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非常金剛經 叁▪P3

  ..續本文上一頁個盲點,大乘在梵文裏稱爲「摩诃衍」,如今稱「摩诃薩」,是「摩诃菩提薩埵」的簡稱。「摩诃薩」是大菩薩、「摩诃衍」是大乘的意思。梵文裏雖有「摩诃衍」,但要記得,沒有小乘。

  小乘,是中國注解經典的人相對于大乘而有的稱呼,在印度的分類裏只有「菩薩乘」和「聲聞乘」,並無大、小之分,只有講到「菩薩乘」時,特別稱贊其心量之深、廣、大,因而衍生「大乘」之說;假如稱「廣乘」或「深乘」,那可能相對的也把聲聞乘稱作「狹乘」或「淺乘」了,對不對?對比式的稱呼雖然比較容易了解,但實際上在很多地方稱「小乘」是沒有意義的。

  各位必須了解,「小乘」之「小」並非渺小,萬萬不可輕視它。它是個基礎,沒有小乘的基礎,講大乘毫無意義。所以我們雖然廣弘大乘,但切勿輕忽小乘。我們只能說,小乘的立場還不夠圓滿,要想圓滿小乘的功德,必須懂得如何運用大乘,所以大乘又稱「運用佛法」,小乘則稱「基礎佛法」。

  沒有基礎佛法,運用佛法便無由開展,但光有基礎佛法而無運用佛法,那個基礎佛法也沒有意義。好比蓋房子一定得先造地基,否則臺風、地震一來就全倒了,禁不起任何考驗;然而空有地基而無建物也無意義。可見,基礎佛法和運用佛法是相輔相成的。這裏「爲大乘者說」是提醒我們,既然已經發心,就要知道爲何而發心,既然要走大乘之路,便要明白所爲何來。這地方特別將此基礎、因緣解開來。

  一般講的小乘,也就是所謂的基礎佛法,大家必須先了解。小乘修行首先講人生是苦──苦、集、滅、道──因爲人世間苦,所以要離苦得樂,所以必須修,但離苦得樂會陷入一種迷茫。當你得樂以後,又怕失去、怕不能永遠擁有,仍是不離煩惱,這個樂屬相對樂。四十年前的臺灣物質還相當匮乏,人們只愁沒錢吃飯,今非昔比了,富裕更甚,卻是煩惱更多:孩子不聽話、怪病、擔心另一半拈花惹草、招蜂引蝶……等。以前煩惱叁餐都來不及了,哪有余力煩這些?

  我們發現,「相對樂」是現有的問題解決後,會帶來更大的副作用。因此這地方告訴我們,生死輪回中的苦樂是相對的。那,有沒有一種了生死、出叁界、永離輪回的究竟樂?有!于是有人開始進行這方面的訓練。究竟樂是對的,但卻是有大有小。談到這個也很麻煩,如今臺灣佛教界形同春秋戰國之局,亂七八糟,什麼都有,有往生俱樂部,也有與外道思想極近的佛教,還有一些類佛教,又稱附佛外道。附在佛法上的外道,雖是講修行,聽起也像佛教,事實上卻不是,都僅屬類宗教。模仿基督教、天主教的稱「類基督教」、「類天主教」,最近出現在烏幹達的就稱爲「類天主教」。臺灣有宋先生、妙禅師、盧先生……也都屬類佛教。還有某「大禅師」舉辦大法會的,奇怪!法會是法師的事,怎會是禅師辦法會?這就像「蠶」吐出來的是蜘蛛絲而不是蠶絲一樣,那就麻煩了。

  我們要搞清楚,很多這種情況,都屬類似,並非真佛教,這比生死輪回更恐怖。我們必須厘清「真修行」的部分,只要是真修行,都對!無論大小,只要是真修行,能夠真正看清何謂生死輪回,知道如何避開,如何走出一條光明坦途來,都對!什麼內觀禅、十日禅、動中禅、水果禅、自在禅……其中有對有錯,只要站在對的一邊,都可說是「真」,但這些都只求自己離苦得樂,畢竟都太小了。只要能離開「相對」的,而得究竟樂,都稱爲「偏真出離」;偏一邊而出離,這稱爲「小乘教」。發小乘心,求究竟樂,這並沒有錯,但太小了。

  此外另有一種人,他在小乘上再多發一點心,認爲「佛法這麼好,應該分享給衆生,所以要度衆」。這當然很好,但衆生難度啊!叫他來修行,他說:「哎喲!我吃了叁天素,怎麼還沒效果?」才吃叁天,能怎樣?但他認爲功德無邊啊!這種人會覺得衆生難度、難成佛、難成就,因此要度就要找有善根的。這種人雖然想度人,但有分別心,我們稱爲「大乘始教」。

  還有另一種人,他了解「衆生」,知道衆生就是如此,難度不要緊,于是他「吃得肥肥,裝得捶捶,等衆生來擂」(臺灣俗語),要當師父就要等衆生來「擂」。這種「衆生皆可成佛」的心態,稱「大乘終教」。因爲他有耐性,衆生雖然難度,但還是得度,我不度誰度呢?這種精神情操是很可貴的。

  第四種人,他告訴我們,成佛很簡單,只要「一念不生,即成佛道」,此謂「頓悟」。如何一念不生呢?那就看個人了。有的往他頭上一敲,就一念不生了;有的曆經一番訓練後,也可達到此種目的。一念不生這個法門,並非是想辦法讓妄念不起,而是從「意根」下手,身口意的「意」,不是眼耳鼻舌身意的「意」(這是意識),不一樣!從身口意的「意根」下手修行,叫「善用其心」。這種使妄念不起的方法,稱爲意根修行法,這樣才能達到目的,我們稱爲「頓教」、「大乘頓教」。

