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文鈔全集 印光法師文鈔叁編卷四

  印光法師文鈔叁編卷四

  寶山居士林開幕頌

  王母程太夫人懿德頌

  先德比丘尼像贊

  高鶴年居士像贊

  饬終津梁提要

  靈岩山寺念誦儀規題辭

  阿彌陀經白話解釋題辭

  觀世音菩薩本迹感應頌題辭

  安士全書題辭

  學佛人可否吃肉的研究題辭

  印光法師嘉言錄題辭一

  印光法師嘉言錄題辭二

  感應篇直講題辭

  陰骘文圖證題辭

  江慎修先生放生殺生現報錄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合編題辭

  壽康寶鑒題辭一

  壽康寶鑒題辭二

  羅兩峰居士正信錄題辭

  陽複齋詩偈續集題辭

  甘肅定西縣郭公子固暨德配馮孺人事略題辭

  塵空法師創辦蓮社紀念題詞

  莫王智睿女居士哀挽錄題辭

  題高杭生居士所藏無量壽佛扇面

  念佛隨筆

  淨土法門說要

  江浙戰後開示法語

  開示五則

  淨業社開示法語

  南京素食同緣社開示法語

  世界佛教居士林釋尊聖誕日開示法語

  上海法藏寺念佛開示

  馬契西記

  贖遷西湖放生魚募緣疏

  贛州壽量寺重興緣起疏

  紹興偏門外婁江村興教禅寺(即小雲棲)募修大殿疏(代源湛師作)

  湖州道場山萬壽寺募化長年齋米疏(代作)

  杭州南天竺演福寺募修大殿並各堂寮疏

  普陀山息來禅院募修大殿疏(代作)

  香光莊嚴匾額跋語

  淨土五經跋

  摩利攴天陀羅尼跋

  淨土法會課儀跋

  饬終津梁跋

  叁余德堂名說跋

  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證據

  張慧炳往生西方決疑論

  謝絕函件啓事

  普勸全球同胞同念觀音聖號啓事

  答善熏師問(問詞略)

  答慕西和尚問

  答念佛居士問(即周孟由)

  答卓智立居士問

  答崔樹萍居士問

  答幻修學人問

  答周文珊居士問

  答俞大錫居士問

  答王頌平居士問(問詞略)

  答緣淨居士問

  批念佛居士書(頂格寫者,均系印公批答之語。其低一格寫者,則爲永嘉念佛居士之原書)

