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金剛經(二)──第一章
〈頁2-18〉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語言的表達方法即語言模式。這段經文,可說是《金剛經》最典型的語言模式,我們先就這段經文簡單地解說一遍。世尊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呢?如果有人把叁千大千世界所有七寶拿來布施,你看這樣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回答世尊:「很多喔!爲什麼呢?因爲這個福德,即非福德性,所以說福德多。」世尊接著說:「假如有人受持這個經文,乃至四句偈,來爲他人解說,這個福德比剛才用叁千大千世界七寶的布施所得的福德、福報更多。爲什麼呢?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都是從這個經典所出。須菩提!所謂佛法即非佛法。」這裏說的四句偈是指一段經的意思,不一定特指哪四句,而所言的「經典」,也不一定是指《金剛經》,不過在這裏,基本上當然還是以《金剛經》爲主。
首先來講解語言模式的部分。佛法所對比的是世間法,所以,各位一定要清楚佛法與世間法的差異到底在哪裏。就語言文字而言,白紙黑字,看起來幾乎都一樣。很多人都在解《金剛經》,但幾乎一談到這裏,都一律「糊掉了」。爲什麼呢?因爲談的人把「世間法」和「佛法」混爲一談了。
「世間法」用大腦,但是「出世間法」不用大腦!用大腦有個特色,就是會去推理,會去追求那個「目標」。當我們假設某種狀況而想要一直往前時,如果不考慮其它的情況,那麼大腦所設定的目標便可輕易達成。然而一旦其它狀況起了變化,大腦所設定的目標就因應不來了,這時爲了達成目標,大腦會把「其它狀況」壓製下來,而這個「其它狀況」,其實就是所謂「人性」的部分。大腦爲了達到目的,往往不惜犧牲人性。
生命生存的過程,應是全方位、整體的活動,而整個活動裏,事實上涵蓋了衆多因素,可是當大腦鎖定某個因素而亟欲達成某個目標時,其它因素就必須退讓。例如臺灣以前爲了要達到公共環境衛生的目標,大量使用DDT撲滅蚊蟲。這樣做並沒有錯,總是爲了達成公共衛生的目標,孰知也因此把環境給破壞了。臺灣已經禁用DDT二、叁十年了,可是DDT的遺害卻至今未滅。
我們爲了達到經濟成長,忽略了教育。天下父母心,有的父母爲了給小孩穿好的衣服,住好的房子,拼命賺錢而沒時間照顧小孩,只好通通把他們送到學校的安親班。這時,因爲他把目標設定在賺錢上,沒有留意到其它因素,不知不覺就忽略了小孩子的家庭教育。現在小孩們已經長大,甚至也當了爸爸、媽媽,累積至今,就有兩代缺乏家庭教育了。看看高速公路附近的那些槟榔西施,以後她們若是結婚生子,會如何教育子女?我們的經濟成長了,但教育呢?這是整體性的,而我們的損失有多慘重啊!
以前到河裏去玩,起來時會發現褲子怎麼有東西?一看:「哎喲!一尾毛蟹啦!」現在即使在那兒泡上十天,一條魚也不會瞧見;稻田裏本來有蚯蚓、嘟嘟娘仔、青蛙……現在全都被農藥殺死了。稻子的産量提高了,但田裏的其它生物卻也通通死光光。爲什麼?在大腦單一思惟的運作下,整個環境和生態全都被破壞掉了!這就是大腦的作用。接著看經文。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現在經文所說的「叁千大千世界七寶」拿來布施,這是「可數的」,即使福報再大,也都是可數的,此即是大腦運用的單一狀況。但若能拿這一段經文來對人解說,其所獲得的福報,則是不可數的。那所獲得的福報又是什麼呢?是生命的價值、生命的意義、生命的真相!
經典啊!不管是佛經、四書、五經或唐詩叁百首,這些經典都是讓我們認識生命真相,感受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所以,從這方面要來論福德,那比大腦「單一方向」的福德大得太多了!單一方向,就算無限大,它還是單一,但生命價值、意義與真相的體認,則是「全方位」的!雖然這只是一小段經文,但當你對于生命的價值、意義有所肯定時,你所獲得的,將遠遠超過用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所得的福德。這當中的差異,一般人很難體會得出來。
有一次我在中部某地演講,演講後開放現場發問,有個人很有意思,他這樣問:「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阿彌陀佛剛好在無極與太極之間,無極、太極和阿彌陀佛到底誰大?」要我比較這叁者。很多人喜歡做這種比較,但拿無極、太極與阿彌陀佛來作比較,就好像問人說:「耶!你看是冰淇淋好吃,還是陽春面好吃?」這要從何比較起?那是兩個不同的東西嘛!
