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實爲一體。
我愛自身,應孝父母,能不辱身,便是榮親。
友愛
兄弟姊妹,手足骨肉,痛癢相關,休戚與共。
兄愛弟敬,和和睦睦,相推相愛,家庭之福。
敬師
師嚴道尊,人倫表率,道德學問,是效是則。
養我蒙正,教我嘉谟,不敬其師,何能受益。
擇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相處,有損有益。
益者近之,損者遠之,勸善規過,端賴乎茲。
布衣
衣取遮體,兼以禦寒,大布之衣,惜福養廉。
莫羨綢緞,錦繡華美,折了福壽,自暴自棄。
蔬食
蔬食衛生,肉食傷生,殺時恨心,其毒非輕。
勿貪吃肉,吃了須還,還的時候,真個可憐。
惜字
字爲至寶,遠勝金珠,人由字智,否則愚癡。
世若無字,一事莫成,人與禽獸,所異唯名。
惜谷
田中五谷,以養人民,愛惜五谷,即是善心。
修善者存,不善者亡,惜谷獲福,殄谷遭殃。
惜陰
七十古稀,彈指即過,過則已無,何敢懈惰。
努力勤學,立德立業,自利利他,爲世作則。
仗義
一舉一動,唯義是取,義之所在,無往不利。
小人見利,即忘其義,雖得小利,究竟吃虧。
清廉
人生福澤,前世所修,非義而取,是食毒物。
清而不汙,廉而不貪,世所崇敬,榮無加焉。
知恥
恥之一字,其利無窮,有與聖近,無與獸同。
慚恥之服,無得暫卸,我佛訓誨,莊嚴第一。
盡忠
一秉真誠,不被妄侵,事親接物,了無二心。
只期盡分,不計人知,如是之人,堪爲世儀。
守信
守信之人,言不妄發,說到做到,不矜不伐。
無信之人,事事皆假,人所厭棄,不如牛馬。
仁慈
仁愛慈悲,心之生機,此心愈真,福澤愈深。
若無此心,勢必殘刻,縱有宿福,折盡受厄。
不殺生
凡屬動物,皆有知覺,貪生怕死,唯命是惜。
若戲頑殺,及殺而食,現生後世,決定報複。
不偷竊
凡有主物,不可偷取,偷小喪品,偷大招禍。
偷人之物,折己之福,欲得便宜,反吃大虧。
不邪淫
淫欲爲害,傷身喪志,雖屬夫妻,亦當節製。
若是邪淫,更非所宜,古今志士,無一犯之。
不說謊
言爲行表,是本心術,心既不真,行何能正。
望爾後生,切勿妄語,口是心非,終無結局。
不吸煙
煙俱勿吸,以傷衛生,口氣常臭,熏天熏人。
鴉片香煙,其毒極烈,花錢買害,癡人可憐。
不飲酒
酒是狂藥,飲必亂性,醉則反常,越禮犯分。
最好勿吃,免致大喝,聰明智慧,常保清白。
不賭博
賭錢博奕,喪志失時,專心于此,正事棄遺。
有限光陰,送之兒嬉,破家蕩産,罪無了期。
不奢侈
奢侈誇富,買禍買賤,君子下看,盜賊來劫。
布衣蔬食,聖賢儀式,現生後世,人各取則。
不傲慢
傲慢輕人,實自呈短,明人知伊,學養俱罕。
縱到聖位,猶不輕人,絕無凡聖,念存于心。
不嫉妒
人有才德,我當贊歎,彼于社會,必有貢獻。
若生嫉妒,是謂愚癡,業報奪汝,宿世慧思。
不偏見
人有小智,未聞大道,每執己見,以爲最妙。
坐井觀天,所見者小,若登高山,前見自了。
不遷怒
有富貴人,氣量或小,每因拂意,忿怒牢騷。
遷怒無益,自他煩惱,海涵寬恕,是無價寶。
不恥問
能問不能,多問于寡,冀人從己,故先自下。
若是無知,尤當問人,博學審問,造詣方真。
跋一
印光大師文鈔正續兩編,先後刊印不下百十萬部,流布國內外。民國二十九(一九四○年)印公生西後,諸山尊宿,海內知識,紛以大師文鈔正續編未收之遺稿,錄寄上海弘化社印光大師永久紀念會。後經羅鴻濤居士發心編輯印光大師外集,曾四次在弘化月刊發表征求遺著啓事,經七年搜集,終于一九五○年印公生西十周年,即農曆十一月初四日結集成冊,請慧容法師楷書抄寫,並承妙真和尚,德森老法師,窦存我居士審閱校勘。于一九五八春重新裝訂成十六冊,又目錄一冊共十七冊。因緣不湊,未能付梓,遂將此稿移交蘇州靈岩山寺,由妙真和尚保存,珍藏于經樓。十年浩劫,靈岩山寺頻遭破壞。一九八○年元旦靈岩修複,明學于藏經樓清刻龍藏櫃內發現此稿,完整無恙。劫後幸存,彌足珍貴,生大歡喜心,深感印公于常寂光中慈光加被所致。明學于一九八四年十二月詣福建莆田廣化寺谒見圓拙老法師,談及此事擬付梓流通。即蒙圓老慈悲贊同,一九八九年間,圓老偕持德法師來靈岩山寺,將原稿赍回廣化,著手付梓,並由圓老及數位熱心居士等負責校對,得以圓滿夙願,嘉惠四衆,靈岩山寺爲紀念印光大師生西五十周年,曾重印增廣,續編文鈔,今又新印此編,時節因緣,甚爲希有,不勝贊喜,謹爲之記。
靈岩山寺明學謹識(一九九○年十月一日)
跋二
靈岩印光大師爲近代法門泰鬥。力倡淨土,匡扶正法,天下景從,厥功甚偉。所著文鈔正續編,早已風行海內外。李圓淨居士輯其嘉言錄,李淨通居士複編菁華錄,亦均流布甚廣,四衆幾人手一冊,前後發行無慮百十萬部,古今罕觏漪欤盛哉。大師遷化後,羅鴻濤居士又廣搜遺稿輯爲文鈔第叁編。未及問世,羅亦西歸,存稿二叁十年,多曆滄桑,終獲完璧。今靈岩廣化共謀付梓。大師辭世垂五十年,此編得付剞劂,足征遺澤入人之深,久而不替與佛法之不可思議也,是輯所收,以書信獨多。師住世時,遠近問法絡繹不絕,一函遍複發出後,咨叩仍多,大師慈悲,有問必答,且複詳審。雖屆暮年,一筆不苟,精力充沛,迥異常流,堪與永明壽禅師日課百八事前後媲美,凡此皆大人先生作略,非凡夫所可蠡測。嗚呼,大師往矣,無可複詢,今獲讀誦殊勝因緣。幸懔難聞難遇,彌加珍惜,唯誠唯笃,身體力行,方不負耆哲婆心而獲真實受用也。贊喜之余,謹贅數語以殿其後。
