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非常金剛經 二▪P4

  ..續本文上一頁,更甭提是阿羅漢了。這種情況,有一點像我們開車要上交流道,趕快打電話告訴別人:「嗳喲!我到交流道了!要上道了。」這就表示他還沒上道,真的上道還能打電話嗎,對不對?上道就好了,一再地講有什麼用。所以,真的到達那個境界的人,基本上是停在那裏的,反倒是還沒到的人,他會很在意。

  初學念佛的人就有這種現象,他會一直想:「我要念到一心不亂,念到一心不亂……」告訴你,要是真的已經念到一心不亂,根本就不在乎這些了,只有那些好像快念到一心不亂的人才會這樣:「嗳呀!我就快要一心不亂了。」結果一通電話便把你吵起來了,喔!那個時候就有了,因爲你已接近毫無妄想,卻在快成熟之際被人家打斷了。那時你會氣得半死,其實你還未真正進入狀況嘛!真正已達一心不亂者,基本上是聽不到電話聲的。一旦進入那個境界,不管是初果、二果、叁果、四果……都不會有這種分別心,有的話仍是凡夫,還沒有真正到達那個境界。

  另一種情況是他真的已經成就、超越了,當他要回來教化衆生時,必須要取這些名相作爲分別之用。成就以後,他已經明了心的用法是怎樣的過程,所以會用一些名詞來說明第一階段怎麼樣,第二階段如何,第叁階段……但那時是教化用的。因此真正在教化的人,也不會說他自己已經獲得什麼果位。所以經文此處便告訴你,若是你說自己有「得」,那麼你就錯了!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得」,若是這樣,就得求證于有經驗的人。像永嘉大師去找惠能大師,「來,怎麼樣……」結果兩個人吵一架後,惠能說:「好了,你可以出去了。」意思是「你成熟了,可以走了。」然而永嘉大師本身也從來沒說過自己已經開悟了,對不對?他的︿證道歌﹀只是告訴人家怎麼修,並沒說他自己已經開悟。只有傻瓜才會說:「我開悟了!」真正開悟的人,不會強調自己開悟。由此可知,爲何諸佛菩薩、阿羅漢已經成就,卻從來不說,經文這裏也已經透露得很清楚了:「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須菩提繼續講:「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已經告訴須菩提他已經證到這種程度,而他有沒有清清楚楚?他很清楚啊!但他告訴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講的他都知道,對于境界也清清楚楚,然而就反應而言,他卻迷迷糊糊啊!他弄那麼清楚幹嘛?世尊說的他清楚就好了,世尊證明如此就可以了,何必再去跟人家宣傳說:「喂!你知道嗎?世尊說我是人中第一!說我是離欲阿羅漢耶!」沒有必要嘛!現在很多人動不動就自稱「無上師」,無上師?爲什麼要講這些?那不是真正的修行人,而是在做廣告!

  須菩提接著說:「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這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爲何世尊不這麼講:「則不說須菩提得阿羅漢道」,而說「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采用前一種說法,不是整個前後語言才會一致嗎?其實這種表達方式涵蓋了「體」和「相」。世尊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是就「本體」而言;而得「阿羅漢道」,則是從「相」上來講。因爲就須菩提而言,他只是喜歡在「阿蘭那」那邊修行而已。「阿蘭那」是寂靜處之意,指適合于出家人修行與居住的僻靜場所,可能是山洞或樹林裏。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一直住在山洞裏修行,就須菩提而言,他就只是這樣而已。

  但從世尊這邊看,哎!他的境界、層次已經到達阿羅漢了,已經得無诤叁昧了,是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可以這樣跟他印證。倘使須菩提如是問世尊:「老師!我有沒有證阿羅漢?我覺得我已經證阿羅漢,我開悟了,我出叁界了。」假如須菩提是這樣,那世尊一定會說他本體上就不是樂阿蘭那行者。真正的阿蘭那行者,幹嘛還沒事去跟人家說自己已經證阿羅漢?

