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非常金刚经 二

  非常金刚经(二)──第一章

  〈页2-18〉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语言的表达方法即语言模式。这段经文,可说是《金刚经》最典型的语言模式,我们先就这段经文简单地解说一遍。世尊问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呢?如果有人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七宝拿来布施,你看这样的福德多不多?」须菩提回答世尊:「很多喔!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福德,即非福德性,所以说福德多。」世尊接着说:「假如有人受持这个经文,乃至四句偈,来为他人解说,这个福德比刚才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布施所得的福德、福报更多。为什么呢?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都是从这个经典所出。须菩提!所谓佛法即非佛法。」这里说的四句偈是指一段经的意思,不一定特指哪四句,而所言的「经典」,也不一定是指《金刚经》,不过在这里,基本上当然还是以《金刚经》为主。

  首先来讲解语言模式的部分。佛法所对比的是世间法,所以,各位一定要清楚佛法与世间法的差异到底在哪里。就语言文字而言,白纸黑字,看起来几乎都一样。很多人都在解《金刚经》,但几乎一谈到这里,都一律「糊掉了」。为什么呢?因为谈的人把「世间法」和「佛法」混为一谈了。

  「世间法」用大脑,但是「出世间法」不用大脑!用大脑有个特色,就是会去推理,会去追求那个「目标」。当我们假设某种状况而想要一直往前时,如果不考虑其它的情况,那么大脑所设定的目标便可轻易达成。然而一旦其它状况起了变化,大脑所设定的目标就因应不来了,这时为了达成目标,大脑会把「其它状况」压制下来,而这个「其它状况」,其实就是所谓「人性」的部分。大脑为了达到目的,往往不惜牺牲人性。

  生命生存的过程,应是全方位、整体的活动,而整个活动里,事实上涵盖了众多因素,可是当大脑锁定某个因素而亟欲达成某个目标时,其它因素就必须退让。例如台湾以前为了要达到公共环境卫生的目标,大量使用DDT扑灭蚊虫。这样做并没有错,总是为了达成公共卫生的目标,孰知也因此把环境给破坏了。台湾已经禁用DDT二、三十年了,可是DDT的遗害却至今未灭。

  我们为了达到经济成长,忽略了教育。天下父母心,有的父母为了给小孩穿好的衣服,住好的房子,拼命赚钱而没时间照顾小孩,只好通通把他们送到学校的安亲班。这时,因为他把目标设定在赚钱上,没有留意到其它因素,不知不觉就忽略了小孩子的家庭教育。现在小孩们已经长大,甚至也当了爸爸、妈妈,累积至今,就有两代缺乏家庭教育了。看看高速公路附近的那些槟榔西施,以后她们若是结婚生子,会如何教育子女?我们的经济成长了,但教育呢?这是整体性的,而我们的损失有多惨重啊!

  以前到河里去玩,起来时会发现裤子怎么有东西?一看:「哎哟!一尾毛蟹啦!」现在即使在那儿泡上十天,一条鱼也不会瞧见;稻田里本来有蚯蚓、嘟嘟娘仔、青蛙……现在全都被农药杀死了。稻子的产量提高了,但田里的其它生物却也通通死光光。为什么?在大脑单一思惟的运作下,整个环境和生态全都被破坏掉了!这就是大脑的作用。接着看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现在经文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拿来布施,这是「可数的」,即使福报再大,也都是可数的,此即是大脑运用的单一状况。但若能拿这一段经文来对人解说,其所获得的福报,则是不可数的。那所获得的福报又是什么呢?是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生命的真相!

  经典啊!不管是佛经、四书、五经或唐诗三百首,这些经典都是让我们认识生命真相,感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从这方面要来论福德,那比大脑「单一方向」的福德大得太多了!单一方向,就算无限大,它还是单一,但生命价值、意义与真相的体认,则是「全方位」的!虽然这只是一小段经文,但当你对于生命的价值、意义有所肯定时,你所获得的,将远远超过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所得的福德。这当中的差异,一般人很难体会得出来。

  有一次我在中部某地演讲,演讲后开放现场发问,有个人很有意思,他这样问:「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阿弥陀佛刚好在无极与太极之间,无极、太极和阿弥陀佛到底谁大?」要我比较这三者。很多人喜欢做这种比较,但拿无极、太极与阿弥陀佛来作比较,就好像问人说:「耶!你看是冰淇淋好吃,还是阳春面好吃?」这要从何比较起?那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嘛!

