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以命終之後往往命運乖舛。據《大智度論》的記載,無色界因著于樂境,命盡之後,墮入欲界,受禽獸形;色界諸天則從清淨處墮落之後,還受淫欲而生不淨中;至于欲界六天,則因著于五欲,而墮地獄受諸種苦痛。
所謂的天人五衰,意指天人壽命將盡時,所出現的種種異象。五衰又有大五衰、小五衰兩種。大五衰之一是衣服垢穢,本來天人的衣服光潔曼妙,但命終時,就會開始生出髒垢。二是頭上華萎,天衆平日總是頂著明媚的華冠,但命終之際,這些華冠都會慢慢凋萎。第叁是腋下流汗,照說天人平日身體是非常潔淨的,但臨命終時,兩腋就會開始流汗。第四是身體臭穢,香潔的身體不再,而發出難聞的氣味。第五則是不樂本座,本來天人過的是最安樂的生活,但是到了命終,卻不安于座,甚至感到厭倦不耐。
小五衰則包括曼妙的天樂不再揚起、身上自然散發的光芒逐漸褪散、洗浴的水居然會沾在天人滑膩的凝脂之上,同時對妙欲之境起了戀戀不舍的心,以及原本無礙的天眼也受了影響,無法像以前一樣普照大千世界。
也因爲天人平日過著極爲享樂的生活,平均壽命又極長,以最短的四大王天爲例,是以人間五十歲爲其一晝夜,估計可享壽五百歲;而在這種壽命長、生活享樂的狀況下,天界衆生很容易産生“常、樂、我、淨”的顛倒想,所以一旦臨到天人五衰的境界,很少不起瞋心的,也就很難不墮入惡道了。
因此在六道當中,天道誠然只有樂沒有苦,但是樂盡之後的苦,卻也是沒有修行的天人難以承受的,較諸人道的有苦有樂,也有修行助道的因緣,長遠來看,天道衆生反而有其不幸。
關于“天人五衰”,《法句譬喻經》裏就有一則關于帝釋天的故事。帝釋在臨命終時,知道自己即將墮入世間,受胎成爲一個做陶人家裏蓄養的驢子。就在他身體逐漸出現大五衰現象,憂心忡忡之時,幸好他及時想起佛陀是叁界之中唯一能濟人苦厄的救主,所以趕緊到佛陀處求法。
當他正專心一意虔敬皈依佛法之時,發現自己竟然在一瞬間已到了做陶人家的驢腹裏;還好這頭驢子不知爲何突然掙脫繩索四處亂竄,弄壞了主人完成的許多陶製作品,主人一怒之下痛打了驢子一頓,並傷及腹內的幼胎,帝釋因此逃過一劫。
感念佛陀的威德力,帝釋不但得悟無常的意義,更加精進奉持解脫之道,成爲喜聞佛法、護持佛法的護法神。
(二)人道----苦樂參半
人到底是什麼?在哲學、文學、生物學,乃至各宗教中,對人類的討論很多,至于佛經中,關于人的名稱,在《立世阿毗昙論》卷六中提到,人道以摩奴沙、末奴沙爲名,又稱人間界、人趣、人道,或單稱人,爲欲界中的有情衆生之一。
1、四大部洲
依佛經說法,人分別居住在東勝神洲、西牛貨洲、南瞻部洲、北俱廬洲等四洲。在《長阿含經》中敘述道,世界的中心是須彌山,四周有七金山圍繞,七金山之外,則是浩瀚無邊的鹹海,四大洲即分散在此。四洲中居住著不同的人類,之間完全隔絕,互不相通。而我們也就是地球上的人類,則是居住在南瞻部洲,又名“閻浮提”。四洲的人各具特點 四大部洲的敘述,散見于《長阿含經》、《樓炭經》、《立世論》、《俱舍論》、《造天地經》等經典中,各洲各有特點,例如西牛貨洲以多牛、多羊、多珠玉爲特點;東勝神洲的特色則是土地極廣、極大、極妙,所謂極妙是指土地肥沃;而北俱盧洲的人沒有膚色、種族優劣之差別,也沒有憂悲啼哭,但這裏是佛法中視爲八難之一的地方,因爲這裏只有純物欲的享受,而缺乏崇高的精神生活。
而我們南瞻部洲的人,最大的特點,則是有無數的欲望,所以能造種種善、惡業行,但也由于具有思惟能力、慚愧心,所以,能夠修行,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因爲人類具有憶念、梵行、勇猛心叁種特性。形諸于外的則是爲了他人的利益,甯可犧牲自己;可以忍受各種苦的意志力、毅力;勇猛心則是展現出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受能受的“菩薩道”精神。
2、人身難得
而在六道中真能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也唯有人,可見生在人道,是多麼的可貴,所以《涅槃經》卷叁十二有言:“人身難得,如優昙花”。
更何況唯有人能夠修禅定、出家、持戒、修行、了生死、成佛。所以,人間雖然充滿了各種苦難,但是透過人身來修行,也可化煩惱爲菩提,化苦痛爲喜樂,淨土也可在人間展現。
但是對大多數人而言,面對世界人口不斷增加的事實,以全球人口來說,目前已超過五十億人,不免要問:“人身會難得嗎?”事實上,若從六道衆生來看,要投生爲人還真是不容易。在《中阿含經》有一個故事譬喻投生爲人的困難,如同有一只瞎龜在茫茫汪洋中,要剛好遇上一塊浮木,這塊浮木上必須又恰好有一個小孔,這樣的機會已是少之又少,而這只烏龜的頭又要恰好從浮木孔伸出來,這樣的機會真可說是難上加難,經典中便以此來形容得人身之難得。