一九九○年庚午初夏弟子貢南楊智堅頂禮敬跋于福州之杜園
跋叁
夫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豈易言哉。無信闡提,固無論矣。即令歸依佛教,學佛數十年,亦往往不得其門而入。門尚未得,安望其能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耶。此所以學佛者多,而成就者少也。余于五十余年前,即得讀印光法師文鈔。初尚未識其妙,其後反複讀誦,始略窺門徑。今已日薄桑榆,死期將至,重讀遺編,恍然大悟。深知末世凡夫,真欲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非遵循印公遺教不可也。入佛之門,其在是矣。請略言之。
一者,入道之初,發足伊始,必須遵循印公遺教,致力于克己複禮,閑邪存誠之功。克者,勝也。己者,私欲也。六塵之境,五欲之樂,凡心之所好,情之所慕,粗則聲色貨利,細則學問知見。乃至進退毀譽,盛衰得失,死生禍福,足以動吾心者,皆爲私欲。必戰而勝之,不令纖毫,滯于胸中。然後心地空明,皎若琉璃,脫灑自在,無所障礙。必至此地,學佛方有入手處。複者,還也。禮者,理也。戰勝己私,而後始得還歸于真如之理也。一切凡夫,蔽于己私,而違逆于真如之理也,久矣。今日發心學佛,固當以此爲始也。閑者,防閑也。邪者,非理之思也。凡淫聲美色,蕩心佚志。狂情戾氣,悖理違真。遊辭浮文,廢時愒日。異端曲說,背經侮聖。如是之類,皆名非理。當防閑之,不令入于吾心。即是防非止惡之意也。存者,持而不失也。誠者,真實之心也。即起信論所說直心正念真如是也。斯乃自利利他二行之本也。近世號稱知識者,往往好鑽研名相,馳驟空有,涉獵叁藏,揮斥五宗,卻不知克己複禮,閑邪存誠爲何事。于是心口相違,表裏不一。甚則閑居爲不善,無所不至。身猶在世,心已先亡。及乎臨終捨報之時,怕怖慞惶,不知所措。反咎修行無益,佛法匪靈。豈不謬哉。
二者,必須遵循印公遺教,深信因果感應,事相不虛。夫全事即理,全理成事。全事即理,故因果感應之事,全即真如實相之理。全理成事,故真如實相之理,全成因果感應之事。且事有挾理之功,理無獨立之能。執事昧理,不虛往生之益。執理廢事,必墮空亡之禍。是故,學佛之人,必于因果感應之事相,笃信而無疑也。凡吾之所作,身口意叁業,皆因也。吾之所受,依正二報,皆果也。因之與果,如鏡之現像,如影之隨形,無無因之果,亦無無果之因。又吾之所爲,皆感也。諸佛菩薩,乃至天地鬼神,現身設化,福善禍淫,皆應也。感如磁鐵,應如桴鼓。有感必應,應必由感。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升沈殊途,皆由業作。是故,古之賢聖,無不戰兢于起心動念之時,惕厲于應事接物之間。造次顛沛,不敢怠荒。印公大師常教人讀感應篇彙編,陰骘文廣義諸書,極有深意。惜乎。今之學佛者,多不識此義,更無論乎服膺。乃有盛倡無神,妄說真空,撥無因果,全廢行持。食肉殺生,不礙菩提之路。淫坊酒肆,皆是寂滅之場。聽其言也,高在九天之上。察其所行,則卑于九地之下。正信學人,不應爲此類邪說所惑也。
叁者,必須遵循印公遺教,欣淨厭穢,持佛名號,仗他佛力,求生西方。一切衆生,本具真如之性,是爲正因。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爲緣。因緣具足,則能厭生死苦,欣求涅槃,發心修行。必須先有欣厭之心,方可入佛。若無此心,即是一闡提,當墮蔑戾車,不足與言佛法也。已具欣厭,當識入道之門。歸元無二,方便多門。凡夫入道,宗說殊途。而龍樹菩薩判一代時教爲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言難行道者,謂在五濁之世,于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爲難。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故曰難行道。言易行道者,謂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起心立德,修諸行業,佛願力故,即便往生。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聚者,即是阿毗跋致不退位也。譬如水路,乘船則樂,故名易行道也。難行道者,謂仗自力。易行道者,仗…
《印光文鈔全集 印光法師文鈔叁編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