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全意地修持。
我們既然清楚了人生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就要珍惜這次機會,我們就要從佛教導我們的五戒十善做起。
二、五戒十善
佛教分爲五乘教法: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五乘教法在以後的章節中細述)。但佛法是以人天乘,趣于大乘直達佛乘爲基礎。故人天乘即是佛乘的始階。因此佛法流通于世間,當以人類爲中心,而施設契合時機的教法:首爲五戒,謂之人乘正法,能受持五戒的,可保人身不失(不墮惡道輪回)。再由五戒擴大,即十善業道,謂之天乘,能修十善到達上品的,來生可享受天福。
所謂五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五戒分開來講有五條,其實從根本上來看,只有一條,即:不侵犯而尊重有情衆生。例如:不殺生,是尊重他人生命自由;不偷盜,是尊重他人財産的自由;不邪淫,是尊重他人身體的自由;不妄語,是尊重他人名譽的自由;不飲酒,是尊重自他身心健康的自由。既然五戒是做人之法,儒學的五常(仁、義、禮、信、智)就是與五戒一一對應的:不殺生謂之仁,不偷盜謂之義,不邪淫謂之禮,不妄語謂之信,不飲酒謂之智(酒後失德謂不智)。五戒爲根本大戒,由五戒再擴而充之,有十善戒,其內容的意思,無多大差別。只是五戒側重在身的修爲,而十善是兼明心的動念而已。因此可以說,開五戒第四的不妄語爲: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言、不绮語的四戒;開第五不飲酒戒爲:不貪、不嗔、不癡。五戒展開來就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绮語,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癡。便是十善戒法,或稱十善業道。現在將十善業道略述于下:
(關于戒學在以後章節中會有細述,這裏就簡單介紹人天善法的五戒十善的基礎內容。)
┌不殺生 ┐
│不偷盜 ├────身業┐
│不邪淫 ┘ │
│ │
五戒 ┤ ┌不妄言┐ │
│不妄語┤不绮語├ 口業├ 十善
│ │不兩舌│ │
│ └不惡口┘ │
│ ┌不悭貪┐ │
└不飲酒┤不瞋恚├意業 ┘
└不愚癡┘
(一)不殺生----慈心于仁
殺是殺害,生是生命,不殺害衆生之生命,名爲不殺生。即對一切衆生,應一視同仁,勿殘殺加害。因爲佛教主張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釋尊以平等慈悲教義,爲被殺害的衆生呼援,指示衆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殺。而孟子也曾說:“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他不言佛性,也是出于仁愛,而憐愍被殺害的衆生。由此看來,能慈心于仁,無殺害生靈,生命界則可盡其天然,爭鬥仇恨的事,便可消滅,天下豈不太平?
(二)不偷盜----義利節用
偷謂詐騙潛竊,盜謂強劫豪奪。不偷竊強奪人家的財物,叫做不偷盜。因爲一切事物,主權轉移,必依正義,不與取而取,非分取而取,無功而取,都是偷盜的行爲。能資生活而遂欲望叫做“利”,致利于合宜叫做“義”。知利己而須利人,即利人爲利己叫做“義利”。人人行義利,節儉日用,奉養父母,維持家庭生活,樂其天倫,與朋友金錢往來而能守慎,則無偷盜之事發生,社會既可安甯,個人與家庭也能得到幸福。
(叁)不邪淫----貞良守禮
即依正式結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欲,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間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貞良守禮。亦即組織家庭之後,夫婦須相敬如賓,不有其他淫亂行爲,便能和睦相處,成爲美滿家庭。
(四)不妄語----誠實無欺
以術愚人,以言詐人,喜說謊話,是說不是,不是說是,叫做妄語。不妄語就是說話誠實,不說虛僞诳騙的話。如能遠離妄語,便能做到誠實不欺,則父母、兄弟、親屬、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觸,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實爲得樂之道。
(五)不兩舌----無爭是非
不兩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離間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業,常有兩舌之患: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兩舌災禍,可導致無風生浪,是非煩惱,擾亂身心,甚至動武傷人,實爲殺人不見血之罪魁。苟能遠離兩舌,說正直話,豈有是非之爭端?