那麼如何才能投生爲人呢?據《成實論.六業品》指出,投生人道的衆生,是因爲過去生曾造作了人道的業。關于受生人間的業因,在《雜阿含經》卷叁十七:“若行不善業則生地獄,後若轉生人中則受諸難,又若行十善業則得生天上,後若轉生人中可免諸難。”所以,《法華文句》說道:“五戒爲人,十善生天。”過去生若能遵守五戒,終生奉行,來生可得人趣之果報。
3、最初的人從哪裏來
佛教對于人的由來,是以因緣法說明,至于人類在地球上的最初出現,在《世紀經》、《大樓炭經》、《起世經》中提到,地球形成後最初的人類,是從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來,他們由于貪愛地球上的一種天然食物,吃了以後,身體變重以致于無法飛行,從此就在地上安居下來。
(叁)阿修羅道----有福無德
以好戰出名的阿修羅道,因有福報而沒有德性有的說法只是將他納入鬼神中,或說是墮落的天人,北傳佛教將他列入善道,南傳佛教則歸類入惡道中。
1、福如天人,德非天人
阿修羅原是印度遠古諸神之一,被視爲惡神,屬于凶猛好鬥的鬼神,經常與帝釋天爭鬥不休。如同阿修羅的梵文翻譯意指“非天”,他的果報殊勝,能生活得有如天人般享福,但卻沒有天人的德性,性好爭鬥。
阿修羅另被稱爲不飲酒神,則有段典故。據說居住在海底的阿修羅原本是很愛喝酒的,但是因爲他們喝的是由海水釀成的酒,總是味道鹹苦,所以一氣之下就發誓再也不喝酒。
轉生到阿修羅道者,過去生雖無大惡行,但是輕慢心很重,非常的驕傲,不是瞧不起別人,就是忌妒別人比自己優秀。《業因差別經》詳細條列出十項業因,包括身行微惡、口行微惡、意行微惡、起憍慢、起我慢、起增上慢、起大慢、起邪慢、起慢慢與回諸善根。
因業力的牽引,阿修羅可分爲胎、卵、濕、化四生。卵生者身在鬼道,能以其威力,展現神通入空中;胎生者身在人道,投生的原因是原本在天道中,卻由于降德而遭貶墜;濕生者身在畜生道,住于水穴口,朝遊虛空,暮歸水宿;化生者身在天道,誕生談起。
2、阿修羅的故事
據《觀佛叁昧經》說,世界剛剛形成山海大地時,光音天上貪玩的仙人便到人間遊戲。其中一位仙人在大海洗浴時,因“水精”入身而生一肉卵。這肉卵經八千年後,終于生出一個女怪,身長有如須彌山,具一千支眼睛、二十四只腳,頭、口與手數皆爲九百九十九,樣貌好不駭人,即爲阿修羅始祖。
女怪後又産下一男怪名毗摩質多,因有無比威力可自由來去天上人間,所以在看到天人身旁皆有無數美女環繞後,也想娶妻。女怪便替其子向美冠群芳的幹闼婆女求婚,結果幹闼婆欣然同意婚事,于是阿修羅一族日漸繁盛。毗摩質多風情萬種的女兒,使得已有妻妾億萬的天界帝釋爲之傾心,娶爲嫔妃。不料帝釋婚後喜新厭舊,阿修羅女將委曲告之父親,引發前所未有的一場大戰。就在阿修羅將帝釋所居的須彌山團團圍住,千鈞一發時,帝釋想到佛曾說若遇大難,只要念般若波羅蜜咒,便能破解鬼兵。果然一持咒,空中忽然飛出四只大刀輪,幾乎削盡阿修羅王的手足,幸好遁入藕孔方避過此難,但是元氣大傷難以複仇。
然而天人與阿修羅的戰爭,並未自此劃下休止符。在經過多年後,帝釋又愛上一位羅喉羅阿修羅的女兒,便命天界樂神帶聘禮,透過歌曲威脅利誘羅喉羅應諾婚事。不料羅喉羅因氣憤帝釋欺人太甚,不但將樂神驅逐出宮,並立刻發兵攻打天人。就在骁勇善戰的阿修羅攻下天宮時,帝釋又憶起上次的神咒,于是阿修羅軍被殺得節節敗退,只好退入蓮藕藏躲。
就在帝釋擄走了全部的阿修羅女後,羅喉羅派出一位使者前往談判,指出帝釋身爲佛弟子,不應犯戒偷盜。雙方幾經談判最後達成數項協議,帝釋承認犯下偷盜戒,願歸還阿修羅女,並贈送天上甘露;阿修羅則除將愛女獻與帝釋,並自願受持叁皈五戒,成爲佛弟子,此戰終得圓滿落幕。
在天界的戰爭中,有一位阿修羅王與帝釋作戰時,因手能執日月,障蔽其光,而被稱爲羅恸羅阿修羅,羅恸羅意即爲障月。他能有以手障日月,形成日月蝕的威力;是因他過去生爲婆羅門時,見到大火燒塔,滅火而使塔不壞,而以此救塔之福德爲因,願得大身。然雖有此願,仍不信正法,常愛鬥戰,故死後墮入阿修羅道。
(四)旁生道(畜牲道)----愚癡無明
畜生道衆生可不止于那些可愛寵物、人養的畜禽或凶猛的動物,舉凡蚊蠅蟻類,甚至被端上餐桌食用的海鮮、飛鳥、山珍等,也是屬于畜生道。對佛教徒而言,基于“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念,對所有的畜生道有情,都會有同樣不忍殺害的悲憫心;更何況畜生道與人類一樣,都是六道輪回中的一道,我們的宿世冤親很可能都在其中。
1、愚癡無明的苦趣畜生
畜生道有情對人類而言,雖有可愛不可愛之分,或有所謂有害、有益之別,但整體而言,牠們最主要的特質是苦多于樂…
《佛法義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