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非常金刚经 二▪P3

  ..续本文上一页么也搞不清楚!像我们这样都只能算是初发心而已,他们才是真正有成就的。

  一旦入流后,就和文字所定义的情况不同,他本身并无所谓「有入无入」,这几个字是人的大脑所分别的。就「无为法」而言,入流而无所入。无所入哪里?他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因为色声香味触法对他不起作用,所以才叫「须陀洹」。

  接着世尊再问须菩提,你认为怎么样,「斯陀含」能这样想:「我得斯陀含果吗?」须菩提说:「不也,世尊。」他讲得很清楚啊!哪有人自己说:「我证阿罗汉,我证须陀洹,我证斯陀含。」不能这样讲嘛,对不对?因为他连「得」都不能讲了,他有得吗?须菩提说没有啊!

  接着须菩提说:「为什么呢?虽然﹃斯陀含﹄名一往来,但实际上没有往来。」他「有去无去」啊!这并非说:「我修到这儿就可以了,人间修行实在辛苦了,非但日中一食还要夜不倒单,现在拼到二果了,先到天上享受一下,再到人间来成就阿罗汉。」是这样吗?若是作如是想,那就破功了!既然进入了那种境界,就安住在那个境界里头,而没有来不来的观念,也没有证不证得的情况,这才是真正的成就。所以他说:「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世尊接着问须菩提:「能不能这样说,喔!我已经得阿那含果了。」须菩提很肯定的说:「不行。为什么呢?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阿那含」名为不来,从这里到「五不还天」,即成就阿罗汉,一出三界就不来了。「不来」,就真的不来吗?不是!实无不来。他还是要来,但是他来到哪里呢?

  这里有个很重要的观念要告诉各位,台湾的佛教有个令人极为头痛的问题,叫「法执坚固」。一般人皆以为「出三界」就是出去,「出」,都解释成「出去了」。请问出到哪里去?你有没有想过?出三界后是到哪里去呢?你会一直以为「有个地方」,阿罗汉出三界后就通通在那里。这又不是像鸡笼那样,把所有的鸡全部关到里面去。例如「极乐世界」,大家以为「有一个极乐世界,所有往生的人通通住到那里面去了」。这绝不是佛法的观念,若有人作如是想,即表示此人对于佛经的语言模式根本不懂!

  事实上,佛经语言模式所讲的「出三界」,是告诉我们不受以下三种东西的束缚:

  第一,不受欲界的欲望烦恼所束缚。欲望,一个来自于这个色身,另一个则是来自「意」││第六意识。想吃啦、想睡啦……这些都是自身的欲望,都是由身体发出来的,而意识则会起妄想攀缘。这两个很旺盛、很发达即是欲界。所以妄想愈发达的人,大脑愈发达,这种皆属欲界。禅修第一个要破的,就是身体的欲望和心理的妄想,破了这两个,即证「色界禅定」。

  第二,要破除对色界形相的依赖。色是色相,是我们所依赖的。譬如我们要有个家,家是色相;要有个身体,身体也是一个依赖,色相、形相都是我们所依赖的地方。

  第三个是破除我们的想象。虽然无色界已经能够破除对色界形相的依赖,但脑筋还是喜欢乱想,故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这就是想象啊!他大概是无色天的人,所以才说得出这句名言。

  出三界,就是指破除对这三者的依赖,而非另外有一个地方。想想看,出三界后要往哪里去?到第四界去吗?若是如此,即便到了第四界,你还是执着。

  同样地,「往生极乐世界」,又是如何往生的呢?这里是娑婆世界,所以烦恼、妄想不断。你知道吗?娑婆世界就是有挫折、有不如意。朋友见面总会互相祝福:「祝你事事如意、一切如意……」却都忘了,娑婆世界就是「没有如意」。想想看,世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那还有什么如意的?有一个如意,后面就会有八、九个不如意。所以想要万事如意,那是极乐世界啊!

  娑婆世界就是会有很多的挫折、不如意、失败、痛苦、逆境,修行就在这里啊!修行就是要我们面对一切挫折时,要懂得转化。怎么转化呢?当面对这些不如意时,我们要马上警觉到「这个好康的(台语,指意外的好事)又来了!」为什么好康的又来了?因为唯有透过这些挫折、不如意,我们的生命才能成长,这个成长即是最大的喜悦!如果呆呆、傻傻过日子,那没有用。

  我们就是在奋斗的过程有挫折、有不如意才会成长,所以娑婆世界是很美的,美在你能将挫折、逆境转化过来,成为生命成长的资粮。倘能如此,这里就是极乐世界。之所以叫娑婆,是因为你不会转嘛!「那个我讨厌的人又来了,又要坐在我旁边!」这个就是你的痛苦││「怨憎会苦」;愈讨厌的人愈会碰在一起,喜欢的怎么都不来呢?喜欢的不来,这个就是「爱别离苦」,就是娑婆啊!

