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現代文明(魏承思)

  佛教與現代文明

  魏承思

  一

  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樣是一種文化形態。何謂文化

  文化是人類生存、認識和活動的方式,是人類與自然逐漸分離的過程與表現。人類從動物界中逐漸分離出來的過程,又是一個不斷適應,認識和改造外部世界的過程,當人們理性地積累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的知識和經驗,使之成爲人類生活中比較穩定的成份時,文化便開始産生了。正是這種文化的發展創造了人類文明並不斷地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類對外部世界的感覺、認識和經驗是多種多樣的,在整個人類文化系統中,宗教文化是完全獨立于世俗文化的形態。它和世俗文化同屬于人類文化不同的組成部分。在以往的文化研究中,人們經常把宗教誤作爲與哲學、道德、教育、文學、藝術、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同一層次的人類文化子系統。其實,宗教本身就是一個包涵哲學、道德、教育、文學藝術、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諸因素的結構完整的文化大系統。它和世俗文化一道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紀的印度次大陸,它對古代印度文化既是一次重大變革,又是一次系統總結,從而成爲古代印度文化的代表。釋迦牟尼對當時流行于印度社會的婆羅門教和各派沙門思潮進行了分析、批判、攝取、改造和創新,在此基礎上創立了佛教。他是當時印度社會一切宗教、思想和文化的集大成者。佛教以“四谛”說爲中心,包括“八正道”、“ 十二因緣”、“五蘊”等理論,並由此形成大、小乘。在釋迦牟尼之後,印度佛教學者馬鳴、龍樹、無著、世親等又提出“中觀”、“唯識” 、“真空妙有”等學說,豐富和發展了佛教哲學。佛教哲學蘊藏著極深的智慧,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也稱譽佛教徒處在人類辯證思維的較高發展階段上。佛教不但形成了一套完整繁富的哲學體系,而且形成了主張平等、慈悲的道德倫理規範;形成了燦爛輝煌的佛教藝術和十分獨特的生活方式。在一個相當長的曆史階段內,佛教文化幾乎涵蓋了整個印度社會生活。古代印度文化諸領域,例如哲學、邏輯學、醫學、文學藝術以及科學技術等方面都與佛教相聯系,並且從屬于佛教文化系統,構成了佛教的“五明”之學。可以說,沒有佛教文化也就沒有印度次大陸的古代文明。

  公元前二世紀末,橫貫中亞細亞的交通路線開辟以後,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這兩種相隔離的東方文化才開始交流。佛教從印度傳到西域。西漢末年,又隨著絲綢之路上的駱駝商隊緩緩地踏上了古老的中國大地。從此,它在異質文化圈的中國開始傳播開來。佛教推動中國古典哲學提出新的命題和新的方法,從而擴大了範圍,豐富了內容。它以獨特的思維方式給予人們新的啓發,使人們得以解放思想,擺脫舊的儒學教條。佛教還爲中國文學帶來了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命意遣詞方法,中國古代許多小說、戲劇、詩歌、散文可以從佛教裏找到淵源關系。佛教還豐富了中國人的語言,輸入了大量的新詞彙、新語法,擴大了漢語詞彙,有的還成爲日常流行的用語。中國古代有句諺語說,“世間好語佛說盡”,可以說是很有道理的。正如趙樸初居士所說,語言乃是一種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現象,現在中國人倘若真要徹底擯棄佛教文化的話,恐怕連話也說不周全了。我國古代建築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精巧的佛教建築爲萬裏錦繡河山增添了無限風光。敦煌、雲岡、龍門、麥積山等石窟則作爲古代雕刻美術的寶庫舉世聞名。伴隨佛教俱來的不但有繪畫、音樂等藝術樣式,而且還有天文、醫藥等科學技術的傳習。佛教的刻經促進了中國印刷術的發展,至今被保存下來的世界上最古的雕版印本,幾乎都是佛教經書圖像。可以說,自公元148年安世高東來譯經引起,260年朱土行西行求經至公元l175年朱熹、陸象山鵝湖之會,這一千余年間是中國文化的燦爛輝煌時期。在這一時期中作爲中國文化發展主流的恰巧是佛教文化。可以說,沒有佛教文化,也就沒有魏晉六朝以來的中國古代文明。總之,佛教文化在印度和中國文明史上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地位。佛教影響所及的印度、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是構成古代東方文明的主要地區。在古代社會裏,東方文明曾經處在人類文明的最前列。毫無疑問,這種發達的古代文明離不開佛教文化對它作出的巨大貢獻。

  二

  佛教文化是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它反映了人類對生活的體驗、理解和願望。並且佛教是一個曆史範疇,從印度原始佛教到中國化的佛教禅宗,它本身經曆的演變發展是顯而易見的。在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中,佛教必然吸收各個曆史時期人類思想文化的精華。因此,在現代社會裏,佛教文化仍然可以成爲人類文明的重要一環。從某種意義上說,它甚至能夠對現代文明的正常發展起到某些特殊的作用。因爲,伴隨現代文明而來的還有許多不合理的因素,致使人類文明在物質與精神、科學與人文、個體與群體的關系上出現了明顯的傾斜狀態。佛教則可以爲人類矯正這種文明傾斜提供助力。