  之前臺灣有個法師,住在北部的山區裏修行,修得很不錯。有一天,某記者跑去訪問他,並把他的事迹報導出來,結果弄得他沒有一天安甯過。本來他是樂阿蘭那行者,而記者又不是佛,硬是把他扛出來,弄出個世界最大的禅堂。完了!他要這樣繼續忙下去了,再過十年也不知道能不能忙得完。別人說他有修有證,但不是佛說的就不一樣。一個真正的「樂阿蘭那」行者,就持續做那件事就好了,何必跑出來呢?既然跑出來了,那就錯了,已經離開了那個心境。原來本體是「樂阿蘭那」行者,現在則是樂「空中飛人」、樂跑「高速公路」了,那就不是「樂阿蘭那行」了,要留意這一點。

  樂阿蘭那行,是指本體即是那個狀況,而就相上而言,可說他是第一離欲阿羅漢。相和體是這樣區別的,但事實上兩者乃爲一體。

  樂阿蘭那行是什麼?阿羅漢做什麼?「以須菩提實無所行」,須菩提也沒做什麼。告訴各位,大家都還不算是真的在修行啊!舉個例子給各位參考,世尊的十大弟子,像須菩提、舍利弗、目犍連、摩诃迦葉……等等大修行者們,並非一開始就跟隨著世尊修行,事實上在皈依佛陀之前,他們都已經修到「非想非非想」無色界天的境界,只是無法更進一步突破而已。後來,他們來到世尊這裏,世尊只是稍稍地「點撥」他們一下,他們就出叁界、成就阿羅漢了,如此而已。其後,他們便一直安住在那個境界裏。

  反觀現在的修行人,問他:「用功到哪裏了?」「不知道啊!」不知道就只能從頭開始學,那樣師父就得從頭開始教。所以現在教人學佛,比世尊那時不知要累上幾百倍。世尊成就以後,來跟他學的人都已經修到某個基礎,所以能夠一點即破。如今情況卻不可同日而語,本來以爲大家都修得相當不錯才來聽我講經,結果,一問之下,很多人連基礎工夫也沒有,一說到打坐,連怎麼坐也不知道。

  昨天就有人問了:「師父,你說坐下來後要深呼吸,我呼吸弄好後,就開始數息,數息後怎麼那麼多妄想?」根本就亂來嘛!我叫他先看「呼吸狀況」,看好呼吸的長短後,再按照呼吸的軌迹數一、二、叁、四……這樣是避免他一坐下來就開始數一、二、叁、四……若是呼吸跟著一、二、叁、四跑,那就不對了。結果他一坐下來,就一直數,那當然就一直起妄想了。我問他數到哪裏去了?他說,我數到八百多啊!一數到十,他竟然數到八百多!

  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裏,因爲沒有真正實修的基礎啊!真正的實修,小乘禅法叫觀息,即是觀呼吸的狀況,所以叫數息法;大乘禅法則是觀心。人人都有呼吸,只是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察覺到呼吸的存在;人人都有心念,心會起作用,但多數人都不知心如何起作用。

  心念怎麼生起的?心念生起後,就存在了嘛,接著它會起「作用」,起作用後就結束了。若是心念不起作用,那心念來也沒有用。一個真正高明的人,是當心念起了之後就把它壓下去,不讓它上來,這厲害了。問題是我們的心念都是起作用後才發現的,並不是心念一起就發現的,「觀心」的人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例如,你察覺到很生氣,生氣時,「念」已經起作用了,念起之前就要看到了,那才叫「看念頭」。念頭生起、生起後念頭的存在叫「住」,生、住的作用叫「異」,也就是開始産生變化,變化後就消滅掉,則是「滅」。生、住、異、滅即是心念的生滅關系,修行的工夫即在此。

  「樂阿蘭那行者」就是一直守住那個地方,心念一起,「啪!捕捉住了!不要來吵,下去!下去!」使那個念頭不跑出來,這個叫「一念不起」;一念不起,頓超佛地。我們凡夫的念則是到處跑,不知道有幾千幾百萬念,如何一念不起呢?念,不但很多,怎麼起的更是不知道。

  有些較有良知,較會反省、檢討的人,是念起、作用之後才察覺,察覺後便開始壓抑:「哎!不行,不能起作用!」像這種情況就叫「修養」。修養,是念起以後,使它不起壞的作用,但實際上念已經起了;修行,則是要讓念不起,二者差距甚遠,不同處即在此。若不懂得整個修行的過程,絕對無法進行這個工作。所以,要了解佛經,一定要有實修的基礎,否則絕對無法真正了解,而只能在文字上作解釋。依文解義不叫「佛法」,只能叫「佛學」,佛學就會有很多批注了。

