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四
宝山居士林开幕颂
王母程太夫人懿德颂
先德比丘尼像赞
高鹤年居士像赞
饬终津梁提要
灵岩山寺念诵仪规题辞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题辞
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题辞
安士全书题辞
学佛人可否吃肉的研究题辞
印光法师嘉言录题辞一
印光法师嘉言录题辞二
感应篇直讲题辞
阴骘文图证题辞
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合编题辞
寿康宝鉴题辞一
寿康宝鉴题辞二
罗两峰居士正信录题辞
阳复斋诗偈续集题辞
甘肃定西县郭公子固暨德配冯孺人事略题辞
尘空法师创办莲社纪念题词
莫王智睿女居士哀挽录题辞
题高杭生居士所藏无量寿佛扇面
念佛随笔
净土法门说要
江浙战后开示法语
开示五则
净业社开示法语
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
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圣诞日开示法语
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
马契西记
赎迁西湖放生鱼募缘疏
赣州寿量寺重兴缘起疏
绍兴偏门外娄江村兴教禅寺(即小云栖)募修大殿疏(代源湛师作)
湖州道场山万寿寺募化长年斋米疏(代作)
杭州南天竺演福寺募修大殿并各堂寮疏
普陀山息来禅院募修大殿疏(代作)
香光庄严匾额跋语
净土五经跋
摩利攴天陀罗尼跋
净土法会课仪跋
饬终津梁跋
三余德堂名说跋
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证据
张慧炳往生西方决疑论
谢绝函件启事
普劝全球同胞同念观音圣号启事
答善熏师问(问词略)
答慕西和尚问
答念佛居士问(即周孟由)
答卓智立居士问
答崔树萍居士问
答幻修学人问
答周文珊居士问
答俞大锡居士问
答王颂平居士问(问词略)
答缘净居士问
批念佛居士书(顶格写者,均系印公批答之语。其低一格写者,则为永嘉念佛居士之原书)
修持偈
复蔡吉堂居士书
致心净和尚书
复葛启文居士书
复李觐丹居士书
复康寄遥居士书一
复康寄遥居士书二
复康寄遥居士书三
复康寄遥居士书四
复刘观善居士书一
复刘观善居士书二
复刘观善居士书三
法幢和尚传略
复方家范居士书
复圆拙大师书
与陈燮和居士书
与罗铿端陈士牧二居士书
复智牧居士书
复丁福保居士书一
复丁福保居士书二
复丁福保居士书三
复丁福保居士书四
复丁福保居士书五
复丁福保居士书六
复丁福保居士书七
复丁福保居士书八
复丁福保居士书九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一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二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三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四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五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六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七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八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九
复丁福保居士书二十
复丁福保居士书廿一
复周群铮居士书
复李觐丹居士书一
复李觐丹居士书二
复李觐丹居士书三
复李觐丹居士书四
复李觐丹居士书五
复李觐丹居士书六
复李觐丹居士书七
复李觐丹居士书八
复李觐丹居士书九
复李宗本居士书
与妙真和尚书
复崔益荣居士书一
复崔益荣居士书二
复崔益荣居士书三
复崔益荣居士书四
复崔益荣居士书五
复崔益荣居士书六
复崔益荣居士书七
复崔益荣居士书八
复卓智立居士书一
复卓智立居士书二
复卓智立居士书三
复卓智立居士书四
复卓智立居士书五
复卓智立居士书六
复卓智立居士书七
复蔡契诚居士书一
复蔡契诚居士书二
复康寄遥居士书
复刘观善居士书一
复刘观善居士书二
复汝愚和尚书
复李济华居士书
复项子清居士书
复德元居士书
致卓宏荣居士书
复白慧导女士书
复慧衷居士书
致杨慧通居士书
复王守善居士书
复兆镛居士书
百丈清规序辨讹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发刊序
示灵岩打七规矩(为在家弟子说)
题佛舍利偈
灵岩新建弥勒殿奠基祝愿赞
张母王太夫人西归颂
敬恕堂匾跋
相医要义
免难轶闻
名贤题咏册小引(代灵岩常住作)
诗人张永夫后身
答丁福保居士代友人问一则
文疏
植福祈嗣佛七文疏
荐亡生西佛七文疏
植福延龄佛七文疏
忏悔发愿佛七文疏
植福延龄普佛文疏
植福延龄佛七文疏
普利水陆请牒文疏
礼拜大方广佛华严经文疏
楹联
三门
弥勒阁
大雄宝殿
地藏殿
观音(二首)
念佛堂(二首)
赠法空大师
赠郭介梅居士
赠戴涤尘居士(二首)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第一日说吃素念佛为护国息灾根本
第二日说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
第三日申述因果原理并以事实证明
第四日说成佛大因果并略释四料简要义
第五日略释天台六即义兼说吃素放生
第六日以真俗二谛破诸执见及说近时灵感
第七日论大妄语罪及佛大孝与致知格物老实念佛等
