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非常金剛經 二▪P2

  ..續本文上一頁說:「哎呀!那是執著啦,要放下!」一旦自己真的面臨煩惱時,才能體會別人當時爲何會放不下。有個同修一直說她要出家,我問她都准備好了嗎?她告訴我只剩一個問題,就是等那個細漢仔娶某。小兒子娶老婆跟她出家有什麼關系?沒關系啊!現在等小兒子結婚,接著可能要幫大兒子帶小孩,孫子一個帶一個,又開始忙得跟孫悟空一樣了,怎麼出家?她道:「不會啦!不會啦!我都跟他們講好了,那些我都不管了。」我說:「到時再看妳管不管!」

  一般人都是用想的,但「空性」的東西,是要自己看破啊!自己看不破,那就不空啊!《金剛經》講空性,斷煩惱,但問題是你自己斷不了。像剛剛提的那位同修,她就是沒辦法斷嘛!爲什麼要等呢?因爲她有理由:「不是啦!他結婚的時候,我要幫他怎樣怎樣……」我說:「妳出家歸出家,等他結婚時一樣可以回家幫忙,那不就好了。」她還是推說不行。這就是無法斷!要斷就要有般若智慧,否則根本無法斷那個煩惱,結果只能在佛教的門坎邊混來混去,因爲沒有智慧,所以一直斷不了煩惱。

  佛要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從哪裏來?就是從般若智慧來,沒有般若智慧不行。所以「從此經出」,即是指從般若智慧來。這是「從此經出」的第一層含義。

  其次,要告訴各位的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是人生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佛陀這個人生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是從哪裏來?從空性中來。空性是個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才開始進行建設。

  學佛有叁個階段,第一個是「破」,破這娑婆世界的一切錯誤觀念。生死輪回的觀念要掃除掉,「空性」就是要破這些;第二個階段要「立」,要立「出叁界、饒益衆生、菩薩道」的法;當「立」完成以後,就是「住」。

  「破」的階段,是文殊師利菩薩的法門,也就是「性空法門」;「立」的階段,稱爲「性宗」,亦即普賢菩薩的法門;一旦它成立之後,則爲「安住」,也就是佛陀的法門。

  由此可見,「成」以後「住」,住以後「壞」,壞以後「空」;從修行的立場來講,「破」以後空,空以後才能「立」,那叫作成,成以後叫「安住」。佛來到這個世間,都是在「住劫」時來的。印度的思惟雖然廣泛,但也極爲嚴謹。賢劫千佛出世啊!通通是在「住劫」裏,沒有任何一劫會跑到「壞劫」去,也沒有任何一劫會到「成劫」去,都是在「住劫」裏成佛的!我們要把這個狀況搞清楚。理是如此,相也是這樣,因爲壞劫,就是破壞,文殊師利菩薩的破壞,破我們舊有的錯誤觀念,破壞以後就空了;空劫上面,在空性中才能立普賢菩薩的法。由此可知,不管你修的是什麼樣的法門,舊有的觀念一定要破除,才能建立,建立後才能成就。

  我們現在大多數人的修行,是舊有的沒破除,新的也沒有建立,老在那邊問:「師父,你看要怎麼修,才會成佛?」怎麼成佛?舊有的錯誤沒去除,新的正知見也沒建立,那要怎麼成佛?所以「破」和「立」是成佛的准備階段,而「破」的智慧是最先必須具備的。

  你別看經文好像就這麼帶過去,其實裏面的理論很豐富。這些理論從哪裏來?即從佛法中來,佛法就講這些。假如還有時間,我們還能講得更仔細一點,目前這部分,你至少要先有這樣的認知。接著看下面的經文。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這是這一分的最後一句經文。世尊再次叮咛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因爲這段都是講「有爲」的部分,所以都在「破」啊!所以經文說:「福德即非福德性,佛法即非佛法」,有爲法中所講的佛法不是佛法。各位,你現在所說的佛法,是不是用你的心、意、識來講的?只要是用大腦所講的佛法,即非佛法;要講佛法,那就必須能夠不用大腦。

  我所說的不用大腦,並不是指小孩子的那種「不用大腦」,那其實叫「沒有大腦」。有個小朋友上學時,左手拿彩色筆,右手提便當,走走走,鞋帶掉了,放下便當、彩色筆,蹲下,鞋帶綁好了繼續往前走。到了學校,老師問:「便當呢?」「便當?耶!我剛才還拿在手上啊,怎麼不見了?彩色筆也不見了!」回去找,才發現放在剛剛綁鞋帶的走廊上。這叫沒有大腦,不是不用大腦。小朋友這種情況多得很啊!下雨天穿雨衣去上學,結果放學時天晴了,回家後雨衣也不知丟哪兒去了。問他雨衣哪裏去了,他就是想不起來。那個情況,不是我們所說的「不用大腦」。

  修行人處事,對于「境界」清清楚楚,但對于境界的反應是迷迷糊糊;凡夫則是對于境界迷迷糊糊,反應清清楚楚,你記得這個原則。一般人,因爲對于境界看不清楚,所以有痛苦。你知道嗎?因爲境界看不清楚,所以就下去了,接著就開始锱铢計較了。人家說股票很好很好,你就迷迷糊糊的跟著進去了。進去後,開始計較了,計較得清清楚楚,所以煩惱很多啊!「我拿多少進去,現在拿不回來!」你看,煩惱來了!

