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文鈔全集 印光法師文鈔叁編卷四▪P11

  ..續本文上一頁)弟子每夢念佛飛升,常爲一室頂鋪玻璃所遮障,身體上騰,室與玻璃頂蓋,隨之上騰,欲沖出玻璃,淩虛翺翔,辄不如意,未識是何業障。

  答,此夢亦不易得。若能沖出,則更好矣。然只宜一心念佛,不可專想做此夢。免得因益反損。

  (十五)有以勸人念佛求生爲主,自修爲助。有以自修爲主,勸人爲助,並出至誠,功德孰勝。   

  答,後者勝于前者。

  (十六)一僧講因果,營寺宇,爲利四衆之修淨,而人我名利之念頗重。一僧嚴戒行,專念佛,爲諸衆生作往生之回向,且人我名利之念殊微。其優降如何。  

  答,後者勝。

  (十七)行者臨終生西,乘蓮華臺,或坐,或跪,或立。  

  答,坐。

  (十八)有時欲行一事,自覺居心亦似慈憫心,亦似瞋妒心,或慕勢貪利心,不行恐損慈憫,行則恐墮情見,當前不能自知念頭善惡之輕重,又不能權量事緣利害之緩急,又無善知識之咨決,然則如何處置是妙。

    答,臨事當以義爲准。否則便成無主宰之人矣。

  (十九)竊見有僧,未營寺宇,意爲若得完成一寺自利利他,乃可專心念佛,一意生西,迨因緣湊合,寺宇既成,漸又依戀寺宇,謀充産業,展轉攀緣,蹉誤往生,此舉一例耳。他如欲通教理,成著作,及俗人求家道寬裕,子孫顯達等,皆是弟子自量身分,懼蹈覆轍,願隨緣念佛,不圖造作,雖未能逮,誠欲勉之,可乎。

  答,可。

  (二十)昔在上海叁女夭亡,痛惜不解,因爲略作功德,嗣承賜示慰谕,謂仗叁寶力,汝女當生淨土,弟子即決定相信不疑,爲黃葉止啼,哀情頓息。又樓閣咒經雲,寫此咒語著屍身,亡者即得生淨土。常將咒紙,印送親友附殓,亦作決定信,謂此人必生淨土,不起疑念,心甚歡慰。其有未信者,願以修持功德種種方便,令生堅固信仰,同沾法益。如此操心,當亦自度度他,真實受用之一種方法乎。未悉有何偏誤否。

  答,咒力不可思議。心力不可思議。若付于泛泛悠悠之人,當亦輕減其益矣。

  (二十一)弟子日課佛號二點鍾,觀音一點鍾,忙則觀音停念。心境清淨日,念佛最相應。(應字弟子向讀去聲,杭刻華嚴經讀平聲,未知孰是。)

  答,平聲作心佛相應義。去聲作感應道交義。二音均可讀。

  (二十二)至遇憂怖貪瞋熾盛之日,擬將二點鍾佛號,統易念觀音,俟憂怖等消釋日,仍念佛號,可否。

  答,可。

  (二十叁)昔承慈示閱經之法,謂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即根器鈍劣,亦可消除業障,增長福慧。若一路分別此一句是甚麼義,此一段是甚麼義,全屬凡情妄想,蔔度思量,豈能冥符佛意,圓悟經旨,因茲業障消滅,福慧增長乎。弟子似覺此段訓示,爲閱經無上妙法。但所謂不起分別,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是否但以竭誠盡敬,將文字認得明白,音讀念得圓熟,如老太婆念經之模樣乎。以前弟子頗慮,照不分別不加理會文義閱法,或至難能心得,不生法喜。故每讀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即口誦心維極樂莊嚴,普賢慈悲萦回胸臆,法喜盎然。繼思如此讀法,未免落于凡情妄想,蔔度思量窠臼,縱使微有所得,譬如四大海水,澎湃汪洋,以手掬之,反只涓滴。正如師訓所謂豈能冥符佛意,圓悟經旨乎。

  答,文義明顯者,何妨了了。但不特生心動念理會耳。非並讀而了了亦不可也。

  (二十四)又見一僧,識字不解意,乃持誦法華,而歡喜之情,溢于眉宇,可知能生法喜,與不生法喜,非專關于文義之洞解與否。果能以恭敬心,慈悲心,不起分別心,不理會文義心,蓦直讀去,自然獲受實益,增長法喜。意擬今後照此讀法,回向菩提,未知于師訓原旨,有無違異否。   

  答,世間聰明人,多是心常理會。于義理則可得。于法喜則難得也。

  (二十五)又讀與誦,功德孰大。

  答,孔子讀易,韋編叁絕,讀益爲大。否則孔子何得如此勞勞翻閱也。韋編叁絕者,木板或竹簡之皮繩,已斷過叁次。其翻閱之數,則不勝其多也。

  (二十六)普賢行願長行,常隨佛學願文內,(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雲雲,其點句,應在遮那下,或在如是下。   

  答,上八字舉例,如是二字,承上起下。

  (二十七)又谛老行願品輯要疏,謂偈頌,願我臨欲命終時,願我二字,改是人則彌顯矣,竊意若如是改,似與上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二句,及本節我時于勝蓮華生,現前授我菩提記,兩我字,皆不貫串,且長行臨終,因誦經力,承願王引導往生極樂,即見彌陀,偈頌面見彌陀,乃生極樂,似示此推彼挽,(推字勉強形容耳)互爲表裏之意,並令行者,以希望彌陀之接引爲究竟,故說願我二字,想仍原字較妥,鄙見如此,未悉當否。

