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解佛法的人,一聽到因果,便斥爲迷信,殊爲遺憾!我們對因果應有如下的正確認識:
(一)因果非宿命論
因果觀並不是宿命論,宿命論認爲:一切得失成敗,由命運之神掌握,努力是沒有用的。而因果的觀念則認爲:所有的果報,不管善惡,都是自己造作出來的。譬如有人一出生就住在繁華的都市裏,享受文明的生活,有人終其一生,都在荒山野地、窮鄉僻壤營生,日月窮勞,這不是命運不公平,而是因緣果報不同。經上說:“有衣有食爲何因?前世茶飯施貧人;無食無穿爲何因?前世未施半分文。穿綢穿緞爲何因?前世施衣濟僧人;相貌端嚴爲何因?前世采花供佛前。”
“因果十來偈”說:
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悭貪中來;
高位者禮拜中來,下賤者驕慢中來;
瘖啞者誹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
長壽者慈悲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
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六根具足者持戒中來
從這些偈語中,可以知道,人間的貧富貴賤、生命的長壽夭亡、容貌的端正醜陋,都是有因有果,並非憑空碰運氣而來,也不是第叁者所能操縱,而是取決于自己行爲的結果。由于行爲能決定自己的幸與不幸,因此對于過去的不幸,也可以靠不斷的努力,使它轉變爲幸福。所以,因果觀是肯定努力、上進、修行,是充滿樂觀進取的道理。
(二)凡事各有因果
因果,不僅僅是一門理論學問,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人我相處、信仰、道德、健康、經濟等,都各有其因果關系。譬如肚子餓了,吃飯就能解饑,吃飯是因,腹飽就是果;又如一個人勤勉不懈的工作,因此賺了很多錢,努力是因,賺錢就是果。
然而,有人對因果的認識錯誤,因此對信仰就有很多不正當的要求,比如吃素爲求身體健康,拜佛爲求佛祖保佑他升官發財,這都是錯亂因果的謬見。其實,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財富有財富的因果。因此,若要身體健康,就必須調心行善,多作運動,注意保健,心安自然體泰;若要財源廣進,就必須多結善緣,勤苦耐勞,信守承諾,有智慧能力,自助而後天助。
吃素、拜佛,是信仰、道德上的因果,如果以信仰的因,妄求健康、財富上的果,那就錯亂了因果,不能正確的認識因果。
經上說:佛的境界不可思議,衆生的因果業報也是不可思議,了解因果的複雜關系,也就體證了佛法的真谛。
(叁)果報自作自受
世間上雖說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然而法律卻有漏洞,有時還會受到人情左右,因此法律未必能做到絕對的公平。惟有在因果之前,人人平等,因果業報如影隨形,誰也逃不了。
因果報應在時間上雖有現報、生報、後報等“叁時報”之分,但是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際會時,果報還自受。”爲善者必獲福,作惡者必遭殃,造了善惡業因,不管時間久暫,只要因緣成熟,必定要受果報。譬如一粒種子埋在泥土裏,一旦陽光、空氣、水分等因緣聚合,時機成熟,便能發芽抽枝,開花結果。所以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不到。”又說:“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一切自作自受,任何人都替代不了。了解果報自作自受的道理,我們就應該行善積德,切莫造下惡因,一旦嚐到惡果,也就追悔莫及了!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八說:“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揭示了佛教因果論的特點:任何思想行爲,必然導致相應的結果,“因”未得“果”之前,不會自行消失;反之,不作一定的業因,也就不會得到相應的結果。
因果報應不是權勢所能左右,鬼神也無法操縱,上天更無法控製,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是吾人善惡行爲的測試依據。經上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叁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悔無追!”所以,我們應該正視因果法則,廣植善因,必能爲此生、來世帶來福慧圓滿的生活。
第二節 叁世與六道
一、叁世
中國自古即有善惡因果報應的思想。如《易經》中有“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之說。佛教傳入後,業的思想與此因果報應觀念結合之後,業才被視爲一種力,從而連接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輪回思想,逐漸成爲中國人的生死觀。但很多剛剛接觸佛法的人,信因果卻只信的今世、更不接受六道與輪回之說。叁世、六道與輪回,是佛法立言的基礎,不相信叁世、六道與輪回其實就是不能深信因果。有時他們會問您:“行善之人遭受惡報,行惡之人自在安樂----這也是因果嗎?”如何認識這樣的問題呢?
我們在前面已經介紹了因果,要進一步認識因果就必須對時間有正確的知見,因果是講叁世的——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一般凡夫俗見,眼光短淺,只信有現在世,不信有過去世,更不信有未來世。凡事只以眼前所見爲真,爲有。殊不知此叁世時間觀,極爲淺顯易明,今舉眼前之例證明之。
人人皆知道有昨天、今天、明天;若從今天逆推,則有無量無數的昨天,此無窮極之昨天,就是過去無始啊!若再由今天順推,則亦有無終無盡的明天,此浩瀚無際的明天,不就構成了未來無終嗎?