  修持偈

  複蔡吉堂居士書

  致心淨和尚書

  複葛啓文居士書

  複李觐丹居士書

  複康寄遙居士書一

  複康寄遙居士書二

  複康寄遙居士書叁

  複康寄遙居士書四

  複劉觀善居士書一

  複劉觀善居士書二

  複劉觀善居士書叁

  法幢和尚傳略

  複方家範居士書

  複圓拙大師書

  與陳燮和居士書

  與羅铿端陳士牧二居士書

  複智牧居士書

  複丁福保居士書一

  複丁福保居士書二

  複丁福保居士書叁

  複丁福保居士書四

  複丁福保居士書五

  複丁福保居士書六

  複丁福保居士書七

  複丁福保居士書八

  複丁福保居士書九

  複丁福保居士書十

  複丁福保居士書十一

  複丁福保居士書十二

  複丁福保居士書十叁

  複丁福保居士書十四

  複丁福保居士書十五

  複丁福保居士書十六

  複丁福保居士書十七

  複丁福保居士書十八

  複丁福保居士書十九

  複丁福保居士書二十

  複丁福保居士書廿一

  複周群铮居士書

  複李觐丹居士書一

  複李觐丹居士書二

  複李觐丹居士書叁

  複李觐丹居士書四

  複李觐丹居士書五

  複李觐丹居士書六

  複李觐丹居士書七

  複李觐丹居士書八

  複李觐丹居士書九

  複李宗本居士書

  與妙真和尚書

  複崔益榮居士書一

  複崔益榮居士書二

  複崔益榮居士書叁

  複崔益榮居士書四

  複崔益榮居士書五

  複崔益榮居士書六

  複崔益榮居士書七

  複崔益榮居士書八

  複卓智立居士書一

  複卓智立居士書二

  複卓智立居士書叁

  複卓智立居士書四

  複卓智立居士書五

  複卓智立居士書六

  複卓智立居士書七

  複蔡契誠居士書一

  複蔡契誠居士書二

  複康寄遙居士書

  複劉觀善居士書一

  複劉觀善居士書二

  複汝愚和尚書

  複李濟華居士書

  複項子清居士書

  複德元居士書

  致卓宏榮居士書

  複白慧導女士書

  複慧衷居士書

  致楊慧通居士書

  複王守善居士書

  複兆镛居士書

  百丈清規序辨訛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發刊序

  示靈岩打七規矩(爲在家弟子說)

  題佛舍利偈

  靈岩新建彌勒殿奠基祝願贊

  張母王太夫人西歸頌

  敬恕堂匾跋

  相醫要義

  免難轶聞

  名賢題詠冊小引(代靈岩常住作)

  詩人張永夫後身

  答丁福保居士代友人問一則

  文疏

  植福祈嗣佛七文疏

  薦亡生西佛七文疏

  植福延齡佛七文疏

  忏悔發願佛七文疏

  植福延齡普佛文疏

  植福延齡佛七文疏

  普利水陸請牒文疏

  禮拜大方廣佛華嚴經文疏

  楹聯

  叁門

  彌勒閣

  大雄寶殿

  地藏殿

  觀音(二首)

  念佛堂(二首)

  贈法空大師

  贈郭介梅居士

  贈戴滌塵居士(二首)

  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第一日說吃素念佛爲護國息災根本

  第二日說因果報應及家庭教育

  第叁日申述因果原理並以事實證明

  第四日說成佛大因果並略釋四料簡要義

  第五日略釋天臺六即義兼說吃素放生

  第六日以真俗二谛破諸執見及說近時靈感

  第七日論大妄語罪及佛大孝與致知格物老實念佛等

  第八日法會既圓爲說叁皈五戒十善及做人念佛各要義

  由上海回至靈岩開示法語(民國二十五年十月十七晚說)

  德育啓蒙

  跋一

  跋二

  跋叁

  中興淨宗印光大師行業記

  弘一法師複王心湛居士書(一九二叁年二月溫州)

  寶山居士林開幕頌

  如來大法,爲諸法源。一塵不立,萬德俱圓。舉凡世間,及出世間。

  因果事理,無不包含。敦倫盡分,希聖希賢。必使心地,衾影無慚。

  修戒定慧,斷貪瞋癡。自利利他,同證菩提。譬如築室,先治地基。

  地基堅固,無往不宜。是以學佛,先須敦倫。倫常無虧,方合道真。

  末世衆生,業障重深。唯仗自力,難免沈淪。如來悲憫,開淨土門。

  以真信願,持佛洪名。生以誠感,佛以悲應。感應道交,如相現鏡。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果能如是,萬修萬去。又須始終,盡敬竭誠。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言教者訟,身教者從。相觀而化,其益甚隆。