  答,此意雖出清涼,于經文不符。乃旁意非正意。若作正意,則與經相違矣。不可從,從則有過。

  (二十八)弟子近日常依淨行品發願,但逢境觸事,即默念當願衆生如何雲雲,只須念一遍,或可隨意隨力,連續不拘遍數念,又願文意義不甚了解者,亦可照念否。

  答,修持之法,了無一定。專念佛人,則何能因機因境而念。此願文各隨所好。不可執此斥彼,執彼斥此爲得耳。

  (二十九)前年蒙慈示,謂弟子年近半百,不可研經,只可死心念佛,以祈往生,以後即不作研究工夫。惟近披覽大智度論,紫柏集,頗得開拓眼界,警策身心之助。然于禮誦正課外,可否乘暇取此類論著,稍加閱覽,抑一概停閱爲妙乎。

  答,修持非釘樁搖橹之行,須活潑潑地。雖死心念佛,稍帶翻閱經論,亦非不可。但以主行,作稍帶,則成無所依倚之修持矣。紫柏集,雖警策,乃注重于參究。何不于淨土十要中用心乎。將謂十要,不如紫柏集之益人深乎。

  答卓智立居士問

  問,淨土法門,既能叁根普被,利鈍全收,我佛當日,何以不專談淨土,俾萬法歸一,一路同歸,竟爾兼談各宗,反啓後人多歧之惑,且失淨土之實益乎。(師于問辭中何以不專談淨土句旁,批雲胡說巴道。)

   答,養人不止一谷,治病不止一藥。由有各法門,方顯此法門之妙。若止淨土一法,何以能引彼一切機宜,同入佛法乎。

    問,世俗專認念佛爲送死,念觀音爲保生,以故修淨土未精者,及年未老者,臨終多因戀世,念觀音。助念者,往往徇其意,或從其家屬之意,因亦助念觀音,不念佛。果病愈,固無憾,否則既礙靈感之名稱,又誤生西之機緣。未知若遇此根性,如何辦法,始圓通。是否先念觀音以保生,及其既死,轉念佛號以送死乎。或始終專念觀音,亦可令彼壽未盡即愈,壽已盡即生西乎。

  答,人有大病,即當作往生想,一心念佛。若壽未盡,由念佛故,即可速愈。(阿彌陀,即無量壽,即是消災延壽。)至于爲人助念,何可爲念觀音,又爲祈壽乎。念佛,壽未盡亦能延生。念觀音,則無求往生之心念。若壽已盡,則誤事。非念佛定死,念觀音定不能往生。然癡人以無求往生之心念之,故亦只成誤事之一種業感也。無量光,即消災。無量壽,即延壽。念阿彌陀佛,極功尚能成佛,豈不能延壽而令速死乎。(師于答辭中,癡人二字旁,抹叁筆以警,後死者,切勿自誤也。)

  問,近有勸戒殺者,因殺難戒,遂教以麻醉殺,冀免物類慘痛死,如求減斬罪爲絞罪,是法亦可謂方便法否。

   答,但能減苦,也好。

  問,太乙神針,針後須飲酒,持酒戒者,自宜勿用。但可以教人用酒否,並可用酒製藥否。

   答,此亦非崖板法。有病,念佛念觀音,也會好。況不用酒,就定規不好乎。

    問,糜谷爲酒,變救饑之食品,爲奢侈之飲料,實屬暴殄天物之甚者。世界果能全戒酒,不知又多多少救饑糧,則飲酒不止亂性已也。果能全家全戒酒時,家藏之酒器,是否悉毀之。

   答,此亦不可死執。舉世無用,則可。有用,則不妨與人。

  問,長素者,戒及酒與五辛,其宗旨不止戒殺一端也。未稔長素者,可代買五辛及酒與糟否,並可食酒製糟製之素藥,及酒糟所烹調之素食品否。

   答,代買亦宜戒。酒製藥,不亂性無礙,素食酒氣太勝,則不宜食。輕則無礙,以不能醉亂故。

  問,用活物以作藥,爲其念佛以度脫,此舉似有流弊,以彼等若殺及胎生卵生之動物爲藥品,亦以念佛解冤爲口實,頗覺難解說。立願凡遇此等方,置之度外,不必流傳,未知可否。(師于可字旁加一圈,示許可。)

   答,然亦不能死執。吾人只守己之誠而已。

    問,醫者如遇惡人,以及屠子漁翁獵人等抱病求診治,教其改惡戒殺,彼不從,病愈仍作孽,是否任之,勿與醫。

   答,此亦無理之談。如汝所說,則于物有損之物,皆當勿救爲是。醫者果以誠感,彼或能改業。佛尚令屠人受別種戒,可知佛之隨機化導之法。

    問,家藏外道書,或邪正混亂書,以及耶教書,叁官經,竈君經,血盆經,並教人特殺之醫書等,是否悉焚之。又朱注四書,有謗佛處,是否必須塗抹,或標改之,韓歐辟佛文,是否隨所見扯出悉焚之。(師于竈君血盆二經,加旁抹。)

   答,朱注之訛,宜批之頂格。凡世間書,多有此種毛病。若大醇小疵,則于頂格批之。大疵訛說者,則不可存留。

    問,有字有佛像之衣服等,可作殓具否,(師旁批雲不可。)經典可焚化以送亡人否。(師旁批雲不可妄焚。)

   答,如焚當另備化器。不可以經灰歸錫箔灰賣。宜另包,用淨布作袋,內加淨沙,有人過海,投之深處。否則勿焚。不加沙,恐不沈,仍漂岸邊。

    問,神能誅惡于既然之後,何不誅之于未然之前。如白起坑降卒許多萬之後,始受誅于冥府,何不于其將坑未坑時即誅之,俾其不得坑人乎。或是該降卒夙欠命債,固當坑,坑後舊怨甫…

《印光文鈔全集 印光法師文鈔叁編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印光法師楹聯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