  佛法的可贵即是告诉我们,当怨憎相会时要如何转、如何修?「啊!又遇到他了!」这时你必须会转:「太好了,这下得开始修了!」修到他很欢喜,你自己也欢喜。那么,「怨憎会」就变成「欢喜」了,此时,当下便是极乐。否则,你老是想:「那个讨厌的人又来了,愈看愈不顺眼……」他一坐过来,你心里就开骂,当然痛苦也跟着来了,当下变成娑婆了。你若是能转,情况便幡然不同了,当下即是极乐,极乐就在当下。

  什么叫西方?你转过来这「最后的一下」即是。太阳最后下西山,所以叫西方极乐嘛!你转过来最后的那种状况就是西方。最后的状况、最后的归宿就是西方,那个境界叫极乐境界。

  刚开始你不会转,哇!头大了,怎么转呢?都是挫折、不如意、痛苦,都是逆境。你若懂得利用这些挫折和逆境来让生命成长,那便成就了。娑婆被你一转就没有了,当下便是极乐,这就是修行了。所以不要一直以为阿罗汉是什么,阿罗汉就在我们当中。

  就这个简单的法门而言,「转」的工夫若能不断地训练到入流、上道,那就永不退转。我们要常常去试,多试几次后就熟练了,直到非常熟练之时,一下手便成功了,那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一直走过来,然后就证阿罗汉了。然而当你在那个境界时,怎么还会有证或不证的问题?那跟证阿罗汉根本已经没什么关系了,只要烦恼不侵就好了,境界能转,烦恼也就转掉,变得自在快乐了!佛法伟大与殊胜之处就在这个地方,不是修一修就一定要变成阿罗汉,又不是烧茶用的那个「罗汉果」!难道修行到最后成佛,都是三尊通通坐在上面给人拜?你成佛之后也要像那样坐在上面吗?不是的!

  成佛,是指我们已经达到最高的至善至美的生命境界,放眼望去已没有逆境、挫折,烦恼也不会到来,因为都会转嘛,烦恼一来,远远的就转化掉了,所以整个境界都很美、都很自在。因此,我们要能彻底了解经典的语言表达模式,否则再怎么解,也只是依文解义,解来解去根本看不懂:「啊!奇怪,这讲的是什么意思?是这个就不是那个,不是那个就是这个……」弄到最后,反正大家都不懂,那就叫佛经?不是这样的!佛经都是从生活中来,遇到挫折、不如意……你就转、转、转,通通转过来,转到如意、快乐这边就对了!这个方法就是法门,这一套若是真的会了,那就真的懂得佛法。所以,一切端看我们怎么行、怎么修。佛法的殊胜真正不可思议,故须菩提说:「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非常金刚经(二)──第三章

  〈32-46〉

  接着佛陀再问须菩提:「你觉得怎么样?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吗?可不可以啊?」须菩提肯定地回答世尊:「不可以。为什么呢?实无有法,名阿罗汉。」因为「阿罗汉」这个名,只是让我们方便说。

  阿罗汉,古代叫「应真」,中国道家讲「成仙」。你要称为「成仙」或「阿罗汉」都可以,名号不同是让我们方便用的,并非真的有个什么,毕竟他还是人,不同的是他已经具有转化的能力,不受烦恼侵袭,这叫阿罗汉、仙人。修行啊!一旦懂得转境,那什么境界来都不怕,不管顺境、逆境都能销归自性,那样才是真正的成就。

  须菩提说:「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先把原因讲出来。其实这句和前几句所说的意思是一样。须菩提说:「如果我说我得阿罗汉道,那就是我执着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此,菩提道上只要确认方法正确,接下来一直做就对了!不要老是想:「我现在到了哪里?」你问那么多干嘛?只要方法正确,就一直做,就算证阿罗汉,方法还是得持续啊!即使成佛了,依旧不离这个方法啊!所以说,行菩萨道是永无止境的。

  不要老是问菩萨道要行到什么时候?无有止境,永远走下去!成佛后也是教化众生、行菩萨道啊!佛陀教化众生,众生也会摆脸色给他看,但佛陀不受影响,仅此而已。我们因为功夫不到,所以人家给一个脸色,我们就给他两个脸色。在那儿拜佛的是通缉犯或警察,佛都一律平等看待。难道他会说:「耶!通缉犯,你还不快跑!警察就在你旁边。」当然,佛也不会说:「警察,你怎么那么傻,隔壁那个就是通缉犯,还不赶快把他抓起来。」就佛本身而言,他在这里不起意,他都是一样。

  按照人类大脑的立场来看,会有阿罗汉、阿罗汉道、阿那含、阿那含果等等名相的分别与执着,阿罗汉讲的是果地的部分,对于真的证到阿罗汉果的人,他根本不在意啊!

  举个例子,你自己想想看,假如你有能力开一家公司,名片上是否一定得印上董事长的头衔?似乎无所谓嘛,对不对?公司赚钱才重要,反正赚的钱都是自己的,那个实质的东西才重要。同样地,真正证阿罗汉的人,他会安住在阿罗汉的那个境界、那个实相里,但就其本身而言,他是无相的,因为他只要安住在那里就好。

  通常家庭生活幸福美满的人,不会刻意大肆喧嚷自己很幸福,只有歹命的人才会到处抱怨自己很歹命。所以,真正到达那个境界的人,他会去感受并存在于那个境界,真正在那个境界里才最重要,名相根本不必在意,更无需到处讲。至于那些还在意名相的人,大概都只是接近入流而已…

《非常金刚经 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非常金刚经 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