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盲点,大乘在梵文里称为「摩诃衍」,如今称「摩诃萨」,是「摩诃菩提萨埵」的简称。「摩诃萨」是大菩萨、「摩诃衍」是大乘的意思。梵文里虽有「摩诃衍」,但要记得,没有小乘。
小乘,是中国注解经典的人相对于大乘而有的称呼,在印度的分类里只有「菩萨乘」和「声闻乘」,并无大、小之分,只有讲到「菩萨乘」时,特别称赞其心量之深、广、大,因而衍生「大乘」之说;假如称「广乘」或「深乘」,那可能相对的也把声闻乘称作「狭乘」或「浅乘」了,对不对?对比式的称呼虽然比较容易了解,但实际上在很多地方称「小乘」是没有意义的。
各位必须了解,「小乘」之「小」并非渺小,万万不可轻视它。它是个基础,没有小乘的基础,讲大乘毫无意义。所以我们虽然广弘大乘,但切勿轻忽小乘。我们只能说,小乘的立场还不够圆满,要想圆满小乘的功德,必须懂得如何运用大乘,所以大乘又称「运用佛法」,小乘则称「基础佛法」。
没有基础佛法,运用佛法便无由开展,但光有基础佛法而无运用佛法,那个基础佛法也没有意义。好比盖房子一定得先造地基,否则台风、地震一来就全倒了,禁不起任何考验;然而空有地基而无建物也无意义。可见,基础佛法和运用佛法是相辅相成的。这里「为大乘者说」是提醒我们,既然已经发心,就要知道为何而发心,既然要走大乘之路,便要明白所为何来。这地方特别将此基础、因缘解开来。
一般讲的小乘,也就是所谓的基础佛法,大家必须先了解。小乘修行首先讲人生是苦──苦、集、灭、道──因为人世间苦,所以要离苦得乐,所以必须修,但离苦得乐会陷入一种迷茫。当你得乐以后,又怕失去、怕不能永远拥有,仍是不离烦恼,这个乐属相对乐。四十年前的台湾物质还相当匮乏,人们只愁没钱吃饭,今非昔比了,富裕更甚,却是烦恼更多:孩子不听话、怪病、担心另一半拈花惹草、招蜂引蝶……等。以前烦恼三餐都来不及了,哪有余力烦这些?
我们发现,「相对乐」是现有的问题解决后,会带来更大的副作用。因此这地方告诉我们,生死轮回中的苦乐是相对的。那,有没有一种了生死、出三界、永离轮回的究竟乐?有!于是有人开始进行这方面的训练。究竟乐是对的,但却是有大有小。谈到这个也很麻烦,如今台湾佛教界形同春秋战国之局,乱七八糟,什么都有,有往生俱乐部,也有与外道思想极近的佛教,还有一些类佛教,又称附佛外道。附在佛法上的外道,虽是讲修行,听起也像佛教,事实上却不是,都仅属类宗教。模仿基督教、天主教的称「类基督教」、「类天主教」,最近出现在乌干达的就称为「类天主教」。台湾有宋先生、妙禅师、卢先生……也都属类佛教。还有某「大禅师」举办大法会的,奇怪!法会是法师的事,怎会是禅师办法会?这就像「蚕」吐出来的是蜘蛛丝而不是蚕丝一样,那就麻烦了。
我们要搞清楚,很多这种情况,都属类似,并非真佛教,这比生死轮回更恐怖。我们必须厘清「真修行」的部分,只要是真修行,都对!无论大小,只要是真修行,能够真正看清何谓生死轮回,知道如何避开,如何走出一条光明坦途来,都对!什么内观禅、十日禅、动中禅、水果禅、自在禅……其中有对有错,只要站在对的一边,都可说是「真」,但这些都只求自己离苦得乐,毕竟都太小了。只要能离开「相对」的,而得究竟乐,都称为「偏真出离」;偏一边而出离,这称为「小乘教」。发小乘心,求究竟乐,这并没有错,但太小了。
此外另有一种人,他在小乘上再多发一点心,认为「佛法这么好,应该分享给众生,所以要度众」。这当然很好,但众生难度啊!叫他来修行,他说:「哎哟!我吃了三天素,怎么还没效果?」才吃三天,能怎样?但他认为功德无边啊!这种人会觉得众生难度、难成佛、难成就,因此要度就要找有善根的。这种人虽然想度人,但有分别心,我们称为「大乘始教」。
还有另一种人,他了解「众生」,知道众生就是如此,难度不要紧,于是他「吃得肥肥,装得捶捶,等众生来擂」(台湾俗语),要当师父就要等众生来「擂」。这种「众生皆可成佛」的心态,称「大乘终教」。因为他有耐性,众生虽然难度,但还是得度,我不度谁度呢?这种精神情操是很可贵的。
第四种人,他告诉我们,成佛很简单,只要「一念不生,即成佛道」,此谓「顿悟」。如何一念不生呢?那就看个人了。有的往他头上一敲,就一念不生了;有的历经一番训练后,也可达到此种目的。一念不生这个法门,并非是想办法让妄念不起,而是从「意根」下手,身口意的「意」,不是眼耳鼻舌身意的「意」(这是意识),不一样!从身口意的「意根」下手修行,叫「善用其心」。这种使妄念不起的方法,称为意根修行法,这样才能达到目的,我们称为「顿教」、「大乘顿教」。
从「小乘」到「大乘」,称为「转小向大」;从「大乘始教」到「大乘终教」,称为「转权成实」;从「大乘终教」到「顿教」,称为「转渐成顿」;从顿教到圆教,能够究竟圆满,则称「转偏成圆」;此称「五教」,华严是这么划分的。这一条路、这个过程,我们一旦能完全了解、真正体会,便称为「菩提道」。
从小乘感受到人生是苦,已经是在「真」的立场了;如果他又觉得这样不对,应朝更大的目标前进,这时候《金刚经》这类大乘经典才有用。假如各位其它佛经都不认识,只知道一部《金刚经》,还听说碰到鬼时念《金刚经》可以把它空掉……你若带着这种心境来听《金刚经》,那就无有是处了。
一般人对《金刚经》难以真正了解。我们必须在人生中历经了挣扎,真正放弃了相对,追求绝对的那种成就产生、证阿罗汉以后,此时才讲「转小向大」。现在一般人都还在生死轮回的泥泞中混,怎么讲空性嘛?未达此一阶段,空言《金刚经》何用?这就是为何前面经文说:「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关键就在这里。有此基础和层次,才能「闻此经典,信心不逆」,所以前段经文才会讲,这是「为发大乘者说」。现在我们什么心都未发,知道吗?