  修行人對于境界很清楚,進去時清清楚楚,至于要不要反應,那就隨緣了。因爲隨緣,所以就裝迷糊,實際上他清清楚楚,只是因緣如此嘛!于是對境界的反應迷迷糊糊,「隨便,要就拿去。」「啊,師父,那個會怎樣……」隨便啦,管它怎樣,既然隨緣,還搞得那麼清楚幹嘛,對不對?但是師父對于那個境界可是清清楚楚的啊!他要來騙我,我也知道啊!就隨緣給他騙嘛!「師父,他是騙人的!」騙人的?不用你講,師父也知道,只是對于這個反應馬馬虎虎了,他要,就給他一點嘛!你以爲我不知道,其實你才是不知道。

  對于境界要清清楚楚,但對于境界的反應,要迷迷糊糊、不必在意,那才叫不用大腦。不用大腦,可以解決問題,那才叫高明。現在你是對境界搞不清楚,反應時斤斤計較,等到那個時候才清楚,痛苦就會産生。

  我們若用這種方法處理世間事,就會很自在。結婚時清清楚楚,結婚後迷迷糊糊,日子不就很好過了。如今一般人卻不是這樣,結婚時迷迷糊糊,結婚以後,兩個人計較得清清楚楚,這怎能不痛苦?一定會的嘛!所以我們對事情的反應要迷迷糊糊,但是對于事情本身要看得很清楚。掌握好這一個原則!

  佛法是什麼?佛法所說的和你所講的正好相反,因爲你用腦筋、用大腦嘛!我們在這個地方不用大腦。你試試看,剛剛所言僅供參考喔,可別跟我抱怨:「師父,我聽您的話,迷迷糊糊,所以被騙了。」我叫你反應迷迷糊糊,而不是叫你糊裏胡塗地被騙。

  這地方講的佛法,是講「有爲」的佛法。你若不懂得《金剛經》的語言模式,而只是銷文解義的解釋過去,那都不是佛法。這個語言模式在此處,算是表現得淋漓盡致了。

  非常金剛經(二)──第二章

  〈頁20-頁30〉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世尊首先問須菩提,你認爲怎樣?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否?「須陀洹果」是初果,須陀洹能不能這樣想:「我已經得須陀洹果了?」他可以有這種念頭嗎?須菩提答說「不可以,世尊」,爲什麼呢?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前面是從「有爲法」講,現在是從「無爲法」來講。假如「有所入」,那就變成有爲法了。無爲法是講無所入││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入流」,以現代通俗的話來講,就是「上道」。你上不上道?我們說你這個人太不上道了,也就是說這個人在菩提道上根本還沒有進入狀況,換句話說,就是不入流。

  今年的夏安居有叁位同修入流了,那是相當殊勝的喔!因爲只要一入流,人天七次往返便證阿羅漢了。那種不用修,他自己就會,因爲已經上道了嘛!「上道」你知道嗎?像我們開車上了高速公路,一上交流道就不能後退了。同樣地,一入流就不會後退,所以天上人間往來七次,一定證阿羅漢。

  廣欽老和尚就是證阿羅漢,爲什麼我說他證阿羅漢,因爲他是天上下來這裏成道的,這叫「一來果」,他自然成就的,不用人教,這輩子就證阿羅漢,沒有爲什麼。前輩子他修到「二果」,到天上再來的,所以這輩子就證阿羅漢。假如他前輩子是修到「初果」,那就「天上人間七次來往」,就證阿羅漢了。假如是證「叁果」,那在天上就不來了,叫「不還果」。

  廣欽老和尚前輩子在天上,這輩子來人間成道,證阿羅漢了。他證阿羅漢是不用人教的,你問他師父是誰?他回答道:「我師父叫師父。」他師父並非有名的大人物,就是這樣子啊!

  虛雲老和尚也一樣,假如他十九歲出家,到一百二十八歲,出家一百多年,你看,這老和尚福報有多大!這輩子他怎麼修?都是自己修啊!因爲他前面的基礎已經夠了,這輩子來人間,就是來成就的。最初十年,他住在山上根本就不會修,碰到融鏡老法師時,已經修到看起來七分像鬼叁分像人了。融鏡老法師問清楚他怎麼修的,之後便教他參「拖死屍的是誰!」他從這裏開始修,他有基礎啊!一修便進入了狀況。我們修了老半天還是憨憨的,連佛法是什…

《非常金剛經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非常金剛經 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