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哎呀!那是执着啦,要放下!」一旦自己真的面临烦恼时,才能体会别人当时为何会放不下。有个同修一直说她要出家,我问她都准备好了吗?她告诉我只剩一个问题,就是等那个细汉仔娶某。小儿子娶老婆跟她出家有什么关系?没关系啊!现在等小儿子结婚,接着可能要帮大儿子带小孩,孙子一个带一个,又开始忙得跟孙悟空一样了,怎么出家?她道:「不会啦!不会啦!我都跟他们讲好了,那些我都不管了。」我说:「到时再看妳管不管!」
一般人都是用想的,但「空性」的东西,是要自己看破啊!自己看不破,那就不空啊!《金刚经》讲空性,断烦恼,但问题是你自己断不了。像刚刚提的那位同修,她就是没办法断嘛!为什么要等呢?因为她有理由:「不是啦!他结婚的时候,我要帮他怎样怎样……」我说:「妳出家归出家,等他结婚时一样可以回家帮忙,那不就好了。」她还是推说不行。这就是无法断!要断就要有般若智慧,否则根本无法断那个烦恼,结果只能在佛教的门坎边混来混去,因为没有智慧,所以一直断不了烦恼。
佛要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哪里来?就是从般若智慧来,没有般若智慧不行。所以「从此经出」,即是指从般若智慧来。这是「从此经出」的第一层含义。
其次,要告诉各位的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人生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佛陀这个人生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是从哪里来?从空性中来。空性是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开始进行建设。
学佛有三个阶段,第一个是「破」,破这娑婆世界的一切错误观念。生死轮回的观念要扫除掉,「空性」就是要破这些;第二个阶段要「立」,要立「出三界、饶益众生、菩萨道」的法;当「立」完成以后,就是「住」。
「破」的阶段,是文殊师利菩萨的法门,也就是「性空法门」;「立」的阶段,称为「性宗」,亦即普贤菩萨的法门;一旦它成立之后,则为「安住」,也就是佛陀的法门。
由此可见,「成」以后「住」,住以后「坏」,坏以后「空」;从修行的立场来讲,「破」以后空,空以后才能「立」,那叫作成,成以后叫「安住」。佛来到这个世间,都是在「住劫」时来的。印度的思惟虽然广泛,但也极为严谨。贤劫千佛出世啊!通通是在「住劫」里,没有任何一劫会跑到「坏劫」去,也没有任何一劫会到「成劫」去,都是在「住劫」里成佛的!我们要把这个状况搞清楚。理是如此,相也是这样,因为坏劫,就是破坏,文殊师利菩萨的破坏,破我们旧有的错误观念,破坏以后就空了;空劫上面,在空性中才能立普贤菩萨的法。由此可知,不管你修的是什么样的法门,旧有的观念一定要破除,才能建立,建立后才能成就。
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的修行,是旧有的没破除,新的也没有建立,老在那边问:「师父,你看要怎么修,才会成佛?」怎么成佛?旧有的错误没去除,新的正知见也没建立,那要怎么成佛?所以「破」和「立」是成佛的准备阶段,而「破」的智慧是最先必须具备的。
你别看经文好像就这么带过去,其实里面的理论很丰富。这些理论从哪里来?即从佛法中来,佛法就讲这些。假如还有时间,我们还能讲得更仔细一点,目前这部分,你至少要先有这样的认知。接着看下面的经文。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这是这一分的最后一句经文。世尊再次叮咛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因为这段都是讲「有为」的部分,所以都在「破」啊!所以经文说:「福德即非福德性,佛法即非佛法」,有为法中所讲的佛法不是佛法。各位,你现在所说的佛法,是不是用你的心、意、识来讲的?只要是用大脑所讲的佛法,即非佛法;要讲佛法,那就必须能够不用大脑。
我所说的不用大脑,并不是指小孩子的那种「不用大脑」,那其实叫「没有大脑」。有个小朋友上学时,左手拿彩色笔,右手提便当,走走走,鞋带掉了,放下便当、彩色笔,蹲下,鞋带绑好了继续往前走。到了学校,老师问:「便当呢?」「便当?耶!我刚才还拿在手上啊,怎么不见了?彩色笔也不见了!」回去找,才发现放在刚刚绑鞋带的走廊上。这叫没有大脑,不是不用大脑。小朋友这种情况多得很啊!下雨天穿雨衣去上学,结果放学时天晴了,回家后雨衣也不知丢哪儿去了。问他雨衣哪里去了,他就是想不起来。那个情况,不是我们所说的「不用大脑」。
修行人处事,对于「境界」清清楚楚,但对于境界的反应是迷迷糊糊;凡夫则是对于境界迷迷糊糊,反应清清楚楚,你记得这个原则。一般人,因为对于境界看不清楚,所以有痛苦。你知道吗?因为境界看不清楚,所以就下去了,接着就开始锱铢计较了。人家说股票很好很好,你就迷迷糊糊的跟着进去了。进去后,开始计较了,计较得清清楚楚,所以烦恼很多啊!「我拿多少进去,现在拿不回来!」你看,烦恼来了!
