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非常金刚经 三▪P4

  ..续本文上一页也只能为众生祷告,不然又能如何?证严法师帮助那么多人,劳心劳力,从未批评过别人,但她还是不免遭受批评。当菩萨就是这样。所以,要想成佛作祖,先做众生牛马。常听人说:「做得半死,却被骂得要死。」告诉你,发大乘心当菩萨百分之百如此,即使做到死了,搞不好还会被人骂上好几辈子,知道吗?

  这世间,我只看到释迦牟尼佛没被骂过,即使外道也不敢骂他,只有人去研究他的思想,却从未有人骂他。至于其它菩萨,历来的祖师大德、后来的学者,哪个没被骂过?证阿罗汉没什么,证果之后就可以入灭了,反正别人也不知所以,但一辈子为众生、三宝服务,死了还得被鞭尸,这叫菩萨,发大乘者要有这个心。

  要知道,发大乘心不容易啊!刚才提的大乘始教、大乘终教、顿教,皆称为「大乘」。经文这里谈「为发最上乘者说」,「最上乘」即「圆教」;圆教有二种,一是「共同别圆」,一是「不共别圆」。譬如《法华经》属于「共同别圆」的圆教,也就是一般所讲的「天台宗」,「华严宗」则属于「不共别圆」的圆教。

  「共同别圆」意指「摄三归一」,将大、小乘一体融摄进来。华严的「不共别圆」,意思是:真理即是如此,与三乘无关。

  这部分历史上有很多争论,盖因《法华经》的〈譬喻品〉里,长者说三界火宅,小孩子都在里面玩,不想出去,于是他告诉小孩子们外面有羊车、鹿车、牛车……他用种种善巧方便把这群小孩子哄出来。小孩子出了火宅,没看到羊车、鹿车、牛车,只看到很远的空地上,有大白牛车。

  天台宗说羊车、鹿车、牛车之外,露地上还有一个大白牛车;华严宗说,没有三车,只有露地大白牛车。《华严经》的意思是,只要一出三界,通通证入大白牛车的境界,更无羊车、鹿车、牛车之分,故曰「不共别圆」。「共同别圆」则云大白牛车之外还有三车,这三车比较小。这个争论谁对谁错,历来各有支持者,这里我们不论,等判教时再讲。现在仅指出,至少「最上乘者」乃指这两个部分。《六祖坛经》中,惠能说神秀大师度的是上根器者、大乘根器者,但他的法却是度那最上根器、上上根器者,其差别就在这里。

  因此《金刚经》一类的大乘经典,是给大乘行者读、最上乘的「一佛乘」行者读。最上乘又称「一佛乘」,亦称「普贤乘」或「金刚乘」,大家知道这种差别就好,它跟大乘有一点点不同。大乘另有两个名字,一称「波罗蜜乘」,因为都谈六度波罗蜜、六度万行的缘故;或又称「菩萨乘」。大乘、菩萨乘、波罗蜜乘,都指同一个。最上乘又称一佛乘、普贤乘,两者也都相同。

  以下经文接着说,假如有人能够受持、读诵这部经,广泛地为人演说、逢人便说,这样的人,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来」,意即自性能够显现出来。一般销文解义都解释成「佛在天上看得到」,这就差很远了。能如此显露自性的人,一定可以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知、不可思议功德,其功德无量无边。「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的人便能承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荷担如来家业。

  台湾有很多人天天读诵《金刚经》,但他能否真正荷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家业」呢?这部分必须从真实义上来探究。而由此来看,这样的人盖已达阿罗汉以上。我们还在「因地」,尚未证得阿罗汉,无法如此要求,但至少要以至诚之心朝此方向迈进。

  修行的要领有三:缘念道场、缘念善知识、缘念法门。修行欲有所成就,必须「四具足信」:对道场有信心、对善知识有信心、对法门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各位自我醒思一番,是否已具足这四个信心?你老是说:「反正有人讲经,我就听听看嘛!」这没有信心;问你那法师如何?「嗯,马马虎虎。」问你修的法门怎么样?「嗯,好像还不错。」问你那个道场如何?「算一算,全部不超过三十坪。」这些都是没有信心。那么,你的信心到底在哪里?

