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撰爲頌文,詳加注釋。俾舉世鹹知菩薩實爲痼疾之醫藥,凶歲之稻糧,險道之導師,迷津之寶筏。伏願見聞此書者,同皆各隨己力,展轉勸導,印施流通。俾一切同倫,悉沐慈恩,共沾法化。庶可慰菩薩度生之悲心,滿當人感聖之素志也已。
佛法廣大如法界,究竟若虛空。語其淺近,凡夫皆可與知與能。語其深遠,聖人有所不知不能。世間聰明人若有涵養閱曆,便可入道。否則必以小慧自負,遂致妄以己見,毀謗佛法。以故世智辯聰,佛列于八難之中。其所警誡者,深且切矣。其病由于以凡夫知見,測度佛菩薩之境界。使知佛菩薩之境界,決非凡夫所能測度。則可廢然止矣。勿道佛菩薩境界,非彼所能測度。即彼從生至死,起心動念之主人翁,彼又何嘗稍能知見。若能親知親見自己之主人翁,便可漸知佛菩薩之境界矣。彼小慧自負者,譬如盲人不見天日,遂謂爲無。群盲聽之,贊爲識見高超,的確無謬。而不知其爲自誤誤人之邪說。豈不大可哀哉。是故古今凡出格大通家,莫不以佛法爲淑世善民,窮理盡性之本。其建大功,立大業,發揮聖賢不傳之妙者,皆由學佛得力而來。以聰明自負者,何足知此。病夫知醫,浪子憐客,不禁感慨悲歌,陳此忠告。倘能嘉納,則幸甚幸甚。
一切佛經,及闡揚佛法諸書,悉皆令人敦倫盡分,改過遷善。明叁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極樂之淨邦。故當格外恭敬,不可亵渎。此書具明觀音往劫本迹,此方感應。卷一半卷,多屬經文。卷四一卷,完全是經。余雖出自群籍,既明觀音拔苦與樂之事,即與經同。以恩從聖施,故言由聖尊也。讀者必須生感恩心,作難遭想。淨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倘肆無忌憚,任意亵渎,及固執管見,妄生毀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矣。譬如盲人觸寶山,反更受其損傷。可不哀哉。
敬告向未研究佛學諸君看讀方法
此書頌文叁卷,分二大段。從卷一第一頁起,至第二十五頁六行止,皆頌經中菩薩往劫本迹之事。此下皆頌此方菩薩隨機應感之事。若向未研究佛學諸君,看時宜先從卷一第二十五頁第七行看。及至叁卷看完,再看卷四經證。經證看完,再從卷一第一頁看。庶無或難領會,不欲卒讀之想。決定踴躍歡喜,大生感激之心。凡前人所幸免者,己亦欲免。凡前人所幸得者,己亦欲得。捨凡夫之執心,順菩薩之宏願。自憫憫他,自傷傷他。從茲常念菩薩聖號,亦複普勸一切同人。當必消除無始惡業,增長最勝善根。近得諸緣順適,無往不吉之因。遠獲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果矣。
敬告閱者務須至誠恭敬自得實益
世出世法,以誠爲本。誠則能感聖應。不誠則無感,聖無有應。譬如月麗中天,影現萬川。水若昏濁鼓蕩,月影便難顯現。由水所致,非月之咎。故曰,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則但結遠緣,難得實益。倘更亵渎,則獲罪無量矣。又卷叁第十六七八叁頁,牖慧之頌與注,內多有禅機。此等語句,唯實有所悟者,方知意旨。不可以文義蔔度推求。縱令智同生知,亦是愈推愈遠。禅家語句,悉皆如是。倘能主敬存誠,執持菩薩聖號。一旦業消智朗,則所有禅機語句,一一了然。如開門見山,撥雲見月矣。
安士全書題辭
讀書須知
此書凡孔孟薪傳,佛祖道脈,格致誠正,了生脫死,與凡日用雲爲,居心動念,一一發明,堪爲規範。誠可謂借世間之因果,示作聖之玄猷。實如來隨機利生之妙道,衆生離苦得樂之真诠。讀者當與佛經一律看。宜存敬畏,切勿亵渎。則福無不臻,災無不消矣。敬呈讀法十條,祈鑒愚誠。
(一)將開卷誦讀時,應先發恭敬心。如見大賓,如對先哲。庶在在悟入作者之深心處。
(二)將開卷誦讀時,當先發至誠心,出懇切言。贊歎周公安士以救世宏心,成救世傑作。並欣己之有緣得讀。
(叁)將開卷誦讀時,先洗手漱口,就淨室潔案,而後展誦。
(四)將開卷誦讀時,當先正襟端坐片時,忏悔一切嫉妒輕慢驕狂等惡念惡語惡行。
(五)誦讀時,于一字一句悟入處,當起大歡喜。並隨時記錄其心得,勿任忘失。
(六)誦讀時,當廣思其義。始以書攝心。繼以心轉業。終以進而不已之心,廣行勸導。轉五濁惡世界,而爲極樂世界。
(七)心起妄念時,則恭敬安置,而暫止讀。
(八)讀後歡喜依法奉行,當常起羨慕周公宏法之心,悉力仿效之。
(九)全書讀畢,當廣思隨現在社會趨向,以宏攝化,而善爲流布之。
(十)全書讀畢,得可以迎機宣說之處,廣爲不識字人,方便宣說,作大饒益。
題後
此書措詞闡意,精詳曲盡。其于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窮理盡性,經世出世,悉皆有大裨益。允爲挽回世道人心之第一奇書。讀者務必恭敬虔潔,息心體究。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若或亵渎,獲罪不淺。如不欲看,祈轉施人,慎勿置之高閣。又祈種種設法展轉流傳。俾現在未來,一切同胞,共出迷途,鹹登覺岸雲耳。
學佛人可否吃肉的研究題辭
震大法雷 演大法義 破執救劫 利益無既
印光法師嘉言錄題辭一