  重物質,輕精神,乃是現代文明的第一大傾斜,在現代社會裏,物質生活愈益富足,人類變得日益被物質所羁絆。現代人認爲生活的目標只是完美的物質。人們把自己變成了物質的附屬品,想要這個,想要那個。有了彩電,要冰箱;有了冰箱,要空調;有了空調,又要汽車,總想統統弄到手才妙。他們整天爲獲得更多更好的物質而忙碌,自己則迷失在忙碌之中。現代人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精神上的空虛、焦慮、困惑和煩燥也就遠遠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的人們。這就是現在西方社會吸毒、自殺、性犯罪等社會病以及哲學、文藝上反映出來的廣泛而深刻的悲觀主義、荒誕意識以及追求返樸歸真的根源。這一切都證明:物質生活的富裕並不能使人們完全滿足。人們不但需要物質生活,同樣也需要精神生活。佛教以“無常”、“無我”理論否定了人們對物質的執著追求,認爲所有的物質存在都是有限的虛幻不實的。從而引導人們轉而追求內心的自由和安祥。佛教通過戒、定、慧叁學幫助人們把自己的心調適得非常安祥,希望人類能以至真、至善、至美的心活在這個世界上。在喧囂、噪雜的現代生活裏,它爲人們提供了一片充滿生命之喜悅的“精神公園”。

  重科學,輕人文,乃是現代文明的第二大傾斜。在現代社會裏,科學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人類的知識在19世紀每50年翻一番,而在目前翻一番的時間已經縮短爲3年。“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過去是神話語言,今天已成爲現實。人類今天所掌握的知識約有90%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取得的,只有10%是過去幾千年積累下來的。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導致了絕對科學主義的傾向。人們認爲科學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科學可以決定一切問題。人們只相信科學原理及證據,對于人的因素,則已經鄙棄而不顧了。即使在思想界裏,實證主義、實用主義相繼而起,他們渴望把一切知識都帶入數學的領域,因爲只有數學的必然性才是絕對的必然性。在邏輯和知識論等領域逐漸以符號和數字來表達那些非具體的概念,將人的概念也套入了公式。在這樣一個時代裏,人的義務和責任似乎只是作爲這種公式上的一個數字和符號。人的生命只是成爲生産流水線上的一顆一成不變的螺絲釘。科學如果僅僅只是追求純粹的知識,完全無視對人、對社會、對人類未來的責任。科學如果僅僅只是追求純粹的功利,完全不顧由此造成的人情淡漠、社會離異、個人的孤寂感,不顧人類對自然界無限索取引起的報複,那麼,從理性出發的科學將會失去理性,科學之義的畸形發展將會把人類推向無底的深淵,人的價值和尊嚴將會消失在這個深淵之中。于是,近年來人的問題成爲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人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人在茫茫宇宙間處于什麼地位

  人世間的愛又在哪裏

  這一系列問題又重新萦繞在人們腦際,每一個人都企望著找到答案。人們回過頭來看自己,發現科學的發達極其有限,它並不能解決一切人生問題。對于現代社會的這些問題,宗教也不能再故作姿態,超然于上,而必須積極參與,更多地與社會一道負起應有的責任。在西方,天主教會把現代社會裏,諸如戰爭、環境汙染、通貨膨脹、生活的毫無節製等種種不合理現象歸之于人們背離宗教道德倫理的緣故。新托馬斯主義則進一步把宗教倫理作爲一切社會生活的基礎。其代表人物馬裏坦在《天主教與社會進步》中指出:“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社會生活本質上依賴于倫理”。在他看來,只要人人都遵守宗教道德准則,人世間就充滿了“愛”,人世間的一切矛盾都將得到最公正的解決。人的尊嚴和地位才能得到真正的恢複。現代物理學的奠基人愛因斯坦雖然對神學宗教采取了否定態度,但他也認爲宗教道德是個好東西。他說,要通過宗教的美德向人類灌輸愛的教育,“能夠在人類自己的身上培養善、真和美的力量”,“使人類盡可能從自私自利的要求、欲望和恐懼的奴役中解放出來。”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愛因斯坦認爲科學和宗教之間“存在著牢固的相互關系和依存性”,都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所必不可少的,科學提供認識的證明,宗教提供道德的力量。應該說,在這方面佛教作爲一種人生宗教,一種人生哲學,具有超乎西方宗教之上的優勢。在西方,隨著人類眼界的逐漸開闊,對自然、宇宙以及人本身了解的不斷增進,“上帝萬能”的觀念被逐漸舍棄,人們雖依然走進教堂卻又充滿疑惑。佛教卻沒有受到“拯救者”概念的拖累。佛教的佛與菩薩是給予衆生超凡力量的朋友、親人和天然保護者。佛和菩薩不會發怒,不審判衆生,不會把人打進地獄受苦。如果人會入地獄,那是由自己的業力決定的,決不是佛懲罰他而將他打入地獄的。佛與菩薩不但不會送人進地獄,還要親自入地獄去救度受苦的衆生。佛教教人自尊自信,依靠自己的力量從生死痛苦中解脫…

《佛教與現代文明(魏承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