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义理▪P2

  ..续本文上一页不解佛法的人,一听到因果,便斥为迷信,殊为遗憾!我们对因果应有如下的正确认识:

  (一)因果非宿命论

  因果观并不是宿命论,宿命论认为:一切得失成败,由命运之神掌握,努力是没有用的。而因果的观念则认为:所有的果报,不管善恶,都是自己造作出来的。譬如有人一出生就住在繁华的都市里,享受文明的生活,有人终其一生,都在荒山野地、穷乡僻壤营生,日月穷劳,这不是命运不公平,而是因缘果报不同。经上说:“有衣有食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无食无穿为何因?前世未施半分文。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僧人;相貌端严为何因?前世采花供佛前。”

  “因果十来偈”说:

  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

  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

  瘖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

  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

  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从这些偈语中,可以知道,人间的贫富贵贱、生命的长寿夭亡、容貌的端正丑陋,都是有因有果,并非凭空碰运气而来,也不是第三者所能操纵,而是取决于自己行为的结果。由于行为能决定自己的幸与不幸,因此对于过去的不幸,也可以靠不断的努力,使它转变为幸福。所以,因果观是肯定努力、上进、修行,是充满乐观进取的道理。

  (二)凡事各有因果

  因果,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问,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人我相处、信仰、道德、健康、经济等,都各有其因果关系。譬如肚子饿了,吃饭就能解饥,吃饭是因,腹饱就是果;又如一个人勤勉不懈的工作,因此赚了很多钱,努力是因,赚钱就是果。

  然而,有人对因果的认识错误,因此对信仰就有很多不正当的要求,比如吃素为求身体健康,拜佛为求佛祖保佑他升官发财,这都是错乱因果的谬见。其实,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财富有财富的因果。因此,若要身体健康,就必须调心行善,多作运动,注意保健,心安自然体泰;若要财源广进,就必须多结善缘,勤苦耐劳,信守承诺,有智慧能力,自助而后天助。

  吃素、拜佛,是信仰、道德上的因果,如果以信仰的因,妄求健康、财富上的果,那就错乱了因果,不能正确的认识因果。

  经上说:佛的境界不可思议,众生的因果业报也是不可思议,了解因果的复杂关系,也就体证了佛法的真谛。

  (三)果报自作自受

  世间上虽说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然而法律却有漏洞,有时还会受到人情左右,因此法律未必能做到绝对的公平。惟有在因果之前,人人平等,因果业报如影随形,谁也逃不了。

  因果报应在时间上虽有现报、生报、后报等“三时报”之分,但是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际会时,果报还自受。”为善者必获福,作恶者必遭殃,造了善恶业因,不管时间久暂,只要因缘成熟,必定要受果报。譬如一粒种子埋在泥土里,一旦阳光、空气、水分等因缘聚合,时机成熟,便能发芽抽枝,开花结果。所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又说:“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一切自作自受,任何人都替代不了。了解果报自作自受的道理,我们就应该行善积德,切莫造下恶因,一旦嚐到恶果,也就追悔莫及了!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点:任何思想行为,必然导致相应的结果,“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反之,不作一定的业因,也就不会得到相应的结果。

  因果报应不是权势所能左右,鬼神也无法操纵,上天更无法控制,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是吾人善恶行为的测试依据。经上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因果法则,广植善因,必能为此生、来世带来福慧圆满的生活。

  第二节 三世与六道

  一、三世

  中国自古即有善恶因果报应的思想。如《易经》中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说。佛教传入后,业的思想与此因果报应观念结合之后,业才被视为一种力,从而连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轮回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人的生死观。但很多刚刚接触佛法的人,信因果却只信的今世、更不接受六道与轮回之说。三世、六道与轮回,是佛法立言的基础,不相信三世、六道与轮回其实就是不能深信因果。有时他们会问您:“行善之人遭受恶报,行恶之人自在安乐----这也是因果吗?”如何认识这样的问题呢?

  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了因果,要进一步认识因果就必须对时间有正确的知见,因果是讲三世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般凡夫俗见,眼光短浅,只信有现在世,不信有过去世,更不信有未来世。凡事只以眼前所见为真,为有。殊不知此三世时间观,极为浅显易明,今举眼前之例证明之。

  人人皆知道有昨天、今天、明天;若从今天逆推,则有无量无数的昨天,此无穷极之昨天,就是过去无始啊!若再由今天顺推,则亦有无终无尽的明天,此浩瀚无际的明天,不就构成了未来无终吗?