我們怎可說未看到明天,就不承認有明天的存在;回憶不起昨天的事,就說沒有昨天呢?相同的道理,如果你只知有現在世,而不知有過去世、未來世,以此來否定過去世、未來世的存在,其實這是與自己過不去。
具備以上的正知見,你就不會爲行善之人遭受惡報,而心憤不平。見行惡之人自在安樂,而抱怨上蒼不公了。善人遭惡報,那是他過去造的惡因所感;惡人受善報,那是他過去有善因,所種的福猶未享盡。切不可只就一世來論,而味於叁世原理之真谛!若明於此因果通叁世的道理,即知只要時間一到了,善惡因緣成熟,必然是種善必有善報,種惡必有惡報的。所以說: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善人,亦沒有百分之百的惡人;衆生因爲所造善惡因緣之不同,故所受的苦樂果報亦各有差別。怎可因今生行善或做惡之人,好像不得其應有的善惡果報,就怨天尤人呢!
明白以上的道理,那麼就只須講耕耘,不須問收獲。因爲有耕耘,必會有收獲。雖不是馬上有收獲,你總不可能今天播種,就要它明天結果吧!
二、六道
(一)天道----樂不思蜀
雖然佛法常強調“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所以得生人間已是相當殊勝的因緣,有機會修學佛法。可是大多數的人,仍然企望過著“神仙”的生活,向往羨慕生在天界。即使在人間,也有人要去歌頌“天上人間”的生活型態。
1、天人與二十八天
所謂的“天人”,其實就有叁種:
假名天:也就是過著人王等帝王之家的生活;
清淨天:就是修行到阿羅漢果位的行者,可以過著像清淨天人一樣的生活;
天人:就是真正天道的有情衆生,也就是所謂的“天人”。
天道衆生遍及欲界、色界及無色界這叁界。其中在欲界有六欲天,色界有四禅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共有二十八天。
在天界的衆生當中,欲界的六天還有男女之別,也有婚姻嫁娶,但是不像人間的男女關系。以他們滿足欲望的方式而言,四大王天、忉利天是以氣和合陰陽;焰摩天則只要互相靠近,兜率天借著互相牽手,化自在天彼此深深對看,而他化自在天只要短暫的對視即是。
而色界的衆生則已經擺脫了對欲望的執著,只是尚未從形體的束縛中解脫。所以無論是居住的地方,或是本身的形體已經十分淨妙,但是仍有形質。而他們與欲界衆生最大的差異,是他們已經離了淫欲,只有清淨微細的形色,所以他們已無男女之別,而以光明爲他們的語言與食物。
至于無色界的四天,更是超越了物質世界的存在,是厭離物質色想而修四無色定的有情衆生死後所生的天界。在這個天界裏,自然沒有男女相之別。
天人們所過的生活,在《過去現在因果經》中,有著迷人的形容,例如他們的身體極爲清淨,不受塵垢染汙,就像琉璃一樣充滿著光明,兩眼更是清澈明亮。只要心有所想,就能心想事成,因而心態上能時常保持歡悅適意。平日更以仙樂清揚作爲娛樂,乃至飲食衣物,就似魔術幻化一樣,只要心念一動,就應念而至。
2、投生天界的五事(行十善)
尤其是欲界諸天所過的生活,更充滿人間難以想象的豐美。如同《大毘婆沙論》所說,不但有美麗的天女四處遊走,更有悅耳的天樂時時擊奏,而曼妙的花葉茂盛、香氣氤氲,果實繁多、光淨甘美。
《長阿含經》裏則以“天有十法”來描寫天人的殊勝境地:1.飛去無限數,2.飛來無限數,3.去無礙,4.來無礙,5.沒有皮膚骨體筋脈與血肉,6.身上沒有大小便利以及所有不淨的排泄物,7.身體不疲倦,8.天女不生産,9.天眼清明,10.身上的光色可隨意變化顯現,不像人間雖有種種不同有色人種,但這些色種又不是人可以自行決定,因此會産生諸多煩惱。
就因爲天界衆生過著神仙般的生活,因此很多人都希望投生天上,而投生天界的業因,據《辯意長者子經》的記載,行五事可以生天界,也就是1.慈心,不殺生而令衆生心安;2.賢良,不但不偷盜,更能布施濟貧;3.貞節,不犯邪淫,而能護持戒律;4.誠信,不欺騙他人,而防護不犯口業中的四過;5.不飲酒。這五善其實也就是在消極的不犯五戒之外,更積極地行五善事。至于修習禅定,則是投生色界、無色界的基本條件。
3、天界衆生的苦惱與悲哀
但是天道衆生雖然可以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也因爲過于安逸,而失去修學佛法的因緣,《大智度論》裏面提到,欲界天衆因爲耽著于淨妙的五欲,所以心常狂惑;色界天衆則耽溺在禅定的喜樂中,不想出離;無色界天衆,卻因無色身,而無法修行。
不過對于天道衆生來說,最大的苦惱是在享受完天道的福報之後,就會經過所謂“天人五衰”的階段,再度墮入六道輪回中。而且因爲他們在天界只享福而未修學佛法,也沒有機會培福、造福,…
《佛法義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