修行人对于境界很清楚,进去时清清楚楚,至于要不要反应,那就随缘了。因为随缘,所以就装迷糊,实际上他清清楚楚,只是因缘如此嘛!于是对境界的反应迷迷糊糊,「随便,要就拿去。」「啊,师父,那个会怎样……」随便啦,管它怎样,既然随缘,还搞得那么清楚干嘛,对不对?但是师父对于那个境界可是清清楚楚的啊!他要来骗我,我也知道啊!就随缘给他骗嘛!「师父,他是骗人的!」骗人的?不用你讲,师父也知道,只是对于这个反应马马虎虎了,他要,就给他一点嘛!你以为我不知道,其实你才是不知道。
对于境界要清清楚楚,但对于境界的反应,要迷迷糊糊、不必在意,那才叫不用大脑。不用大脑,可以解决问题,那才叫高明。现在你是对境界搞不清楚,反应时斤斤计较,等到那个时候才清楚,痛苦就会产生。
我们若用这种方法处理世间事,就会很自在。结婚时清清楚楚,结婚后迷迷糊糊,日子不就很好过了。如今一般人却不是这样,结婚时迷迷糊糊,结婚以后,两个人计较得清清楚楚,这怎能不痛苦?一定会的嘛!所以我们对事情的反应要迷迷糊糊,但是对于事情本身要看得很清楚。掌握好这一个原则!
佛法是什么?佛法所说的和你所讲的正好相反,因为你用脑筋、用大脑嘛!我们在这个地方不用大脑。你试试看,刚刚所言仅供参考喔,可别跟我抱怨:「师父,我听您的话,迷迷糊糊,所以被骗了。」我叫你反应迷迷糊糊,而不是叫你糊里胡涂地被骗。
这地方讲的佛法,是讲「有为」的佛法。你若不懂得《金刚经》的语言模式,而只是销文解义的解释过去,那都不是佛法。这个语言模式在此处,算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非常金刚经(二)──第二章
〈页20-页30〉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世尊首先问须菩提,你认为怎样?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否?「须陀洹果」是初果,须陀洹能不能这样想:「我已经得须陀洹果了?」他可以有这种念头吗?须菩提答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呢?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前面是从「有为法」讲,现在是从「无为法」来讲。假如「有所入」,那就变成有为法了。无为法是讲无所入││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入流」,以现代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上道」。你上不上道?我们说你这个人太不上道了,也就是说这个人在菩提道上根本还没有进入状况,换句话说,就是不入流。
今年的夏安居有三位同修入流了,那是相当殊胜的喔!因为只要一入流,人天七次往返便证阿罗汉了。那种不用修,他自己就会,因为已经上道了嘛!「上道」你知道吗?像我们开车上了高速公路,一上交流道就不能后退了。同样地,一入流就不会后退,所以天上人间往来七次,一定证阿罗汉。
广钦老和尚就是证阿罗汉,为什么我说他证阿罗汉,因为他是天上下来这里成道的,这叫「一来果」,他自然成就的,不用人教,这辈子就证阿罗汉,没有为什么。前辈子他修到「二果」,到天上再来的,所以这辈子就证阿罗汉。假如他前辈子是修到「初果」,那就「天上人间七次来往」,就证阿罗汉了。假如是证「三果」,那在天上就不来了,叫「不还果」。
广钦老和尚前辈子在天上,这辈子来人间成道,证阿罗汉了。他证阿罗汉是不用人教的,你问他师父是谁?他回答道:「我师父叫师父。」他师父并非有名的大人物,就是这样子啊!
虚云老和尚也一样,假如他十九岁出家,到一百二十八岁,出家一百多年,你看,这老和尚福报有多大!这辈子他怎么修?都是自己修啊!因为他前面的基础已经够了,这辈子来人间,就是来成就的。最初十年,他住在山上根本就不会修,碰到融镜老法师时,已经修到看起来七分像鬼三分像人了。融镜老法师问清楚他怎么修的,之后便教他参「拖死尸的是谁!」他从这里开始修,他有基础啊!一修便进入了状况。我们修了老半天还是憨憨的,连佛法是什…
《非常金刚经 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