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以命终之后往往命运乖舛。据《大智度论》的记载,无色界因着于乐境,命尽之后,堕入欲界,受禽兽形;色界诸天则从清净处堕落之后,还受淫欲而生不净中;至于欲界六天,则因着于五欲,而堕地狱受诸种苦痛。
所谓的天人五衰,意指天人寿命将尽时,所出现的种种异象。五衰又有大五衰、小五衰两种。大五衰之一是衣服垢秽,本来天人的衣服光洁曼妙,但命终时,就会开始生出脏垢。二是头上华萎,天众平日总是顶着明媚的华冠,但命终之际,这些华冠都会慢慢凋萎。第三是腋下流汗,照说天人平日身体是非常洁净的,但临命终时,两腋就会开始流汗。第四是身体臭秽,香洁的身体不再,而发出难闻的气味。第五则是不乐本座,本来天人过的是最安乐的生活,但是到了命终,却不安于座,甚至感到厌倦不耐。
小五衰则包括曼妙的天乐不再扬起、身上自然散发的光芒逐渐褪散、洗浴的水居然会沾在天人滑腻的凝脂之上,同时对妙欲之境起了恋恋不舍的心,以及原本无碍的天眼也受了影响,无法像以前一样普照大千世界。
也因为天人平日过着极为享乐的生活,平均寿命又极长,以最短的四大王天为例,是以人间五十岁为其一昼夜,估计可享寿五百岁;而在这种寿命长、生活享乐的状况下,天界众生很容易产生“常、乐、我、净”的颠倒想,所以一旦临到天人五衰的境界,很少不起瞋心的,也就很难不堕入恶道了。
因此在六道当中,天道诚然只有乐没有苦,但是乐尽之后的苦,却也是没有修行的天人难以承受的,较诸人道的有苦有乐,也有修行助道的因缘,长远来看,天道众生反而有其不幸。
关于“天人五衰”,《法句譬喻经》里就有一则关于帝释天的故事。帝释在临命终时,知道自己即将堕入世间,受胎成为一个做陶人家里蓄养的驴子。就在他身体逐渐出现大五衰现象,忧心忡忡之时,幸好他及时想起佛陀是三界之中唯一能济人苦厄的救主,所以赶紧到佛陀处求法。
当他正专心一意虔敬皈依佛法之时,发现自己竟然在一瞬间已到了做陶人家的驴腹里;还好这头驴子不知为何突然挣脱绳索四处乱窜,弄坏了主人完成的许多陶制作品,主人一怒之下痛打了驴子一顿,并伤及腹内的幼胎,帝释因此逃过一劫。
感念佛陀的威德力,帝释不但得悟无常的意义,更加精进奉持解脱之道,成为喜闻佛法、护持佛法的护法神。
(二)人道----苦乐参半
人到底是什么?在哲学、文学、生物学,乃至各宗教中,对人类的讨论很多,至于佛经中,关于人的名称,在《立世阿毗昙论》卷六中提到,人道以摩奴沙、末奴沙为名,又称人间界、人趣、人道,或单称人,为欲界中的有情众生之一。
1、四大部洲
依佛经说法,人分别居住在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南瞻部洲、北俱庐洲等四洲。在《长阿含经》中叙述道,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四周有七金山围绕,七金山之外,则是浩瀚无边的咸海,四大洲即分散在此。四洲中居住着不同的人类,之间完全隔绝,互不相通。而我们也就是地球上的人类,则是居住在南瞻部洲,又名“阎浮提”。四洲的人各具特点 四大部洲的叙述,散见于《长阿含经》、《楼炭经》、《立世论》、《俱舍论》、《造天地经》等经典中,各洲各有特点,例如西牛货洲以多牛、多羊、多珠玉为特点;东胜神洲的特色则是土地极广、极大、极妙,所谓极妙是指土地肥沃;而北俱卢洲的人没有肤色、种族优劣之差别,也没有忧悲啼哭,但这里是佛法中视为八难之一的地方,因为这里只有纯物欲的享受,而缺乏崇高的精神生活。
而我们南瞻部洲的人,最大的特点,则是有无数的欲望,所以能造种种善、恶业行,但也由于具有思惟能力、惭愧心,所以,能够修行,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人类具有忆念、梵行、勇猛心三种特性。形诸于外的则是为了他人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可以忍受各种苦的意志力、毅力;勇猛心则是展现出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受能受的“菩萨道”精神。
2、人身难得
而在六道中真能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也唯有人,可见生在人道,是多么的可贵,所以《涅槃经》卷三十二有言:“人身难得,如优昙花”。
更何况唯有人能够修禅定、出家、持戒、修行、了生死、成佛。所以,人间虽然充满了各种苦难,但是透过人身来修行,也可化烦恼为菩提,化苦痛为喜乐,净土也可在人间展现。
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面对世界人口不断增加的事实,以全球人口来说,目前已超过五十亿人,不免要问:“人身会难得吗?”事实上,若从六道众生来看,要投生为人还真是不容易。在《中阿含经》有一个故事譬喻投生为人的困难,如同有一只瞎龟在茫茫汪洋中,要刚好遇上一块浮木,这块浮木上必须又恰好有一个小孔,这样的机会已是少之又少,而这只乌龟的头又要恰好从浮木孔伸出来,这样的机会真可说是难上加难,经典中便以此来形容得人身之难得。
