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研究的時代性(李映庭)

  佛學研究的時代性

  李映庭/輯錄

  有些人認爲佛學可以做純學術性的研究,不必涉及到個人是否信仰佛教的問題。但是,在佛陀所有的教法中,皆是爲了讓追隨者「離苦得樂」,在佛法的學習上,知識的取得是爲了自我療愈,爲了突破看似不可避免吾人不斷重蹈覆轍的輪回苦。爲了訓練當吾人遇到困境時,當如何思惟抉擇出最佳處理方式的思辯能力,平日學習佛陀的教法時是不得不做相類似的仿真練習,到真正遇到困境時才能自發性地爲自己解圍。因此,經曆了二千五百年後的今天,佛陀的教法不但沒有過時,更應深入研究以提供人類未來的出路,就有如曆代祖師大德們所做的研究。

  學術與信仰之間

  據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所述,佛陀證悟後在世間弘法度衆,實爲「我今開甘露味門,若有信者得歡喜,于諸人中說妙法,非惱他故而爲說。」的精神,該論更進一步地指出「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此中「智」是指正確的思惟抉擇,若不能正確的思擇,則在面對浩瀚的佛學資料時,必然不知如何入門而手足無措。

  事實上,佛陀是以過來人的經驗,告訴世人如何超越看似不

  可免的痛苦框框,教導我們如何從「不明理→身不由己→痛苦」的輪回中解脫出來,也是說明由凡入聖的方法。其實,佛教所說「轉迷爲悟」之「轉」的智能,正是佛教徒思辯能力的養成。佛陀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都不只是爲了說明世間真相,更進一步要人們明白佛陀每一個教法的目的,這些教法都不離戒、定、慧叁學的要求,並以中道的實踐爲最終的目標,故佛門中的學術與信仰不會有沖突上的問題。

  教義與實踐的並重

  以前,白居易曾問道于鳥窠禅師,禅師回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居易以「叁歲孩兒也這麼說!」來反诘之,禅師笑說:「叁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說明了懂得教法之名相,並不代表能夠言行一致,自然無法讓自己如佛一樣而斷一切煩憂。這不是佛陀的教法不好,而是我們沒有在心地上用功。

  如果佛教徒能相信佛陀教法的正確性,就應當熱切積極地當做自我提升內在生命課題而深入研究。從不斷地反觀自照、解析、尋求改善之道時,即是正處于最佳的學佛狀態,也才能成就活用佛法的持久性,自能將所學的佛法內化爲自我的生命力。若只是視佛學爲另一領域的知識而大量堆砌,則必然是無意義的學習,不可輕忽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