  四具足信,一定要有;若能具足这四信心,定然能成就。很多人修行常常举棋不定,这无非是四者当中缺其一。所以我常提醒各位,不要犹豫!不要缺少信心!不要担心!「师父,我交给你了,一切看你!」这种人最聪明了,一切丢给师父,连因果也丢给师父了。反之,每次教你,你总是推托:「不过……但是……」只要有一点点「不过」,因果就被你拉回去了。你想全部交出来,但又觉得不太放心,这是习气使然。什么习气呢?我执!要能完全信托出去,并非易事,由于「我执」的习气,你放不下、你会怕。

  有个女儿要出嫁了,妈妈告诉她:「要注意,嫁过去之后,有些钱要偷偷『捏起来』,藏一些私房钱,不要让先生知道。」耶!这女孩果然照妈妈说的,经常偷藏私房钱,藏到后来被夫家休掉了。妈妈问她总共藏了多少?女儿说,回来之前通通被没收了。为什么要偷藏?因为没有信心。成家就必须和夫家有所共识,可是妈妈竟如此误导,教她存私房钱、教她防范等,这都是信心不足使然。接下来继续看经文。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为什么呢?佛陀告诉须菩提,假如有人乐小乘法,那就着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前面说「我相」,这里讲「我见」。一般言「我相」乃指「我执」,而「我见」则指「法执」。谁有法执?从《华严经》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单破阿罗汉都有法执,所以世尊的那些声闻弟子虽在逝多林中,却不见如来神变;同样地,《金刚经》这里也谈到,这些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对于《金刚经》便难以听受、读诵。

  《金刚经》前面说「信心不逆」,而这些乐小法者在此就无法「信心不逆」,因为要他「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他没办法听下去。既然不能听受、读诵,那就更别提「为人解说」了。换言之,乐小法者对于《金刚经》经义不见不闻。既连《金刚经》都不见不闻,更何况是华严境界?

  由此可知,这样的人是无法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他不在菩提道上,不在普贤行愿上,以致于不能成就,难以见闻觉知「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殊胜境界,就因有「我见」。乐小法者,可以破我执,但因这些单破阿罗汉法执还在,对于这最终的殊胜境界便无法听受、读诵,即所谓「不能知、不能见」。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这点对于修行人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启示。前面说,乐小法者对于此经难以听受、读诵及为人解说,但这里为何又紧接着这段话?这当中的关连是如何建立的?

  前面经文阐述过,若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金刚经》中「无住生心」的这个法要,这个人即能荷担「如来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而,对于乐小法者而言,实难以承担。佛陀讲到此处,其实是在提醒我们││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的无边功德。所以这句是不是跟前面的「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相应?

  因此,经文来到「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实是一个转折、一个关键,在此转过来「若乐小法者……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这就跟前面「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相对应;接下来的「在在处处若有此经……」则跟前面「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相对应了。经文如此铺陈,有如山丘棱脉走到最高点,然后绵延下来,左右两边互相对衬。

  「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因为前面讲过,此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所以不管在何处,只要有此经在,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应供养。既然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那大家为什么不供养呢?所以这句和前面的经文是有相对应的旨趣在。

  这里有个情况,虽然天、人、阿修罗也知道「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然而,可能见不到此一不可思议、不可称量的无边功德。

  「天」与「阿修罗」曾发生过一场战争。众所周知,男阿修罗是很丑的,因为他爱发脾气、爱计较、善嫉妒,而女阿修罗却很漂亮。阿修罗有天的福,但不具天的德,所以不能当天王。这个阿修罗王之女,嫁给释提桓因(天王)当太太,而释提桓因常常跑去佛那里听经,久而久之,释提桓因的太太就吃醋了,于是便回去跟父亲告状,说释提桓因可能金屋藏娇搞外遇,常常出去不回家。阿修罗王听了很生气,于是率兵攻打忉利天,天兵天将们被打得一塌糊涂,输惨了,释提桓因赶紧找佛陀求救。释迦牟尼佛教他用「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去跟他打。「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大智慧,也就是用大智慧与阿修罗的瞋恨心相对抗。结果,阿修罗当然被打败了,急忙躲到莲藕根的丝里面去。

  这是告诉我们,智慧相当重要。所以「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任何地方只要有这个智慧在,天、人、阿修罗都应该供养。什么样的智慧呢?即「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无住生心,不住色香味触法生心」的这种智慧。因为,若能恭敬供养,便能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而出离三界,不再六道轮回,便是此中最大的功德,并非只是福报很大。

  功德和福德不同。功德之所以甚大,在于能出离三界,此其一也;其二,乃在于能成就佛果。成就佛果是目标,是最究竟的功德。而我们在人、天之间的种种福报,不称功德,仅称福德。

  「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经、法所在之处即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用香花供养。这里所强调的,其实是经、法。经上的法,是一切佛所从出的依据,佛之所以成佛是依经上的法而来。世尊在世…

《非常金刚经 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非常金刚经 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