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也搞不清楚!像我們這樣都只能算是初發心而已,他們才是真正有成就的。
一旦入流後,就和文字所定義的情況不同,他本身並無所謂「有入無入」,這幾個字是人的大腦所分別的。就「無爲法」而言,入流而無所入。無所入哪裏?他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因爲色聲香味觸法對他不起作用,所以才叫「須陀洹」。
接著世尊再問須菩提,你認爲怎麼樣,「斯陀含」能這樣想:「我得斯陀含果嗎?」須菩提說:「不也,世尊。」他講得很清楚啊!哪有人自己說:「我證阿羅漢,我證須陀洹,我證斯陀含。」不能這樣講嘛,對不對?因爲他連「得」都不能講了,他有得嗎?須菩提說沒有啊!
接著須菩提說:「爲什麼呢?雖然﹃斯陀含﹄名一往來,但實際上沒有往來。」他「有去無去」啊!這並非說:「我修到這兒就可以了,人間修行實在辛苦了,非但日中一食還要夜不倒單,現在拼到二果了,先到天上享受一下,再到人間來成就阿羅漢。」是這樣嗎?若是作如是想,那就破功了!既然進入了那種境界,就安住在那個境界裏頭,而沒有來不來的觀念,也沒有證不證得的情況,這才是真正的成就。所以他說:「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世尊接著問須菩提:「能不能這樣說,喔!我已經得阿那含果了。」須菩提很肯定的說:「不行。爲什麼呢?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阿那含」名爲不來,從這裏到「五不還天」,即成就阿羅漢,一出叁界就不來了。「不來」,就真的不來嗎?不是!實無不來。他還是要來,但是他來到哪裏呢?
這裏有個很重要的觀念要告訴各位,臺灣的佛教有個令人極爲頭痛的問題,叫「法執堅固」。一般人皆以爲「出叁界」就是出去,「出」,都解釋成「出去了」。請問出到哪裏去?你有沒有想過?出叁界後是到哪裏去呢?你會一直以爲「有個地方」,阿羅漢出叁界後就通通在那裏。這又不是像雞籠那樣,把所有的雞全部關到裏面去。例如「極樂世界」,大家以爲「有一個極樂世界,所有往生的人通通住到那裏面去了」。這絕不是佛法的觀念,若有人作如是想,即表示此人對于佛經的語言模式根本不懂!
事實上,佛經語言模式所講的「出叁界」,是告訴我們不受以下叁種東西的束縛:
第一,不受欲界的欲望煩惱所束縛。欲望,一個來自于這個色身,另一個則是來自「意」││第六意識。想吃啦、想睡啦……這些都是自身的欲望,都是由身體發出來的,而意識則會起妄想攀緣。這兩個很旺盛、很發達即是欲界。所以妄想愈發達的人,大腦愈發達,這種皆屬欲界。禅修第一個要破的,就是身體的欲望和心理的妄想,破了這兩個,即證「色界禅定」。
第二,要破除對色界形相的依賴。色是色相,是我們所依賴的。譬如我們要有個家,家是色相;要有個身體,身體也是一個依賴,色相、形相都是我們所依賴的地方。
第叁個是破除我們的想象。雖然無色界已經能夠破除對色界形相的依賴,但腦筋還是喜歡亂想,故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這就是想象啊!他大概是無色天的人,所以才說得出這句名言。
出叁界,就是指破除對這叁者的依賴,而非另外有一個地方。想想看,出叁界後要往哪裏去?到第四界去嗎?若是如此,即便到了第四界,你還是執著。
同樣地,「往生極樂世界」,又是如何往生的呢?這裏是娑婆世界,所以煩惱、妄想不斷。你知道嗎?娑婆世界就是有挫折、有不如意。朋友見面總會互相祝福:「祝你事事如意、一切如意……」卻都忘了,娑婆世界就是「沒有如意」。想想看,世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那還有什麼如意的?有一個如意,後面就會有八、九個不如意。所以想要萬事如意,那是極樂世界啊!
娑婆世界就是會有很多的挫折、不如意、失敗、痛苦、逆境,修行就在這裏啊!修行就是要我們面對一切挫折時,要懂得轉化。怎麼轉化呢?當面對這些不如意時,我們要馬上警覺到「這個好康的(臺語,指意外的好事)又來了!」爲什麼好康的又來了?因爲唯有透過這些挫折、不如意,我們的生命才能成長,這個成長即是最大的喜悅!如果呆呆、傻傻過日子,那沒有用。
我們就是在奮鬥的過程有挫折、有不如意才會成長,所以娑婆世界是很美的,美在你能將挫折、逆境轉化過來,成爲生命成長的資糧。倘能如此,這裏就是極樂世界。之所以叫娑婆,是因爲你不會轉嘛!「那個我討厭的人又來了,又要坐在我旁邊!」這個就是你的痛苦││「怨憎會苦」;愈討厭的人愈會碰在一起,喜歡的怎麼都不來呢?喜歡的不來,這個就是「愛別離苦」,就是娑婆啊!
