是不依,這叫「如如不動」。我們不一樣,現在修學要依據四個法,即: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這是修學的標准,所以學佛人又稱四依道人。
既然,世尊已將經法講出來了,同時也被結集做成了記錄,經法在哪裏,哪裏就有佛,必須如尊重佛一樣尊重它。佛本身即依此成就,所以尊重經法,不只是尊重佛,也有如尊重佛的老師。我們雖然不見得對每部經都造塔,但要視其如佛塔一般。佛塔是放置佛像、佛經、佛舍利的地方,所以佛塔很殊勝,應該作禮圍繞,並以香花供養,散在其處。
非常金剛經(叁)──第叁章
〈頁46-頁62〉
複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複有人,于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這段經文很短,但裏面蘊含著《金剛經》一個很重要的思惟模式。我們該如何解讀佛法的思惟方法?很多東西經典並未明示,我們又從何得知?因爲經典中蘊含著「模式」,我們運用這種「模式」便可得知。我先談這個「模式」的理論,稍後再解釋經義。
佛法的理論衆多,古代人都沒去整理,「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一句就是一個很標准的例子,經文先把這一點標出來了,假如有人讀誦這個經,而這位讀誦的人被人家輕賤、藐視,那表示此人先世造有罪業,在惡道裏苦報受盡了,方來到人間,在人間又被人輕賤,但因此一緣故,其先世罪業即爲消滅。關鍵在這個地方,我們被人輕賤,那表示我們在消業障。這個意思看過來很清楚,這是一個模式。
反之,你輕賤人家,是不是在消人家業障?所以你最好少去輕賤人家,少去消人家的業障。故而受人批評、辱罵、輕視時,我們一方面要反躬自省,另一方面要穩定,因爲有人在幫我們消業障;其次,也要同時提醒自己,莫輕賤、辱罵、誹謗別人,否則即是在消其業障,即使此一批評是事實,對我們本身也沒有好處,假如不是事實,那更要背因果了,他的因果會轉到你身上。這又是一種思惟模式。
這段經文可從深淺兩個層面來作解釋。當我們實際遭受逼迫,尤其面臨口舌是非的困境時,那種痛苦其實很抽象,當我們無由無處可解時,經典這裏提醒我們,轉一下!這是本段經文最表面、最膚淺的意義。但,它還有另一層深義。表面上看起來,雖是「相」,然而業障就這麼消了。這告訴我們,「輕賤」本身是相對立的,你留意一下!世間法很重視「相對」關系,譬如這裏有個大磬,那旁邊就得放個木魚,這兩個只是對稱的關系而已,沒有大磬,沒有木魚時,引磬即可,但爲何又非得有這兩個呢?莊嚴性!此其一也。
第二,世間任何萬法都是對立的:總統很殊勝,百姓就貧賤;反之百姓殊勝,總統又算什麼呢?這些都是相對性或對立的位置,因此有高下尊卑之分、貴重輕賤之別。「空性」就在于提示我們,沒有這種相對性或對立性,只要有相對關系存在,就無「空性」可言。
要感受「空性」的存在,要發揮般若智慧,必須不受相對性所左右。尊卑也是相對的,一個乞丐和一個富翁在一起,貧富立顯;大官和部屬走在一塊兒,尊卑立判。但那些長官回到家裏,太太說:「馬桶漏水了,去修!」他不去處理不行啊!然而在辦公室,他一呼百諾,說聲:「馬桶壞了。」那一堆下屬就得趕緊去處理。因爲這是相對立的關系,有尊卑的存在。回到家裏太太萬歲,馬桶漏水,他就得去弄,即使是五星上將也一樣,對不對?都是相對關系嘛!
所以,當我們「爲人輕賤」時,要看得開啊!修行人這一點絕對要能看開,否則就稱不上修行人了。人間再殊勝、再了不起,也不過是在人間而已,無法跟天上比;人間當中,你再怎麼下賤,比起那叁惡道仍舊殊勝很多。娑婆世界就提醒我們這「相對關系」,因爲相對關系的存在,讓我們一直無法掌握到「空性」何在?如果能夠進入「絕對」的領域,「空性」即刻顯現,絕對、唯一,獨一無二!