  最近有一本黃念祖寫的《無量壽經》的批注本,整本書都是引用「慧遠大師」、「昙鸾大師」的批注,並沒有真正屬于他自己的東西。像這樣的批注本是沒有生命的,只是將古人講的通通集合在一起,充其量不過是一堆知識而已,如此便毫無意義了。

  修行的真正工夫乃從實修而來。透過實修,才有可能捕捉得很清楚;由體驗當中所表達出來的,都是生命的花朵,生命的芬芳才能藉此流露。如果只是將古人所講的拼湊在一起,那有什麼看頭?不過是佛教知識,並非佛法。真正的佛法是帶領我們進入生命的核心,再由生命的核心起無邊的妙用。

  每一個生命都是很獨立、很殊勝的,所以誰也不能任意侵犯每一個生命。生命跟生命都是一樣平等、一樣偉大的,每個生命都有可能成佛,只是現在仍是幼苗,你看不出來。各位有沒有到過惠荪林場?那裏有幾個苗圃,種有很多「肖楠」樹的幼苗,肖楠樹長得很高大的,屬于紅桧一類,比紅桧還要硬,可是它們的樹苗看起來卻都小小的,一不小心便踩死了。同樣地,我們現在也都是菩提苗,看起來小小的,有時甚至像雜草,但各位可別小看自己喔!就像樹苗,若經曆了一千年的成長,便成爲國寶了。我們現在菩提心初發,雖然眼前看起來不怎麼樣,但要知道,經過一番好好修行以後,你就是佛寶。

  每一個人都具有生命的寶藏,只是尚未加以發掘、開發而已,只因我們用慣了大腦,將它汙染了,遺忘了自己的寶藏,因此不懂得運用全方位的生命,而只運用到生命當中的那個大腦取向而已。剛才提過,大腦取向會毀滅生命的人性部分,這並非說大腦對我們一點貢獻也沒有,社會的進步、物質文明的發達,全是大腦作用下的成果,只是它也産生了很大的副作用。現在的物質比以前豐盈太多了,然而人們卻感覺愈來愈空虛、愈來愈無奈。

  記得小時候,晚上的這個時間,大家會坐在庭院裏一起唱山歌、講故事。現在呢?高樓林立,對面住的究竟是什麼人,你也不知道,誰也不認識誰。以前的房子沒有這麼好,一碰上大雨天,屋裏也跟著滴滴答答下起小雨來了,水桶、臉盆、碗公全都拿出來接雨。現在房子這麼好,人性卻危機四伏。爲什麼?這都是大腦過度發展的結果,以致于讓我們的人性産生了極大的偏差。

  這裏就在告訴我們,佛法所說的修行,就是要我們真正的從根源修起,讓生命端正起來,恢複美麗可愛的本來面目。生命的芬芳、生命的花朵要如何讓它綻放出來,全看我們如何用功,如何去「轉」。

  「轉」,不是用講的。你看別人都很好「轉」,可是輪到你轉時,卻铿锵!又被彈回來了。所以,我們一定得在這地方下工夫修行。故經文說:「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因爲他的心都一直在這裏「觀心」,心起,他就發現了。所以大乘的修法,叫「看念頭」。念起之前,那個才叫「念頭」。念起以後就存在了,存在以後會起作用。通常一般人「看」的是念起以後的作用,作用就是「異」,變異以後就「滅」了,若是那樣,已經是到尾端來了,我們應在前端時就要看到、捕捉到。最前端,念要起就「啪!」捕捉住,至于要不要讓它起作用,那倒無所謂。你要它起作用,就導引它;不讓它起作用,複原就好了。工夫在這裏,這叫「神通」。

  一般人掌握不到那個念頭,所以往往念頭起了,存在了,還沒感覺,等到念頭要作怪才發現。不過,那也算是很有良知了,若還能再加以超越,就能開始逼向顛峰、超越顛峰!那就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是大丈夫的行徑了!

  

《非常金剛經 二》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非常金剛經 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