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文鈔全集 印光法師文鈔叁編卷四▪P10

  ..續本文上一頁澤,屍體柔軟,面帶笑容,生天者亦可有之。唯頂熱一事,生天者所無。經中說死後生各道之證據,有偈雲,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以人死熱氣由下而上者,爲超升。由上而下者,爲墮落。若通身都冷,頂上猶熱者,則超凡入聖。生西方,爲超凡入聖之最勝者,故曰頂聖。若熱在額顱及眼者,則生天。熱在心者,則仍生人道。熱在肚腹者,生餓鬼道。熱在膝蓋者,生畜生道。熱在腳板者,生地獄道。以通身全冷,唯此處獨熱爲准。然念佛之人,平素若有真信切願,臨終又蒙善眷助念,不爲惡劣眷屬預爲揩身換衣哭泣問事瞎安慰等所破壞,定規可以往生。慧炳臨終失語,或有因此懷疑者。頂熱一事,可以爲證。況又有面色光澤等事乎。前年雲南保山縣鄭慧洪死,其母愛子心切,服毒端坐,念佛而逝,絕無苦痛之相。其地向來不知佛法。其父名伯純,乃一宿儒,不樂仕進,初研易經數年,繼研丹經,後參禅宗。慧洪商于昭通,寄信求皈依,專修淨業。屢勸其父修淨業,請許多淨土經書祈看。伯純由是生信,自行化他,作念佛懇詞,懇人念佛。民廿二年慧洪罷商回家,次年春死,無甚祥瑞。而其母服毒往生,較平常善終者,無所欠憾。由是一方之人,爲之感動。以伯純乃文行兼優之士,爲之提倡,又得其子其夫人之奇異,雖固執邪見絕無信向者,亦不得不爲感動也。宋儒讀佛經,得其妙義以自雄,反從而辟佛者,恐後人識彼之妙義所從來,故昧心爲之。以致後儒皆不敢講因果輪回,以故善無以勸,惡無以懲。近幸修淨業者多,猶可以稍挽狂瀾。否則人道或幾乎息。今由慧炳,令一方知往生西方之相。當有相繼而往生者,愈久愈多也。因書此以明其實義。凡見聞者,各宜自勉。

  謝絕函件啓事

  印光庸僧也,無所知識。十余年來,多有謬認爲善知識。乘郵政之便,函件紛投。光不自量,來即答複。去冬夜校書于電燈下,目大受傷。以後凡來信,皆戒之後勿再來,而又失效。至今來函件者,較前仍未減。因不得已,故今登新申兩報,並佛學半月刊,以期周知。倘此後再有來信,決不開封,亦不答複。如屬有關系挂號信,原函退回。平信則付字簍。以圖靜心養目,而可保守見天日之光也。若仍謬以光爲知識者,祈直接向上海佛學書局,或蘇州報國寺弘化社,請閱印光文鈔,印光嘉言錄。其所獲利益,較信實多百倍。再進而閱淨土五經,及古德淨土著述。則定可以因地心,契果地覺矣。(民廿四年二月一日)

  普勸全球同胞同念觀音聖號啓事

  觀世音菩薩,于無量劫前,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悲心無盡,慈誓莫窮。故複于十方世界,現菩薩及人天凡聖等身,以施無畏,而垂濟度。普門品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不但現有情身,即山河,船筏,橋梁,道路,藥草,樹木,樓臺,殿閣,亦隨機現。總以離苦得樂,轉危爲安爲事。凡遇刀兵,水火,惡病,惡獸,怨家對頭,惡鬼,毒蛇,種種危險者。果能至誠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即可蒙菩薩加被,轉危爲安。現在殺劫彌漫,全球皆無安樂之處,亦無安樂之人。願中外同胞,同念觀音聖號,同以觀音救苦救難之心爲心,同以觀音利人利物之事爲事。則人我念空,鬥爭事息。自可同享太平,共樂天常。縱令定業難轉,喪身失命,亦可仗菩薩力,往生西方。則是因宿業而殒身命,蒙佛力而出苦海也。凡我中外同胞,祈共鑒此愚誠。(民廿六年)

  答善熏師問(問詞略)

   (一)外道守秘密,恐人知其法,故不許人出聲念佛。佛法中,無秘密之說。念佛隨各人氣力大小,而爲大聲小聲。然出聲念久傷氣,故又須靜坐默念。無論大聲小聲默念,總要自己聽自己之佛聲。默念中亦仍有聲,故亦須聽。能常聽,心自歸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

   (二)除佛法外,所有各門,皆是邪教。何但清淨門乎。各邪教,皆以煉丹運氣爲正道。以念經念佛勸善,爲引人入此教之根據。

   (叁)同善社,亦是外道。此雲莫學齋公,蓋指學外道之人說耳。不可一概包括。

   (四)扶乩,也非正法。多是靈鬼假冒。至于吃酒吃肉之僧尼,乃自救不了之地獄種子。何可藉口彼等之行爲,而指責佛教乎。

   (五)五葷,我國只有四,即蔥韭薤蒜。薤,即小蒜。西域有興渠,吾國無此一種。有以芫荽爲五葷之一者,乃外道所立耳。

   (六)叁厭者,謂天厭,地厭,水厭。天厭,即雁。雁有夫婦之誼,故不可食,此道家所說。佛法中,一切肉,皆不得食,何止此叁種乎。彼謂老人爲白厭,何以死人請僧做系念乎。胡說巴道,何可依從。

   (七)念佛記數,是防懈惰。如無懈惰之心,不記亦可。記數也可不用掐珠子。最初當用珠子念一點鍾。以後快慢,照此一樣,念一刻,半點,一點,均可知其佛數。又文鈔中記數念佛之法,最能攝心。閱之自知。

