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基本問題的五個辨析(楊全)

  佛學基本問題的五個辨析

  楊全

  內容摘要:本文從一個欲尋求佛陀思想精髓要義的實修親證參悟者的角度,就佛學的五個基本問題作了不同于尋常佛學研究者的探討和辨析。首先,探討了爲何說佛學是蘊含著無比科學性的、至高妙完備的信念體系而非蒙昧迷信的學說的根據;二、探討和辯明了佛學與世俗學界對應用法術、科技目的的截然不同的看法及其究竟;叁、提出作爲完備的人生哲學之一種,僅僅只是佛學淺層次的功能,佛學至高妙的終極目的另有所在;四、對佛學關于出世、隱居、持戒、布施的意義和世俗學界對此的誤解進行了辯明;最後,就世俗佛學和真正的學佛進行了評析,強調了要想在真正意義上領悟佛學的精髓要義,這只應當是一個實踐問題而非理論問題。

  關鍵詞:實修親證、解釋學、人生哲學、精進、法術、科技

  第一、佛學是正信正見的、蘊涵著無限科學性的至高妙完備的信念體系,而不是蒙昧的、迷信的學說。

  一位大哲人曾經說過:“初知科學遠離宗教,深知科學歸依宗教。”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哲理。初知科學的人會很自大、很自以爲是,以爲天下事很快就可以爲自己所全知,並以爲科學是萬能的,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在淺層次上變得很唯物,其實是非常執著于物質世界的實相,而喪失了人性中極其寶貴的空靈、妙覺自性。認爲宗教只是宣揚迷信的虛幻的東西,而根本不能領悟和感受宗教的精髓所在。他們根本不懂得偉大的宗教思想學說中不但包含了至高妙的能在精神上超然于不可企及的無限和超脫、化解煩惱、苦難的智慧和方法,更包含了宇宙的終極智慧和方法,包含了人類如何超越自身局限,充分開發自身潛能、完善自我、提升自我進入至高妙境地的,切實可行、可操作的大智慧和至妙法門。而深知科學以後,才會深深地知道自身的渺小和有限,未知世界的博大無垠,産生深深的敬畏感和贊歎之心,不再自大和狂妄,進而想要追尋如何才能超越自身局限,充分開發自身潛能、完善自我、提升自我進入至高妙境地的智慧和方法。而偉大的宗教正可以提供這樣的智慧和方法,因而宗教是其自然的歸途。但是這裏有一個問題值得特別注意:僅僅是由于純粹的科學的啓示而歸依的宗教,不一定就是正見、正信的宗教,如果沒有正見、正信的指引,有可能陷入外道甚至邪教。

  也許有人會說,佛學中缺乏教會人們如何生存的法術和技能,這就是缺乏科學技術的表現。[1]是的關于生存技能方面的東西佛經中確實講的比較少,佛的智慧有個基本的出發點:人只要能基本生存,更多的終生就應當去注重如何修身養性、修煉自度,而不能在生存技能上太多的關注,否則易導致對物欲的追求、貪圖享受、玩物喪志、爲奇技淫巧所累等等嚴重阻礙正常修煉的弊端,我想這正是佛經中沒有過多包含能夠提供修煉者如何生存的技能和法術的重要原因。但有關醫道方面、特別是在有關“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至高妙養身袪病的智慧方法方面卻提供了豐富而完備的論述。人類這種生靈在地球上已經具備了生存的優勢,無須再傳授給人類過多的生存法術和技能,人類就應當齊備了很好的生存條件,一方面,如果人類始終能本著與天地宇宙自然和諧共生發展進化的方式生存,人類不可能滋生出更多的怪病和人爲的災禍,人類可以不需要建很多高樓大廈橋梁公路、製造出飛機汽車等就能夠獲得非常好的生存條件和環境,不會造成汙染和環境破壞生態破壞,更不會製造出足以毀滅人類自身千百遍的核武器、生化武器、基因武器、可怕的電腦信息攻擊武器等等。

  人類若能遵從佛學的心性和智慧的修煉,可以無限開發出人自身的潛在智能獲得遠遠高于世俗科技所能帶來的外在化工具手段。[2]人們只要注重精神的內守,病安從來?只要注重修身養性用佛學的智慧指導人生,就可以避免和消除人類相互的爭鬥和敵意;另外一方面,佛陀告訴我們:“煩惱皆菩提。”這是在告訴我們,生老病死或是遭遇到種種煩惱、苦痛和不幸正是修煉的緣份和機會。總之,佛學中包含完備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生發展的智慧和方法,無論是在哲學心理學社會學道德倫理學等方面都提供了最爲完備的智慧和方法。在這些方面的智慧和方法也遠遠超越了世俗人類的層次。