那么如何才能投生为人呢?据《成实论.六业品》指出,投生人道的众生,是因为过去生曾造作了人道的业。关于受生人间的业因,在《杂阿含经》卷三十七:“若行不善业则生地狱,后若转生人中则受诸难,又若行十善业则得生天上,后若转生人中可免诸难。”所以,《法华文句》说道:“五戒为人,十善生天。”过去生若能遵守五戒,终生奉行,来生可得人趣之果报。
3、最初的人从哪里来
佛教对于人的由来,是以因缘法说明,至于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初出现,在《世纪经》、《大楼炭经》、《起世经》中提到,地球形成后最初的人类,是从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来,他们由于贪爱地球上的一种天然食物,吃了以后,身体变重以致于无法飞行,从此就在地上安居下来。
(三)阿修罗道----有福无德
以好战出名的阿修罗道,因有福报而没有德性有的说法只是将他纳入鬼神中,或说是堕落的天人,北传佛教将他列入善道,南传佛教则归类入恶道中。
1、福如天人,德非天人
阿修罗原是印度远古诸神之一,被视为恶神,属于凶猛好斗的鬼神,经常与帝释天争斗不休。如同阿修罗的梵文翻译意指“非天”,他的果报殊胜,能生活得有如天人般享福,但却没有天人的德性,性好争斗。
阿修罗另被称为不饮酒神,则有段典故。据说居住在海底的阿修罗原本是很爱喝酒的,但是因为他们喝的是由海水酿成的酒,总是味道咸苦,所以一气之下就发誓再也不喝酒。
转生到阿修罗道者,过去生虽无大恶行,但是轻慢心很重,非常的骄傲,不是瞧不起别人,就是忌妒别人比自己优秀。《业因差别经》详细条列出十项业因,包括身行微恶、口行微恶、意行微恶、起憍慢、起我慢、起增上慢、起大慢、起邪慢、起慢慢与回诸善根。
因业力的牵引,阿修罗可分为胎、卵、湿、化四生。卵生者身在鬼道,能以其威力,展现神通入空中;胎生者身在人道,投生的原因是原本在天道中,却由于降德而遭贬坠;湿生者身在畜生道,住于水穴口,朝游虚空,暮归水宿;化生者身在天道,诞生谈起。
2、阿修罗的故事
据《观佛三昧经》说,世界刚刚形成山海大地时,光音天上贪玩的仙人便到人间游戏。其中一位仙人在大海洗浴时,因“水精”入身而生一肉卵。这肉卵经八千年后,终于生出一个女怪,身长有如须弥山,具一千支眼睛、二十四只脚,头、口与手数皆为九百九十九,样貌好不骇人,即为阿修罗始祖。
女怪后又产下一男怪名毗摩质多,因有无比威力可自由来去天上人间,所以在看到天人身旁皆有无数美女环绕后,也想娶妻。女怪便替其子向美冠群芳的干闼婆女求婚,结果干闼婆欣然同意婚事,于是阿修罗一族日渐繁盛。毗摩质多风情万种的女儿,使得已有妻妾亿万的天界帝释为之倾心,娶为嫔妃。不料帝释婚后喜新厌旧,阿修罗女将委曲告之父亲,引发前所未有的一场大战。就在阿修罗将帝释所居的须弥山团团围住,千钧一发时,帝释想到佛曾说若遇大难,只要念般若波罗蜜咒,便能破解鬼兵。果然一持咒,空中忽然飞出四只大刀轮,几乎削尽阿修罗王的手足,幸好遁入藕孔方避过此难,但是元气大伤难以复仇。
然而天人与阿修罗的战争,并未自此划下休止符。在经过多年后,帝释又爱上一位罗喉罗阿修罗的女儿,便命天界乐神带聘礼,透过歌曲威胁利诱罗喉罗应诺婚事。不料罗喉罗因气愤帝释欺人太甚,不但将乐神驱逐出宫,并立刻发兵攻打天人。就在骁勇善战的阿修罗攻下天宫时,帝释又忆起上次的神咒,于是阿修罗军被杀得节节败退,只好退入莲藕藏躲。
就在帝释掳走了全部的阿修罗女后,罗喉罗派出一位使者前往谈判,指出帝释身为佛弟子,不应犯戒偷盗。双方几经谈判最后达成数项协议,帝释承认犯下偷盗戒,愿归还阿修罗女,并赠送天上甘露;阿修罗则除将爱女献与帝释,并自愿受持三皈五戒,成为佛弟子,此战终得圆满落幕。
在天界的战争中,有一位阿修罗王与帝释作战时,因手能执日月,障蔽其光,而被称为罗恸罗阿修罗,罗恸罗意即为障月。他能有以手障日月,形成日月蚀的威力;是因他过去生为婆罗门时,见到大火烧塔,灭火而使塔不坏,而以此救塔之福德为因,愿得大身。然虽有此愿,仍不信正法,常爱斗战,故死后堕入阿修罗道。
(四)旁生道(畜牲道)----愚痴无明
畜生道众生可不止于那些可爱宠物、人养的畜禽或凶猛的动物,举凡蚊蝇蚁类,甚至被端上餐桌食用的海鲜、飞鸟、山珍等,也是属于畜生道。对佛教徒而言,基于“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念,对所有的畜生道有情,都会有同样不忍杀害的悲悯心;更何况畜生道与人类一样,都是六道轮回中的一道,我们的宿世冤亲很可能都在其中。
1、愚痴无明的苦趣畜生
畜生道有情对人类而言,虽有可爱不可爱之分,或有所谓有害、有益之别,但整体而言,牠们最主要的特质是苦多于乐…
《佛法义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