佛法的可貴即是告訴我們,當怨憎相會時要如何轉、如何修?「啊!又遇到他了!」這時你必須會轉:「太好了,這下得開始修了!」修到他很歡喜,你自己也歡喜。那麼,「怨憎會」就變成「歡喜」了,此時,當下便是極樂。否則,你老是想:「那個討厭的人又來了,愈看愈不順眼……」他一坐過來,你心裏就開罵,當然痛苦也跟著來了,當下變成娑婆了。你若是能轉,情況便幡然不同了,當下即是極樂,極樂就在當下。
什麼叫西方?你轉過來這「最後的一下」即是。太陽最後下西山,所以叫西方極樂嘛!你轉過來最後的那種狀況就是西方。最後的狀況、最後的歸宿就是西方,那個境界叫極樂境界。
剛開始你不會轉,哇!頭大了,怎麼轉呢?都是挫折、不如意、痛苦,都是逆境。你若懂得利用這些挫折和逆境來讓生命成長,那便成就了。娑婆被你一轉就沒有了,當下便是極樂,這就是修行了。所以不要一直以爲阿羅漢是什麼,阿羅漢就在我們當中。
就這個簡單的法門而言,「轉」的工夫若能不斷地訓練到入流、上道,那就永不退轉。我們要常常去試,多試幾次後就熟練了,直到非常熟練之時,一下手便成功了,那就初果、二果、叁果、四果……一直走過來,然後就證阿羅漢了。然而當你在那個境界時,怎麼還會有證或不證的問題?那跟證阿羅漢根本已經沒什麼關系了,只要煩惱不侵就好了,境界能轉,煩惱也就轉掉,變得自在快樂了!佛法偉大與殊勝之處就在這個地方,不是修一修就一定要變成阿羅漢,又不是燒茶用的那個「羅漢果」!難道修行到最後成佛,都是叁尊通通坐在上面給人拜?你成佛之後也要像那樣坐在上面嗎?不是的!
成佛,是指我們已經達到最高的至善至美的生命境界,放眼望去已沒有逆境、挫折,煩惱也不會到來,因爲都會轉嘛,煩惱一來,遠遠的就轉化掉了,所以整個境界都很美、都很自在。因此,我們要能徹底了解經典的語言表達模式,否則再怎麼解,也只是依文解義,解來解去根本看不懂:「啊!奇怪,這講的是什麼意思?是這個就不是那個,不是那個就是這個……」弄到最後,反正大家都不懂,那就叫佛經?不是這樣的!佛經都是從生活中來,遇到挫折、不如意……你就轉、轉、轉,通通轉過來,轉到如意、快樂這邊就對了!這個方法就是法門,這一套若是真的會了,那就真的懂得佛法。所以,一切端看我們怎麼行、怎麼修。佛法的殊勝真正不可思議,故須菩提說:「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非常金剛經(二)──第叁章
〈32-46〉
接著佛陀再問須菩提:「你覺得怎麼樣?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嗎?可不可以啊?」須菩提肯定地回答世尊:「不可以。爲什麼呢?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因爲「阿羅漢」這個名,只是讓我們方便說。
阿羅漢,古代叫「應真」,中國道家講「成仙」。你要稱爲「成仙」或「阿羅漢」都可以,名號不同是讓我們方便用的,並非真的有個什麼,畢竟他還是人,不同的是他已經具有轉化的能力,不受煩惱侵襲,這叫阿羅漢、仙人。修行啊!一旦懂得轉境,那什麼境界來都不怕,不管順境、逆境都能銷歸自性,那樣才是真正的成就。
須菩提說:「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須菩提先把原因講出來。其實這句和前幾句所說的意思是一樣。須菩提說:「如果我說我得阿羅漢道,那就是我執著在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因此,菩提道上只要確認方法正確,接下來一直做就對了!不要老是想:「我現在到了哪裏?」你問那麼多幹嘛?只要方法正確,就一直做,就算證阿羅漢,方法還是得持續啊!即使成佛了,依舊不離這個方法啊!所以說,行菩薩道是永無止境的。
不要老是問菩薩道要行到什麼時候?無有止境,永遠走下去!成佛後也是教化衆生、行菩薩道啊!佛陀教化衆生,衆生也會擺臉色給他看,但佛陀不受影響,僅此而已。我們因爲功夫不到,所以人家給一個臉色,我們就給他兩個臉色。在那兒拜佛的是通緝犯或警察,佛都一律平等看待。難道他會說:「耶!通緝犯,你還不快跑!警察就在你旁邊。」當然,佛也不會說:「警察,你怎麼那麼傻,隔壁那個就是通緝犯,還不趕快把他抓起來。」就佛本身而言,他在這裏不起意,他都是一樣。
按照人類大腦的立場來看,會有阿羅漢、阿羅漢道、阿那含、阿那含果等等名相的分別與執著,阿羅漢講的是果地的部分,對于真的證到阿羅漢果的人,他根本不在意啊!
舉個例子,你自己想想看,假如你有能力開一家公司,名片上是否一定得印上董事長的頭銜?似乎無所謂嘛,對不對?公司賺錢才重要,反正賺的錢都是自己的,那個實質的東西才重要。同樣地,真正證阿羅漢的人,他會安住在阿羅漢的那個境界、那個實相裏,但就其本身而言,他是無相的,因爲他只要安住在那裏就好。
通常家庭生活幸福美滿的人,不會刻意大肆喧嚷自己很幸福,只有歹命的人才會到處抱怨自己很歹命。所以,真正到達那個境界的人,他會去感受並存在于那個境界,真正在那個境界裏才最重要,名相根本不必在意,更無需到處講。至于那些還在意名相的人,大概都只是接近入流而已…
《非常金剛經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