  關于佛教信仰及其學說是否屬于迷信的討論:“佛教之信仰,乃是智信而非迷信”(梁啓超語)。佛的精髓和教義不但不主張迷信,且是較之世間一切學說(包括科學技術),最徹底的也是最完備的、最有效地能夠反對和根除迷信的學說及其智慧和方法。爲什麼呢?佛法認爲:不但虛幻的信是迷信,執著于實有、實相的信仰也是迷信。都是應當破除的。但世間的人智的科技之智卻往往只能破除虛幻不實之迷信,自身卻深深墜入執著于實有、實相之信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人只有修煉佛法才能使自生超越十分有偏見、殘缺不全的人智,而獲得佛性的顯現、智慧的提升。西方也有一句古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3]這句話中蘊含著人們不要過分自以爲自己是能思考的智慧生物而得意。豈不知就是由于人類太偏愛思考(主要指借助語言符號系統進行邏輯、理性思辨而玩弄思維遊戲和概念遊戲),以至于自誤入思維障礙而不能自拔。這句話十分深刻的點明了人類智慧的有偏和殘缺不全。人類智慧的弊端及其根源在于肉身的欲望、前世今生之業力、精神意識之我執,自以爲是所形成的阻擾和障礙。人類不充分認識到自身智能的殘缺不全、偏狹蒙昧,還自以爲是地認爲科學萬能、科學至上,提倡唯科學主義,那將會在以偏代全、殘缺有限的人智引導下在歧路上越走越遠。

  當今人類人文精神和認識體系主導思想的誤入歧途,導致當今人類用錯誤思想和意識支配和駕馭了科學技術,再加之由于科學助長了人的自大和自以爲是,

  這樣當今的人類已經把科學技術變成了反宗教精髓的武器,變成了敵視和抗拒修煉的強大的障礙;一個例子:相傳愛因斯坦晚年,曾深刻地反省過自己所提出的相對論,認爲是在人類的見地未能駕役它的情況下過早地發表出來,給人類帶來的災禍可能會大于福祉。

  第二、佛學在應用法術和科技的目的問題上與世俗目的的辯析

  有的佛學學者認爲,佛經中包含了很多的科學技術,甚至把佛經與科學技術等同起來,這是極爲不切合實際的。佛經中確實談到了一些法術,但僅是教會人們尋求大自在、解脫的根本智慧和方法,而絕不是教會人們如何尋求物質享受和精神享樂的智能和法術,佛經中之所以不過多的談及法術和科學技術就在于要避免誤導人們刻意的去追求法術和科學技術而落入外道和魔道。可是當今的人類就恰巧在這一問題上誤入歧途,並且在這個泥潭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在一定程度上,佛學是提倡和重視智慧和方法的,但是佛法所倡導的是要在正信正見中尋求大自在、大解脫的根本智慧和方法,而絕不提倡尋求物質享受和精神享樂的智能和法術。這也正是佛學的精髓所在,也是一些優秀的宗教之精髓所在。而當今的人類正是在這一點上與佛學的精髓背道而馳,反而認爲:宗教提倡嚴格的高要求的禁欲、持戒是反人道的、反人性的,是應當加以批判和抛棄的,千百年來宗教精髓和世俗人生觀念的爭論也正是在這一點上展開的。關于應用法術和科學技術,到底目的何在,是用于修煉獲得大解脫大自在還是用于過世俗的好日子?一直也是宗教和世俗發生沖突的焦點所在。好的宗教倡導的是自覺自願的修煉,而不是強迫性的,是提倡、指點和啓迪,而不是強製、蠱惑和欺騙。好的宗教對世人的態度是:大力提倡和鼓勵每一個世俗的凡人都能夠按照高標准、高要求進行勇猛精進的修煉,修煉得好的將會得到好的果位,不願從事修煉而只是熱衷于過世俗生活者也不會對其進行盲目幹預,更不會采用強製、蠱惑和欺騙的方法。對這類人,佛學只是認爲其沒有修煉的緣份。正如《妙法蓮花經》所說:“他們機緣還沒有成熟,與其聽了不相信引起反感,增加罪業,還不如讓他們離開,也是好的。”[4]佛經告訴我們關于生存的法術只是要掌握到能獲得溫飽就足夠了,超過溫飽再去追求法術從而獲得更舒適的生活這就完全違背了佛學的精髓和宗旨。如果將科學技術和法術用在正信正念的修煉中,那麼法術和科學技術所達到的水平越高對修煉者越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法術始終不能夠刻意地去求,更不能超越見地的去開發和利用。否則必然落入外道甚至邪道。法術正像金錢對人的作用,對于見地較高的、能夠正確駕馭金錢的人所掌握的金錢越多越能夠帶來福祉,反之,對于不能夠正確駕馭金錢的人,掌握的金錢越多,越能夠帶來災禍,不但會危害自己也會危害他人。生活中這種例子比比皆是,一個典型例子:海南省的一些十分貧窮的農民家庭,因爲征用土地而一夜之間暴富,幾年以後這樣的暴富沒有給他們帶來福祉,反而帶來了災禍。而世俗的見解正好與佛學的精髓相反,要大力發展生産力、發展科學技術,其目的正是爲了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更好的追求世俗的精神生活的滿足。這正是當今人類已經走入歧途還不自知的一個最大的誤期。事實上,當今社會的物質文明較以往是大大豐富了,人們在物質生活方面已基本獲得了溫飽,然而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于人有精神需要,並且這是人類最本質、最根本的需要,物質生活方面的溫飽條件不過是人類爲獲得這一最根本、最本質需要的一種物質前提。不要說物質溫飽,就是物質極大的富足也決不是人類生活最根本和本質的需要。那麼溫飽以後的人們究竟應當更關注什麼呢?毫無疑問,應當更關注自己精神家園的美好構建,通俗的說就是應當更關注人類自身的精神和心理健康的美好構建和健全發展,這才是事關人類的終極關懷和人類最根本、最本質的需求所在。人類對物欲的追求是無止境的…

《佛學基本問題的五個辨析(楊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