有些人是怎么来听经的?「在家老是被人念,与其这样,不如去听经。」于是他就跑来了。这样的人,《金刚经》他怎么听得懂?遗憾的是,台湾人喜欢听这些「膨风经」,也就是毫无小乘基础,光听大乘经典,听起来都是膨风的啦!为什么?大乘境界都很高,你听完经回家,还不是照样跟别人吵架?这样修学经典有用吗?如果没有基础,最好先修《八大人觉经》,甚至先回去读四书五经,而不是读这种大乘经典。你为人处事、人格都有缺陷了,怎么修习大乘经典?没有那种「南无人格不健全菩萨摩诃萨」,也没有那种人生观不健全的菩萨,绝对没有。所以一开始我们就要注意,人格、人生观及人性的具足与完美,乃是成就阿罗汉的基础。
要记得,绝无人格不全、人性破碎的阿罗汉。所谓完美,并非一定要达百分百,只要八十五分以上就够了,但总不能不及格嘛!倘若每次和人讲话就吵架,做点事就东推西推,如何成就阿罗汉,为众生服务呢?因此,健全的人格是阿罗汉的基础,而阿罗汉又是菩萨的基础。当今众生是一点基础都没有,一发心就要当菩萨,结果就像之前提的那位比丘菩萨,平常都要人家煮饭给他吃,轮到他煮个饭,煮没几次就落跑了。
有人问道:「师父,我要出家,应具备什么条件?」这部分可要讲清楚,至少要会自己煮饭、打扫,否则要先在家里学,基本的出坡工作都要会做。出家后,只是锅子尺寸变得比较大而已,其它基本工作都一样。我们道场的执事是大家轮流,台北道场的住持安居后比较有空,所以排执事时也将他排进大寮了。有一天轮到他洗碗,一堆人在旁边讶异道:「你也会洗碗喔?」「欸,奇怪!我怎么不会洗碗?」因为人家看惯了他贵为住持,平常都在骂人,所以没人相信他会洗碗。
即使是住持,也是要做,没有特权。修行讲什么特权?担任住持是职务所需,仅此而已,时间一到就换人当了。若是住持这份工作做不好,说不定时间还没到就被撤换掉了,那是「工作能力」的问题,在生命的本质、修行的领域,人人都一样。
健全的人格是证阿罗汉的基础,而阿罗汉是成就菩萨的基础,修行必须具备这样的观念。你不要一直打妄想:「我要发心讲经,将来像师父那样。嗯,水果很棒,以后不用买就有人切给我吃……现在修行,将来怎样又怎样……」你想怎样?很多债未清、业未了!事情没你想的那么简单。也许你觉得当师父不错,但你不了解这个业很重啊!因此,修行的基本功课、基本工夫,你都要有。所谓「发大乘者」,是指到达这样的层次。
「发大乘者」是指依层次上来的,我们现在都还在因地,所发的大乘心都只算是膨风,这不算,我们必得扎实地来。现在发「志求无上菩提」并没错,但这是什么意义,眼前你完全感受不到。就像「追求人生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这句话谁都会写,听起来也很美,却不是真懂其义啊!要达「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首先必须养成健全的人格,待人格完美,再谈进阶阿罗汉,阿罗汉证成后,再谈菩萨。
诸位务必记得,要做菩萨、要想成佛,不是说当就当,要先懂得如何为众生做牛做马。众生有好多苦难和贪瞋痴,他家里的不如意通通往你身上倒。「师父啊!我这样念经,为何家里还那样?」这下惨了!他不念经,我没事,现在听我说学佛念佛很好,回家开始「结界」做功课,哪知道还是出了问题,于是全都变成我的事了。怎么办?度众时若碰到这类问题,仍旧必须面对,解决其问题。「菩萨行」就是如此,众生有苦难,你不能逃避。
最清楚的例子就属证严法师了,众生有难,即使她没办法,也坐在那边哭啊!一堆媒体电视正在拍她,她也不在乎,照哭不误。为什么?她没办法啊,众生有难有苦,她使不上力时,…
《非常金刚经 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