  无极、太极是名词,阿弥陀佛是无量的觉悟,属于动词,动词和名词怎么比较?但当他把阿弥陀佛拟人化以后,阿弥陀佛就变成名词了,于是名词和名词就好像可以进行比较了。他之所以会提这样的问题,实因不懂佛法的究竟义,也不懂得无极生太极的究竟义。

  事实上,他问的意思是,无极属「先天」,太极乃「后天」,而阿弥陀佛到底属于先天还是后天?要谈这个部分,先天和后天就必须先给予定义,若将无极定义为先天,太极定义为后天,则后天乃因先天起作用才有的。如果这样,那个会起作用的先天,事实上还是后天,你知道吗?阿弥陀佛本身是超先天的,而且先天尚未降生时,阿弥陀佛就已经存在了。但若要这样比较,我想一定会吵架喔!本来他以为先天比阿弥陀佛大,现在却讲成阿弥陀佛比先天大,那大概会换成他问我:「冰淇淋好吃?还是阳春面好吃?」因此,这里要特别强调的就是,两种不同的思惟模式,你要弄得很清楚!

  「有为法」和「无为法」就是不同,七宝尽管再多,仍属有为法。三千大千世界之内的一切法都是有为法,但这个经文是无为法。经文这里所揭示的是「真理的存在」、「真理的本来状况」,那个状况你能否为他人陈述?若能将这个真理存在的状况,简单地告诉人家一部分,那功德就不可思议了,关键在这个地方。如果给别人的是有为法,即使给的再多,还是有为法。

  佛经有个偈子很有意思,「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终究有坏时,一念净心成正觉。」意思是,造恒沙七宝塔功德虽然很多,但宝塔还是会坏掉,这些功德终究会有用尽的时候。若能静坐一须臾,一念不起,马上就成佛了。所以静坐一须臾的功德,胜造恒沙七宝塔。关键与刚刚所提的一样。静坐一须臾的功德是无限的,即使只是一须臾,但它还是无限的喔!恒沙七宝塔,虽然功德极大,但它仍属有限。我们必须了解这当中的差异。

  这部分再进一步跟各位解释一下,为何静坐一须臾的功德那么大?我们的思想、心念像河水一直往前流。这个河水一直往前,你能不能让它停住不流?以浊水溪为例,浊水溪的水流,你有没有办法堵住,叫它不要流?尤其是大雨或台风来的时候,有没有可能使它停止不流?有可能!问题是要下多少工夫去让它不流?你只要针对这点想就好了。

  一般人都会答说不可能!对不对?可不可以做个水库把它堵起来?可以啊!但那水库要多大?而且你若是在西螺大桥这边造个水坝把它堵起来,那云林县可能就会「莎哟那啦」了。所以,即便是世间有为法都这么难了,更何况是要让我们心念之流一念不生?静坐一须臾就是让念不起,你看这个能力有多大?那是不可思议的啊!若用这功德来回向,实在不得了。

  同样地,人们在「有为法」中所企图追求的目标,是个人所设定的,其内容更是因人而异。有的是集邮,有的是种兰花,有的人要创事业,有的人要争美名,有的则是要当总统。最近就有五、六个人要出来竞选总统,听说甚至有个和尚也要出来竞选总统,副总统候选人则是牧师,不管怎样,反正那是争名嘛!大部分的人都在争利,等利足够了,就开始争名。一旦目标设定后,就很难停住,世间便是如此,而你能够停住吗?当大家在追求这部分时,你必须先从这个地方去看。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这地方所讲的「福德多」,是指「有为法」的多;但讲到「福德性」,那就是指「无为法」了。所以须菩提的解释是从有为法来看,虽然福德很多,但它不是福德性,若从福德性来看,那就不多了。佛陀接着说,「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受持四句偈,就是受持一段经文。譬如受持这一段来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从经文里受持一段后,对那一段有所证得、体验,并将那部分拿来为人演说,其福德是极为殊胜,远超越前面的部分。此即是指自己要有所证得、有所收获,而不只是销文解义,否则就没有讲到重点了,那福德就不多了。这部分要先弄清楚。

  当然,这里的意思并非要你拿着经文,到处去跟人讲:「耶!这个《金刚经》很好,我念一段经文给你听,这个功德无量无边,你回去要背起来。」这不算!这样当然也有福报,但并非经文中所说的「其福胜彼」。「其福胜彼」,是指将自己体验到的部分告诉人家,让人家能够慧开圆解,这个才算数。否则会变成你不讲,我不空,你一讲我就变「空空」。必须是你自己证得的,才有可能将这经法讲得很清楚。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佛陀继续说,为什么呢?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此经出。这个「皆从此经出」,有几层含义,第一个是指《金刚经》本身,因为《金刚经》说空性能断硬如金刚般的烦恼,我们的烦恼都如金刚那般硬,割不破,放不下。看到别人有烦恼时,总是会…

《非常金刚经 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非常金刚经 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