  我们怎可说未看到明天,就不承认有明天的存在;回忆不起昨天的事,就说没有昨天呢?相同的道理,如果你只知有现在世,而不知有过去世、未来世,以此来否定过去世、未来世的存在,其实这是与自己过不去。

  具备以上的正知见,你就不会为行善之人遭受恶报,而心愤不平。见行恶之人自在安乐,而抱怨上苍不公了。善人遭恶报,那是他过去造的恶因所感;恶人受善报,那是他过去有善因,所种的福犹未享尽。切不可只就一世来论,而味於三世原理之真谛!若明於此因果通三世的道理,即知只要时间一到了,善恶因缘成熟,必然是种善必有善报,种恶必有恶报的。所以说: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善人,亦没有百分之百的恶人;众生因为所造善恶因缘之不同,故所受的苦乐果报亦各有差别。怎可因今生行善或做恶之人,好像不得其应有的善恶果报,就怨天尤人呢!

  明白以上的道理,那么就只须讲耕耘,不须问收获。因为有耕耘,必会有收获。虽不是马上有收获,你总不可能今天播种,就要它明天结果吧!

  二、六道

  (一)天道----乐不思蜀

  虽然佛法常强调“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所以得生人间已是相当殊胜的因缘,有机会修学佛法。可是大多数的人,仍然企望过着“神仙”的生活,向往羡慕生在天界。即使在人间,也有人要去歌颂“天上人间”的生活型态。

  1、天人与二十八天

  所谓的“天人”,其实就有三种:

  假名天:也就是过着人王等帝王之家的生活;

  清净天:就是修行到阿罗汉果位的行者,可以过着像清净天人一样的生活;

  天人:就是真正天道的有情众生,也就是所谓的“天人”。

  天道众生遍及欲界、色界及无色界这三界。其中在欲界有六欲天,色界有四禅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共有二十八天。

  在天界的众生当中,欲界的六天还有男女之别,也有婚姻嫁娶,但是不像人间的男女关系。以他们满足欲望的方式而言,四大王天、忉利天是以气和合阴阳;焰摩天则只要互相靠近,兜率天借着互相牵手,化自在天彼此深深对看,而他化自在天只要短暂的对视即是。

  而色界的众生则已经摆脱了对欲望的执着,只是尚未从形体的束缚中解脱。所以无论是居住的地方,或是本身的形体已经十分净妙,但是仍有形质。而他们与欲界众生最大的差异,是他们已经离了淫欲,只有清净微细的形色,所以他们已无男女之别,而以光明为他们的语言与食物。

  至于无色界的四天,更是超越了物质世界的存在,是厌离物质色想而修四无色定的有情众生死后所生的天界。在这个天界里,自然没有男女相之别。

  天人们所过的生活,在《过去现在因果经》中,有着迷人的形容,例如他们的身体极为清净,不受尘垢染污,就像琉璃一样充满着光明,两眼更是清澈明亮。只要心有所想,就能心想事成,因而心态上能时常保持欢悦适意。平日更以仙乐清扬作为娱乐,乃至饮食衣物,就似魔术幻化一样,只要心念一动,就应念而至。

  2、投生天界的五事(行十善)

  尤其是欲界诸天所过的生活,更充满人间难以想象的丰美。如同《大毘婆沙论》所说,不但有美丽的天女四处游走,更有悦耳的天乐时时击奏,而曼妙的花叶茂盛、香气氤氲,果实繁多、光净甘美。

  《长阿含经》里则以“天有十法”来描写天人的殊胜境地:1.飞去无限数,2.飞来无限数,3.去无碍,4.来无碍,5.没有皮肤骨体筋脉与血肉,6.身上没有大小便利以及所有不净的排泄物,7.身体不疲倦,8.天女不生产,9.天眼清明,10.身上的光色可随意变化显现,不像人间虽有种种不同有色人种,但这些色种又不是人可以自行决定,因此会产生诸多烦恼。

  就因为天界众生过着神仙般的生活,因此很多人都希望投生天上,而投生天界的业因,据《辩意长者子经》的记载,行五事可以生天界,也就是1.慈心,不杀生而令众生心安;2.贤良,不但不偷盗,更能布施济贫;3.贞节,不犯邪淫,而能护持戒律;4.诚信,不欺骗他人,而防护不犯口业中的四过;5.不饮酒。这五善其实也就是在消极的不犯五戒之外,更积极地行五善事。至于修习禅定,则是投生色界、无色界的基本条件。

  3、天界众生的苦恼与悲哀

  但是天道众生虽然可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也因为过于安逸,而失去修学佛法的因缘,《大智度论》里面提到,欲界天众因为耽着于净妙的五欲,所以心常狂惑;色界天众则耽溺在禅定的喜乐中,不想出离;无色界天众,却因无色身,而无法修行。

  不过对于天道众生来说,最大的苦恼是在享受完天道的福报之后,就会经过所谓“天人五衰”的阶段,再度堕入六道轮回中。而且因为他们在天界只享福而未修学佛法,也没有机会培福、造福,…

《佛法义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八苦(明旸法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