(六)不惡口----出言慈和
不惡口即是不說粗惡毀辱他人的話,及不咒詛他人的惡毒言語。常人多患惡口罵人,且傷人父母祖宗叁代,是爲大惡口。經雲:“犯惡口者,當受畜生果報。”故不惡口而出言慈和,可積德成善,爲人敬愛。
(七)不绮語----言說有禮
所謂绮語,即花言巧語,輕浮無禮,說不正經的話,導人生諸邪念,或出言戲弄,胡亂開口,以爲取樂,都叫做绮語。說此绮語者,不惟無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業報所在,死墮惡道,生而爲人,永遭輕賤。故要說合于禮儀,不乖違真實的正經話,便叫做不绮語。如能遠離绮語,則心正言順,彬彬有禮,莊嚴威儀,也必爲人敬仰。
(八)不悭貪----慈心舍施
自己的財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財物,但欲歸我,叫做“貪”。悭貪的人追求財、色、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會造出種種罪業,故要遠離悭貪,不悭吝自己的財物,也不貪求他人的財物,把謀生得宜的錢財,用以奉養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費用外,對于貧病孤苦者,能給與同情慈濟,或捐助社會福利事業,即是慈心舍施,經雲:“能舍施者,可得富貴。”但不可有貪,佛陀說“貪多業亦多,取少業亦少,萬般苦惱事,除貪一時了。”人生因貪而受苦,佛教乃勸人慈心舍施,以對治悭貪。
(九)不嗔恚----慈忍積福
嗔恚即遇事不順,埋恨于心,發怒于形。甚至脾氣爆發,可導致殺害災禍。常人說:“火燒功德林”,這話是說一個人無論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發,動怒于人,以至動武打鬥,發生種種不幸,因此曾做過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燒到乾淨。故要以慈悲容忍對治嗔恚,即所謂“忍字上面一把刀,爲人不忍禍自招,能忍得住片時刀,過後方知忍爲高。”中國山東地方,從前出了一位張公,百忍成金,以忍獲福。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遠離嗔恚過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他大事業。
(十)不愚癡----多聞增智
愚癡是無明,迷昧,沒有智慧,對事理無所明了,不能辨別是非,不信因果法則,固執邪見,無正見正信,胡作亂爲。如能多聞正理(佛法),增進智慧,便可導入正見,做個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經說,修般若慧以對治愚癡,使令遠離邪見,是名不愚癡。
以上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是爲身叁善業。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是爲口四善業。不悭貪,不嗔恚,不愚癡,是爲意叁善業。意即是心,因此心有無明煩惱存在,故稱爲意。
阿難陀曾問釋尊,身、口、意叁業,何者爲重?佛回答:“意業爲首,次口業,再次爲身業。”因爲意業清淨,身口舉動言說,便能端正,所作所爲都會向善的。阿含經有偈雲:“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由此可知淨意正心,是最重要的。
佛說人生造業的原動力,乃出于各人的心識。故各人皆可從自己的內心去改造。身語意是“業”的發動處,要使身語意時時存善去惡,即能造成善業,自利利人。反之,身語意存惡作惡,則可造出十惡業來,必危害人群社會,受治之以法。是人生的造業,乃自作自受,亦即佛教的業力因果定律。
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話是說依止佛陀的真理,修習智德,培養健全的人格,才是學佛的真義。人天乘正法,便是健全人格,使人達到完美品德的教法,人人奉行五戒十善業道,一方面製止外在的惡行,一方面淨化內心的善行,以達到建立人間淨土,才是現實人生佛教之目的,也才是適合時代需要的佛教。
注:
十善業與十惡業,各分叁品,按其品級上下而成輪回六道:即行上品十善者升天,中品爲人,下品成修羅。行上品十惡者入地獄,中品爲餓鬼,下品成畜生。故六道衆生,皆由吾人身口意叁業所造作,我們舉心動念,時刻應謹慎叁業,勿令造惡,而勤修善行。
第五節 十法界
佛陀最初在菩提樹下成道時,曾感歎說:“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由于這個無明的妄想,使衆生在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叁世中,不斷在六道中流轉。六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也就是十法界中的六法界,又稱六凡。
另外,佛陀的聖弟子,依各人解脫方式和度衆願力的差異,分爲聲聞、緣覺與菩薩。此叁者與佛陀合爲四法界,又稱四聖。六凡加四聖,合稱十法界,每一法界有各自的特色與因緣果報。
一、六凡
(由于我們在前面幾節中敘述過相關方面的內容,所以在這裏只將業報的內容簡說。)
1、地獄界
造上品十惡業,尤其是五無間罪的衆生,便墮入地獄受報。五無間罪又稱五逆罪,指弑父、弑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以及破僧團和合的重罪。十惡是指殺、盜、淫、妄言、绮語、惡口、兩舌、貪欲、瞋恚及邪見。地獄之苦,好比一個羸弱的罪犯,背負超乎他能力極限的重擔,行走于刀山熱沙之上,還要接受鐵鞭的笞打,生而複死,死而複生,綿綿不斷,永無止息。
2、餓鬼界
造下品十惡業(作已能悔,稱爲下品),或悭貪、嫉妒、谄媚、欺诳,乃至饑渴而死的,即墮餓鬼道。如何度化鬼道衆生呢?可以備辦簡單的素菜素果,以佛門的誦經持咒來利益它,千萬不要宰殺牲畜來祭祀,以免增加他們的罪業。
3、畜生界
造中品十惡業者(不明因果而造惡,但事後稍悔),便墮入此道。例如布施不淨物、邪淫、犯戒偷竊、負債不還、殺生、或毀罵惱害有情等,便得畜生報。例如《辯意長者子經》中就指出會墮入畜生道的“五畜生事”,包括常常犯偷盜罪、負債不還、喜歡殺生…
《佛法義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