  寶山創建,居士法林。特書大義,發起信心。念佛一法,普攝諸法。

  空含萬象,豁徹暢達。願見聞者,同皆興起。庶幾劫運,從茲消弭。

  人心既轉,天眷自臨。時和年豐,永享太平。

  王母程太夫人懿德頌

  緬維王母,宿根甚深。幼娴母訓,孝養雙親。長歸王門,克諧以孝。

  相夫持家,恪盡婦道。王公逝世,撫育兒曹。嚴慈並用,法巽雙昭。

  子既成立,命出求學。以身許國,期追先覺。柏齡近年,深入佛法。

  勸母一心,修持淨業。及至臨終,念佛而逝。未見瑞相,齡頗憂慮。

  特加精進,觀佛及母。得見母面,與佛相似。母子在生,相依爲命。

  沒後勖子,複垂顧映。懿哉王母,閨阃英賢。爰書大略,永用流傳。

  先德比丘尼像贊

  自入空門,唯佛是念。二六時中,不令間斷。念之既久,心與佛合。

  預知時至,屆期坐脫。欲利坤倫,特爲頌贊。願彼後代,永守懿範。

  高鶴年居士像贊

   人言居士性甚偏,我謂所偏即是圓。由偏故不理家計。由偏故深通教禅。由偏故雲遊全國諸名勝。由偏故遍參宗教諸高賢。由偏故專修淨土特別法。由偏故普令同仁結淨緣。由偏故不立嗣續,捨家爲庵,安住貞節,俾全其天。今已將離此五濁惡世,直登西方極樂世界之九品寶蓮。因王一亭老友所寫之真,特表其偏之所以然。(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季春)

  饬終津梁提要

   臨命終時,四大分張,衆苦畢集。若非叁昧久證,誠恐不易得力。況眷屬不谙利害,往往以世情而破壞彼之正念。此饬終社之所由結集也。饬終雲者,即助生之謂也。蓋以行人當此時節,得人開導而輔助之。則欣厭心生,貪愛情息。耳聞佛名,心緣佛境。自可與佛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譬如怯弱之人,欲登高山。前有牽者,後有推者,左右有扶掖將護者,自不至半途而廢耳。即使平素不聞佛法之人,臨終蒙善知識開導,令生信心。又爲助念佛號。令彼隨大衆音聲,或出聲念,或心中默念。果能如法助念,無一切破壞正念等事,亦可往生。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衆生心力不可思議,故得此殊勝利益也。願爲人子孫與諸眷屬及父母等,同知此義,同依此行。方可名爲真慈孝親愛也已。

  靈岩山寺念誦儀規題辭

   一切佛經,及闡揚佛法諸書,無不令人趨吉避凶,改過遷善。明叁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極樂之蓮邦。讀者必須生感恩心,作難遭想。淨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若肆無忌憚,任意亵渎。及固執管見,妄生毀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奉勸世人,當遠罪求益,離苦得樂也。

  阿彌陀經白話解釋題辭

   阿彌陀經,乃一切聖凡同修之道。亦決于現生了脫之法。文雖顯略,義極宏深。古德欲人皆修習,以故列爲日課。每有普通善信,文理不深,縱看古德著述,依舊莫知其義。黃涵之居士欲一切人同沐佛恩,俱獲實益。以白話體而爲解釋。俾稍識文字者,悉可了然。初次印千部,未久函索罄盡。乃作廣布計,稍縮其式。同志任及二萬,以期修持淨業之初機學人,同得受持。所願得是解者,恭敬修習,展轉流通。普令同人皆得受持。以此功德,資益淨業。則盡此報身,直登九品。見佛聞法,證無生忍。其爲樂也,莫能喻也。

   諸大乘經,皆以實相爲體。所說谛理,了無軒轾。若論機宜,則于無軒轾中,大有軒轾。以一切諸經所說法門,皆須自力修習。以至斷惑證真,方有了生死分。淨土叁經所說,則博地凡夫,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兼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雖具惑業,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此則一切諸經之所未有,乃如來普令一切若聖若凡,同于現生,得出六道輪回之大法門也。而阿彌陀經,文略義豐,普透群機。其爲利益,窮劫難宣。以故自佛說此法門以來,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有緣遇者,祈勿錯過,則幸甚。

  觀世音菩薩本迹感應頌題辭

   觀世音菩薩,誓願弘深,慈悲廣大。隨類現身,尋聲救苦。世人凡遇疾病患難,若能以改過遷善恭敬至誠之心,常念菩薩名號。莫不隨彼誠之大小,而垂加被。小之則逢凶化吉,遇難成祥。大之則業消智朗,障盡福崇。以迄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也。可惜世多不知,故特遍閱藏典,及諸載籍…

《印光文鈔全集 印光法師文鈔叁編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印光法師楹聯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