因果報應者,儒釋聖人平治天下,度脫衆生之大權也。家庭教育者,匹夫匹婦敦本盡分,培植賢才之天職也。信願念佛者,具縛凡夫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之妙法也。此書文雖拙樸,義甚切要。似特爲修淨土者說,實寓提倡因果報應,家庭教育之道。祈得是書者,常與父母兄弟妻子鄉黨親戚朋友,講說而開導之。俾彼諸人同皆敦倫盡分,克己複禮,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必至生入聖賢之域,沒歸極樂之邦,何幸如之。願讀誦者恭敬信受,勿致亵渎。展轉流通,毋或棄置。將見賢才蔚起,劫運頓消。天下太平,人民安樂矣。此不慧所馨香禱祝者。
印光法師嘉言錄題辭二
淨土法門,谛理甚深。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由其大小不二,權實一如。以故上自等覺菩薩,下至逆惡凡夫,皆須修持,皆得成辦也。末世衆生,善根淺薄,匪仗佛力,將何所恃。倘能仰信佛言,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加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果能如是,萬無有一不往生者。淨土經論,文義顯明。淨土修持,隨機自立。既無幽深莫測之悶,亦無艱難困苦之煩。且又不費錢財氣力,不礙職業營生。若能隨分隨力,常時憶念。則神凝意淨,業消智朗。自然身心安樂,諸緣順適。其爲樂也,何能名焉。願見聞者悉皆修持。各懷自利利他之心,共發己立立人之願。恭敬受持,隨緣倡導。展轉流通,令遍國界。俾一切同倫,同沐佛恩,同生淨土,實爲大幸。
感應篇直講題辭
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衆生之大權也。書曰,惠迪吉,從逆凶,唯影響。又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皆因果之說也。至于佛法,則更爲彰著。前究過去,後明未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了此,則善惡報應,不爽毫厘。吉凶禍福,皆由感召。人雖至愚,決不至幸災樂禍,避吉趨凶。惜無殷鑒,每致所作反乎所求。此憂世君子,汲汲然流通感應篇直講爲急務也。
陰骘文圖證題辭
世亂已極,人鹹望治。不得致治之道,徒望究有何益。是宜提倡家庭教育,及因果報應也。家庭教育,須從兒女幼時起。俾彼詳知慈孝友恭,和順仁忠,爲父子兄弟夫婦主仆之天職。從茲各各恪盡己分,以期無忝所生,而爲賢善。又爲宣說因果報應,庶有法製心,不至越理犯分。則自私自利之惡念自消,爲人爲物之善心自生。如是則相爭相戕之事滅,而天下太平,人民安樂矣。以故與諸同志流通此書。冀諸閱者受持依行,展轉傳布,則幸甚。
江慎修先生放生殺生現報錄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合編題辭
黃山谷雲,我肉衆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苦惱從他受,肥甘爲我需。莫教閻老斷,自揣應何如。願雲禅師偈雲,千百年來碗裏羹,怨深如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慈受禅師雲,飲食于人日月長,精粗隨分塞饑倉。下喉叁寸成何物,不用將心細較量。世間養人之物,不勝其多。如法烹調,味都甘美。何得爲我口腹,殺彼生命。致令生生世世,互相殺戮,了無已時。可不哀哉。故流布此書,冀挽殺劫。願見聞者,鹹皆信受。幸甚。
壽康寶鑒題辭一
人未有不願自己及與子孫悉皆長壽安樂者。若于色欲不知戒慎,則適得其反,誠可痛傷。故孔子曰,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孟子曰,養心者莫善于寡欲。其爲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爲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由是言之,人之死生存亡,系于色欲之能寡與否,居其多半。不慧絕無救世之力,願存壽世之心,爰增輯刊布此書。以期自愛而並愛其子若孫者,得是編而詳閱之。則利害之關,明若觀火。內而戒勖子孫,外而戒勖同倫。又祈展轉流通,俾遍寰宇。庶一切同人,鹹獲壽康。是所馨香而禱祝者。
壽康寶鑒題辭二
人從色欲而生,故其習偏濃。一不戒慎,多致由色欲而死。古聖王以愛民之故,即夫婦房事,不惜令遒人以木铎巡于道路。冀免誤送性命之虞。其慈愛爲何如也。及至後世,不但國家政令不複提及。即父母與兒女亦不提及。以致大多數少年,誤送性命,可哀孰甚。不慧閱世數旬,見聞頗多,不禁悲傷。因募印此書,冀諸同倫,鹹獲壽康。所願得此書者,各各詳閱,展轉流通。勿令徒費心思錢財,而毫無實益,則幸甚幸甚。
羅兩峰居士正信錄題辭
堪歎世間人,多以己爲智。自己真面目,尚不知名字。何況過現未,前生後生事。
儒教古聖人,注重在經世。此種深道理,略示其大致。…
《印光文鈔全集 印光法師文鈔叁編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