「絕對」是什麼?一般所謂「絕對」乃相對性的絕對,因爲我們沒有絕對的標准。佛法告訴我們,真正的絕對是真理,是那個止于至善的最高境界,但那個境界,如你、我凡夫之流根本無由知之、無從體會,我們從未到過那個地方、莅臨此境。例如攀登到阿裏山的最高處,那個頂峰是就阿裏山本身而言,而和玉山相比,那就不是最高的了,玉山若與聖母峰相比,也矮上好大一截,可是聖母峰又不及須彌山高,所以這些都是相對性的。
那個最高的、止于至善的部分,我們自己必須能去覺知,佛法中將這個最高的目標稱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部分無法言說,只有自己慢慢去參、慢慢去體會。當我們到達了某個階層,便馬上去求證,有沒有比這個更高的?然後再更上一層,到達那個地方以後再求證、再檢驗那是否即爲最高境界?目前來講這裏是最高的,可是我們要以目前最高的這一點作爲基礎,再找一個更高的。修行即是如此無止盡地超越、無止盡地成長。哪天達到止于至善呢?其實到達那個階段的境界後,這也已經不重要了。
「成佛」即是到達最高的境界,但成佛以後要做什麼呢?還是一樣啊!成佛後還是得講經弘法度衆生,難道成佛後便高高坐在供桌上讓人膜拜?成佛若如是,不如不要的好,否則盤腿盤久了也會酸,這種不能叫「成佛」,而是「雕刻完成的佛像」。
成佛之後依然得吃飯、睡覺,不同的是,他在利益衆生時「大概」沒有副作用。我只能說「大概」,因爲我也還沒有成佛。我們在利益衆生時,肯定都會有很多副作用,有時爲了救某個人,卻可能同時傷害了其它人。
諸如此類,都提醒我們這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絕對的那個境界,我們目前完全感受不到。它提供我們了解,佛法中有很多思惟模式,現代用語,一套思惟模式就是一個理論。佛法中這種理論很多,現在提供給各位參考的只是一個小理論,但我們已經運用很廣了。接著來看經文。
這分叫作「能淨業障分」,能夠淨業障,這個名稱是昭明太子訂的,我們不一定要照此題名,但它主要是在點出前面這段經文的意思。「複次」,世尊再告訴須菩提。「複次」二字是經家填上去的,它屬另外一段,故雲複次。下面則爲世尊所言:「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受持和讀誦兩者不同。「受持」是照著去做,「讀誦」是一種模擬,尚未去做。
佛法的理論都是談生活中的事務,所以很多人都會講,講的人就是在「讀誦」。譬如別人正陷入痛苦的情境時,我們常會勸他:「一切是空,沒有什麼好執著的。」這句話對著人家說很清楚、很簡單,然而當自己真正遭遇同樣的情境,就怎麼也轉不過來了。我們告訴人家「觀空就不苦」,那叫「讀誦」,輪到自己面臨同樣處境而又真的能這樣做,方得以謂之「受持」。
各位稍微留意,一個人遇到痛苦,譬如被倒會了,有的人是氣得半死、看不開,有些人則能豁達以對,看開就沒事了。看不開的,錢被倒是第一次傷害,氣出病來是第二次傷害,所以還是看開得好,免得氣出病來更不值得。看得開,就能避免二度傷害,這就是「受持」、「實踐」。不管受持也好,讀誦也好,勸別人時就叫讀誦。我們勸別人時,有時可能會遭到反譏:「講的比較快,換成是你,你做得到嗎?」好了,這時你是不是「爲人輕賤」?
另一種狀況是被人倒會,他看開了,看開也就沒事了,可是依然會有人說:「那是他的業,他上輩子倒人家的會,這輩子才會被人家倒。」有沒有?爲人「輕賤」,你看到了,這就消業障,此即下面經文所說的,「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爲消滅。」人生過程中,每個人都經曆過這種被「輕賤」的狀況。不用擔心,你已經是走在菩提道上了,你會說:「師父,我學那麼久,怎麼都沒有什麼效果?」不是沒有效果,其實通通都有兌現,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佛法教導我們的都是生活中的事,經典偉大之處,就是能夠把生活中的東西很具體地「量化」。數學、經濟學名之爲「量化」,我們就以經濟學來說明量化。欲望和銷售量有關聯,當「欲望指數」大于「痛苦指數」時,你一定會去買。譬如有個東西要價五百,當你對這個東西的欲望大于花五百元所産生的痛苦時,你就會毫不吝惜地掏錢出來,把東西買回去。反之,如果你認爲五百元可以過活一星期,這時欲望指數低于痛苦指數,你就不可能會狠心消費。
經濟學家能夠把這個欲望指數和痛苦指數變成數字,然後加以衡量。當價格上漲,需求量會減少,這叫需求曲線;價格上漲,生産者因爲利多,于是增加生産,這叫作供給曲線。供給和需求綜合後,當價格發生變化,銷售量變化多少,所連結起來的曲線名爲供給需要曲線,也就是消費者曲線。經濟學能夠把那麼抽象的行爲,變成一個很具體的數字表列出來,…
《非常金剛經 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