   (八)有佛像,當向佛拜。無佛像,或心中默拜,或向西拜。有香燭固好,無亦無礙。隨各人力量而行,豈崖板法乎。

   (九)金剛經,說心地法門。故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汝不知看經上文說的話。獨以此兩句,疑念佛求生西方。不知有有相叁昧,有無相叁昧。凡般若部中許多經,並禅宗所說,皆是依無相叁昧發揮者。凡諸大乘經,備明修因證果,並開示念佛求生西方者,皆是依有相叁昧而發揮者。汝完全不知世間道理,況出世間道理。而複自作聰明,妄論佛法。欲不招惡報,其可得乎。汝既有淨土十要,(此甚深)嘉言錄,(此最宜詳閱)何不過細看。而一味將外道無知無識之話爲是。

  答慕西和尚問

  問,千佛衣,是否繡佛像于祖衣上。龍華衣,是否繡龍繡華。請垂示。

  答,千佛衣,即賢劫千佛所製之衣。即吾人所搭之五衣七衣祖衣。無知之人繡佛像于衣上,則罪該萬死矣。愚人不知罪過,反以爲榮。又複繡龍繡花,以堂堂比丘,而學女人派調。其人之資格,已半文不值。蓮池大師正訛集第一條,已說之。

  問,養發,養爪,戴銀,銅圈,爲頭陀相耶。

  答,頭陀,是行苦行之名。頭陀行,有十二種。今人不能行,而妄以魔王外道相充之,可歎孰甚。

  問,閉關人,爲人念經念佛,是否邪命。

  答,閉關要有正念,真實念經念佛。若專爲施主念,不知自己本所修行之事。雖曰邪命,亦非不可。若只以閉關騙人供養,則成大邪命矣。

  問,有人以此關房,爲某施主所供養,乃念經酬他,法寶是否可當送禮品。又僧人爲人看經,計卷論值,而寫一誦經票與之,此等僧人,有何等罪,在俗人有何福。

  答,人以財施,我以法施,亦非不可。若不知佛法,專門爲人念經。與爲人鋤地掙工錢相同,已經下作。倘再不看,只寫一經票爲憑。比打劫稍體面點,實則同一拐騙耳。念不念不定,恭敬不恭敬亦不定,何能定他的罪。在家人有正信心,出錢請念。即僧人不念,只用一紙騙去,亦不能謂絕無功德。以後不得再來信,我無此閑功夫,論此閑事。

  答念佛居士問(即周孟由)

  徹悟大師複香嚴居士書,直須深信谛了,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全心即佛,全佛即心,一念現前,即一念相應,念念現前,即念念相應,但使此念常現在前,便是真實效驗,離此念外,別求效驗,便是間斷,便不親切,便入歧途矣。經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正此之謂也。一大段,雖信爲修淨之肯綮,而反複玩索,其理莫易貫通,今謹胪列疑難,仰乞詳賜剖釋,藉茲增植淨因,誠爲大幸。

  (一)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全心即佛,全佛即心,如何謂之心,如何謂之佛,向只依稀解說,以現前起念爲心,不識當否。

  答,現前念佛之心,即是心。現前所念之佛,即是自心所作之佛。故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二)此四句,與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義相似否。

  答,心經之色空,比觀經之作是較闊大。觀經作是,比心經之不異即是,更親切。

  (叁)既雲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複雲全心即佛,全佛即心,是何旨趣。

  答,下二句,重釋上二句之義。

  (四)一念現前,及念念現前之念字,與心佛之心字,意義相同否

    答,心與念,只是一個。不過約常存者,名之爲心。約現起者,名之爲念耳。

  (五)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四句,是否指性德。一念現前,一念相應四句,是否指修德。

  答,二俱是修德。以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是功夫所致故也。

  (六)一念現前,即一念相應四句,初機即能是,久修即能是。

    答,初機有初機之相應。久修有久修之相應。何可死執。

  (七)深信谛了,以圓融說,未到谛了,不名深信,若稱深信,便具谛了,以次第說,深信易而谛了難,未谛了,不妨深信。此書所謂深信谛了,是圓融說,或次第說。

    答,此不須如此分別。以不知彼是何根機故。

  (八)上雲直須深信谛了,下雲但使此念常現在前,便是真實效驗,似謂深信谛了後,始有真實效驗。

    答,此是信與悟。

  (九)于是但使此念常現在前。

    答,此是實行。

  (十)然未具深信,或未得谛了,即使此念常現在前,自不有真實之效驗乎。如此,則深信谛了者,不多見,而真實效驗者,亦不多見矣。

    答,未能信了,得常如此現前者,亦不多。然老實頭念到極處,亦可到此地步。

  (十一)弟子夫婦惡習深重,悛改不易,因此所生諸子,荒怠乖張,殊無立達希望,擬于此時預將彼等作當來墮落想,放開懷抱,自適其適。果真臨了墮落離散之日,以觀想既熟,自不致大受惱恨,如此想念,可否行持。

    答,可行持。

  (十二)昔曾文正常謂凡人最忌逆臆日後之屯蹇,而讀書人此病尤甚,皆是薄福之征,此語是否的確。

  答,是的確。

  (十叁)又陸放翁家訓有雲,居鄉,以困畏不若人爲哲,如何解說,並求指示。

  答,既知困知畏,知不若人,何敢與人相訟。訟者皆無此叁心耳。

  (十四…

《印光文鈔全集 印光法師文鈔叁編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印光法師楹聯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