第八日法会既圆为说三皈五戒十善及做人念佛各要义
由上海回至灵岩开示法语(民国二十五年十月十七晚说)
德育启蒙
跋一
跋二
跋三
中兴净宗印光大师行业记
弘一法师复王心湛居士书(一九二三年二月温州)
宝山居士林开幕颂
如来大法,为诸法源。一尘不立,万德俱圆。举凡世间,及出世间。
因果事理,无不包含。敦伦尽分,希圣希贤。必使心地,衾影无惭。
修戒定慧,断贪瞋痴。自利利他,同证菩提。譬如筑室,先治地基。
地基坚固,无往不宜。是以学佛,先须敦伦。伦常无亏,方合道真。
末世众生,业障重深。唯仗自力,难免沉沦。如来悲悯,开净土门。
以真信愿,持佛洪名。生以诚感,佛以悲应。感应道交,如相现镜。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果能如是,万修万去。又须始终,尽敬竭诚。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言教者讼,身教者从。相观而化,其益甚隆。
宝山创建,居士法林。特书大义,发起信心。念佛一法,普摄诸法。
空含万象,豁彻畅达。愿见闻者,同皆兴起。庶几劫运,从兹消弭。
人心既转,天眷自临。时和年丰,永享太平。
王母程太夫人懿德颂
缅维王母,宿根甚深。幼娴母训,孝养双亲。长归王门,克谐以孝。
相夫持家,恪尽妇道。王公逝世,抚育儿曹。严慈并用,法巽双昭。
子既成立,命出求学。以身许国,期追先觉。柏龄近年,深入佛法。
劝母一心,修持净业。及至临终,念佛而逝。未见瑞相,龄颇忧虑。
特加精进,观佛及母。得见母面,与佛相似。母子在生,相依为命。
没后勖子,复垂顾映。懿哉王母,闺阃英贤。爰书大略,永用流传。
先德比丘尼像赞
自入空门,唯佛是念。二六时中,不令间断。念之既久,心与佛合。
预知时至,届期坐脱。欲利坤伦,特为颂赞。愿彼后代,永守懿范。
高鹤年居士像赞
人言居士性甚偏,我谓所偏即是圆。由偏故不理家计。由偏故深通教禅。由偏故云游全国诸名胜。由偏故遍参宗教诸高贤。由偏故专修净土特别法。由偏故普令同仁结净缘。由偏故不立嗣续,捨家为庵,安住贞节,俾全其天。今已将离此五浊恶世,直登西方极乐世界之九品宝莲。因王一亭老友所写之真,特表其偏之所以然。(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季春)
饬终津梁提要
临命终时,四大分张,众苦毕集。若非三昧久证,诚恐不易得力。况眷属不谙利害,往往以世情而破坏彼之正念。此饬终社之所由结集也。饬终云者,即助生之谓也。盖以行人当此时节,得人开导而辅助之。则欣厌心生,贪爱情息。耳闻佛名,心缘佛境。自可与佛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譬如怯弱之人,欲登高山。前有牵者,后有推者,左右有扶掖将护者,自不至半途而废耳。即使平素不闻佛法之人,临终蒙善知识开导,令生信心。又为助念佛号。令彼随大众音声,或出声念,或心中默念。果能如法助念,无一切破坏正念等事,亦可往生。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故得此殊胜利益也。愿为人子孙与诸眷属及父母等,同知此义,同依此行。方可名为真慈孝亲爱也已。
灵岩山寺念诵仪规题辞
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无不令人趋吉避凶,改过迁善。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莲邦。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若肆无忌惮,任意亵渎。及固执管见,妄生毁谤。则罪过弥天,苦报无尽。奉劝世人,当远罪求益,离苦得乐也。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题辞
阿弥陀经,乃一切圣凡同修之道。亦决于现生了脱之法。文虽显略,义极宏深。古德欲人皆修习,以故列为日课。每有普通善信,文理不深,纵看古德著述,依旧莫知其义。黄涵之居士欲一切人同沐佛恩,俱获实益。以白话体而为解释。俾稍识文字者,悉可了然。初次印千部,未久函索罄尽。乃作广布计,稍缩其式。同志任及二万,以期修持净业之初机学人,同得受持。所愿得是解者,恭敬修习,展转流通。普令同人皆得受持。以此功德,资益净业。则尽此报身,直登九品。见佛闻法,证无生忍。其为乐也,莫能喻也。
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所说谛理,了无轩轾。若论机宜,则于无轩轾中,大有轩轾。以一切诸经所说法门,皆须自力修习。以至断惑证真,方有了生死分。净土三经所说,则博地凡夫,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具惑业,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则一切诸经之所未有,乃如来普令一切若圣若凡,同于现生,得出六道轮回之大法门也。而阿弥陀经,文略义丰,普透群机。其为利益,穷劫难宣。以故自佛说此法门以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有缘遇者,祈勿错过,则幸甚。
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题辞
观世音菩萨,誓愿弘深,慈悲广大。随类现身,寻声救苦。世人凡遇疾病患难,若能以改过迁善恭敬至诚之心,常念菩萨名号。莫不随彼诚之大小,而垂加被。小之则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大之则业消智朗,障尽福崇。以迄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可惜世多不知,故特遍阅藏典,及诸载籍…
《印光文钞全集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