  從「小乘」到「大乘」,稱爲「轉小向大」;從「大乘始教」到「大乘終教」,稱爲「轉權成實」;從「大乘終教」到「頓教」,稱爲「轉漸成頓」;從頓教到圓教,能夠究竟圓滿,則稱「轉偏成圓」;此稱「五教」,華嚴是這麼劃分的。這一條路、這個過程,我們一旦能完全了解、真正體會,便稱爲「菩提道」。

  從小乘感受到人生是苦,已經是在「真」的立場了;如果他又覺得這樣不對,應朝更大的目標前進,這時候《金剛經》這類大乘經典才有用。假如各位其它佛經都不認識,只知道一部《金剛經》,還聽說碰到鬼時念《金剛經》可以把它空掉……你若帶著這種心境來聽《金剛經》,那就無有是處了。

  一般人對《金剛經》難以真正了解。我們必須在人生中曆經了掙紮,真正放棄了相對,追求絕對的那種成就産生、證阿羅漢以後,此時才講「轉小向大」。現在一般人都還在生死輪回的泥濘中混,怎麼講空性嘛?未達此一階段,空言《金剛經》何用?這就是爲何前面經文說:「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關鍵就在這裏。有此基礎和層次,才能「聞此經典,信心不逆」,所以前段經文才會講,這是「爲發大乘者說」。現在我們什麼心都未發,知道嗎?

  有些人是怎麼來聽經的?「在家老是被人念,與其這樣,不如去聽經。」于是他就跑來了。這樣的人,《金剛經》他怎麼聽得懂?遺憾的是,臺灣人喜歡聽這些「膨風經」,也就是毫無小乘基礎,光聽大乘經典,聽起來都是膨風的啦!爲什麼?大乘境界都很高,你聽完經回家,還不是照樣跟別人吵架?這樣修學經典有用嗎?如果沒有基礎,最好先修《八大人覺經》,甚至先回去讀四書五經,而不是讀這種大乘經典。你爲人處事、人格都有缺陷了,怎麼修習大乘經典?沒有那種「南無人格不健全菩薩摩诃薩」,也沒有那種人生觀不健全的菩薩,絕對沒有。所以一開始我們就要注意,人格、人生觀及人性的具足與完美,乃是成就阿羅漢的基礎。

  要記得,絕無人格不全、人性破碎的阿羅漢。所謂完美,並非一定要達百分百,只要八十五分以上就夠了,但總不能不及格嘛!倘若每次和人講話就吵架,做點事就東推西推,如何成就阿羅漢,爲衆生服務呢?因此,健全的人格是阿羅漢的基礎,而阿羅漢又是菩薩的基礎。當今衆生是一點基礎都沒有,一發心就要當菩薩,結果就像之前提的那位比丘菩薩,平常都要人家煮飯給他吃,輪到他煮個飯,煮沒幾次就落跑了。

  有人問道:「師父,我要出家,應具備什麼條件?」這部分可要講清楚,至少要會自己煮飯、打掃,否則要先在家裏學,基本的出坡工作都要會做。出家後,只是鍋子尺寸變得比較大而已,其它基本工作都一樣。我們道場的執事是大家輪流,臺北道場的住持安居後比較有空,所以排執事時也將他排進大寮了。有一天輪到他洗碗,一堆人在旁邊訝異道:「你也會洗碗喔?」「欸,奇怪!我怎麼不會洗碗?」因爲人家看慣了他貴爲住持,平常都在罵人,所以沒人相信他會洗碗。

  即使是住持,也是要做,沒有特權。修行講什麼特權?擔任住持是職務所需,僅此而已,時間一到就換人當了。若是住持這份工作做不好,說不定時間還沒到就被撤換掉了,那是「工作能力」的問題,在生命的本質、修行的領域,人人都一樣。

  健全的人格是證阿羅漢的基礎,而阿羅漢是成就菩薩的基礎,修行必須具備這樣的觀念。你不要一直打妄想:「我要發心講經,將來像師父那樣。嗯,水果很棒,以後不用買就有人切給我吃……現在修行,將來怎樣又怎樣……」你想怎樣?很多債未清、業未了!事情沒你想的那麼簡單。也許你覺得當師父不錯,但你不了解這個業很重啊!因此,修行的基本功課、基本工夫,你都要有。所謂「發大乘者」,是指到達這樣的層次。

  「發大乘者」是指依層次上來的,我們現在都還在因地,所發的大乘心都只算是膨風,這不算,我們必得紮實地來。現在發「志求無上菩提」並沒錯,但這是什麼意義,眼前你完全感受不到。就像「追求人生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這句話誰都會寫,聽起來也很美,卻不是真懂其義啊!要達「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首先必須養成健全的人格,待人格完美,再談進階阿羅漢,阿羅漢證成後,再談菩薩。

  諸位務必記得,要做菩薩、要想成佛,不是說當就當,要先懂得如何爲衆生做牛做馬。衆生有好多苦難和貪瞋癡,他家裏的不如意通通往你身上倒。「師父啊!我這樣念經,爲何家裏還那樣?」這下慘了!他不念經,我沒事,現在聽我說學佛念佛很好,回家開始「結界」做功課,哪知道還是出了問題,于是全都變成我的事了。怎麼辦?度衆時若碰到這類問題,仍舊必須面對,解決其問題。「菩薩行」就是如此,衆生有苦難,你不能逃避。

  最清楚的例子就屬證嚴法師了,衆生有難,即使她沒辦法,也坐在那邊哭啊!一堆媒體電視正在拍她,她也不在乎,照哭不誤。爲什麼?她沒辦法啊,衆生有難有苦,她使不上力時,…

《非常金剛經 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非常金剛經 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