無極、太極是名詞,阿彌陀佛是無量的覺悟,屬于動詞,動詞和名詞怎麼比較?但當他把阿彌陀佛擬人化以後,阿彌陀佛就變成名詞了,于是名詞和名詞就好像可以進行比較了。他之所以會提這樣的問題,實因不懂佛法的究竟義,也不懂得無極生太極的究竟義。
事實上,他問的意思是,無極屬「先天」,太極乃「後天」,而阿彌陀佛到底屬于先天還是後天?要談這個部分,先天和後天就必須先給予定義,若將無極定義爲先天,太極定義爲後天,則後天乃因先天起作用才有的。如果這樣,那個會起作用的先天,事實上還是後天,你知道嗎?阿彌陀佛本身是超先天的,而且先天尚未降生時,阿彌陀佛就已經存在了。但若要這樣比較,我想一定會吵架喔!本來他以爲先天比阿彌陀佛大,現在卻講成阿彌陀佛比先天大,那大概會換成他問我:「冰淇淋好吃?還是陽春面好吃?」因此,這裏要特別強調的就是,兩種不同的思惟模式,你要弄得很清楚!
「有爲法」和「無爲法」就是不同,七寶盡管再多,仍屬有爲法。叁千大千世界之內的一切法都是有爲法,但這個經文是無爲法。經文這裏所揭示的是「真理的存在」、「真理的本來狀況」,那個狀況你能否爲他人陳述?若能將這個真理存在的狀況,簡單地告訴人家一部分,那功德就不可思議了,關鍵在這個地方。如果給別人的是有爲法,即使給的再多,還是有爲法。
佛經有個偈子很有意思,「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終究有壞時,一念淨心成正覺。」意思是,造恒沙七寶塔功德雖然很多,但寶塔還是會壞掉,這些功德終究會有用盡的時候。若能靜坐一須臾,一念不起,馬上就成佛了。所以靜坐一須臾的功德,勝造恒沙七寶塔。關鍵與剛剛所提的一樣。靜坐一須臾的功德是無限的,即使只是一須臾,但它還是無限的喔!恒沙七寶塔,雖然功德極大,但它仍屬有限。我們必須了解這當中的差異。
這部分再進一步跟各位解釋一下,爲何靜坐一須臾的功德那麼大?我們的思想、心念像河水一直往前流。這個河水一直往前,你能不能讓它停住不流?以濁水溪爲例,濁水溪的水流,你有沒有辦法堵住,叫它不要流?尤其是大雨或臺風來的時候,有沒有可能使它停止不流?有可能!問題是要下多少工夫去讓它不流?你只要針對這點想就好了。
一般人都會答說不可能!對不對?可不可以做個水庫把它堵起來?可以啊!但那水庫要多大?而且你若是在西螺大橋這邊造個水壩把它堵起來,那雲林縣可能就會「莎喲那啦」了。所以,即便是世間有爲法都這麼難了,更何況是要讓我們心念之流一念不生?靜坐一須臾就是讓念不起,你看這個能力有多大?那是不可思議的啊!若用這功德來回向,實在不得了。
同樣地,人們在「有爲法」中所企圖追求的目標,是個人所設定的,其內容更是因人而異。有的是集郵,有的是種蘭花,有的人要創事業,有的人要爭美名,有的則是要當總統。最近就有五、六個人要出來競選總統,聽說甚至有個和尚也要出來競選總統,副總統候選人則是牧師,不管怎樣,反正那是爭名嘛!大部分的人都在爭利,等利足夠了,就開始爭名。一旦目標設定後,就很難停住,世間便是如此,而你能夠停住嗎?當大家在追求這部分時,你必須先從這個地方去看。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這地方所講的「福德多」,是指「有爲法」的多;但講到「福德性」,那就是指「無爲法」了。所以須菩提的解釋是從有爲法來看,雖然福德很多,但它不是福德性,若從福德性來看,那就不多了。佛陀接著說,「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受持四句偈,就是受持一段經文。譬如受持這一段來爲他人說,其福勝彼。
從經文裏受持一段後,對那一段有所證得、體驗,並將那部分拿來爲人演說,其福德是極爲殊勝,遠超越前面的部分。此即是指自己要有所證得、有所收獲,而不只是銷文解義,否則就沒有講到重點了,那福德就不多了。這部分要先弄清楚。
當然,這裏的意思並非要你拿著經文,到處去跟人講:「耶!這個《金剛經》很好,我念一段經文給你聽,這個功德無量無邊,你回去要背起來。」這不算!這樣當然也有福報,但並非經文中所說的「其福勝彼」。「其福勝彼」,是指將自己體驗到的部分告訴人家,讓人家能夠慧開圓解,這個才算數。否則會變成你不講,我不空,你一講我就變「空空」。必須是你自己證得的,才有可能將這經法講得很清楚。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佛陀繼續說,爲什麼呢?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皆從此經出。這個「皆從此經出」,有幾層含義,第一個是指《金剛經》本身,因爲《金剛經》說空性能斷硬如金剛般的煩惱,我們的煩惱都如金剛那般硬,割不破,放不下。看到別人有煩惱時,總是會…
《非常金剛經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