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來自靈岩的法音(印光文鈔集文)▪P17

  ..續本文上一頁志,與令慈及妻子同念彌陀,同生淨土。庶可不虛此生,不虛此遇矣。

  千萬不可作斷滅想。果有不測之禍,無法可設,亦當至誠求佛加被,以期免脫。縱定業難免,亦當一念投誠,即獲接引。豈必七日不食方能哉?預存此想,便是著魔之根。(複季國香居士書)

  四十六

  淨土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一種好高務勝者,每每妄以禅宗求開悟爲事。其意在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不以西方極樂世界爲然。此種意旨,似乎深奧,實則多半皆成說食數寶之下劣派,切勿效此惡派。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念,自可決定往生西方。彼唯重理性,不務事修者,乃弄巧成拙,求升反墜之流也。若染此習,則了生脫死,須待驢年。(複顧宗況居士書)

  四十七

  古今聰明人多受聰明禍者,以仗己聰明,或慢人侮聖,或謗佛毀法,或妄生臆見,以期現世之名利,與身後之虛譽耳。不知既無謙德,則天地鬼神皆惡之,而況于人乎?故每每皆成狂妄之流,或歸于奸惡一派耳。

  若持之以謙,則愈聰明愈有實益。必能窮則獨善,達則兼善。況能依佛法之淨土法門以自利利人乎!南無,舉世皆念納莫,汝何得要照本音念。念佛功德,無量無邊,不讓念經功德。減壽以求福壽康甯,何如勸彼念佛吃素,求生西方之爲愈乎

   (複甯德晉居士書)

  四十八

  汝書說得很熱鬧好聽,急宜自抑。凡做不到底事,決不肯說。汝把發願之話,當做平日實行之事,那一樣做得到?發願系所期者遠,故無病而有大益。若平日行得到者,則可說。行不到者常說,久則著狂魔。只顧說空話,一毫也不行,若不痛改,定規魔死。

  汝之話,說了就會做到還好。說了永世也做不到,向無知之人說,尚能令人或信或不信。向有知識之人說,人將看汝不值半文。汝看各書,尚無擇師訪友之識見。而求(光)開示,是賣汝真實耶?是顯汝狂妄耶?(複德誠居士書)

  四十九

  佛法利益,非凡情所能測度。彼愚人唯知以醫藥治病,及禱神祈鬼求愈者,皆所謂擔麻棄金,背道而馳之流類也。宜善用心,勿以奇特而退墮前功,則將來當更有深益可得也。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當在往生西方上認定。

  凡念佛人,但宜至誠懇切,一心正念。絕不妄想見佛見境界之事。以心若歸一,見佛見境界,皆不至妄生歡喜。遂致得少爲足,便成退惰。不見佛不見境界,亦了無所欠。心未歸一,急欲見佛見境界。勿道所見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歡喜,即受損不受益矣。當以至誠念佛爲事,勿存見佛見境界之心。(複陳士牧居士書)

  五十

  汝之清磬搖空,乃靜極所現。後知齒舌相擊,並非外境所現。有此一知,方不至或生一種希奇玄妙之想。由茲起自矜心,則便非得益之處矣。

  所言耳根發音,諸淨典不甚提倡者。以淨土法門,其要在于信願行等。此等境界,乃用功人自得之各別境界。善知識何可預先發表?若發表則得益者少,受損者多。

  汝淨功雖好,于機于教,尚欠閱曆,故作此說。若有閱曆,即大有所得,亦不疑古人爲斂默也。江公望之所示,乃反聞之法。善用之,固能得益。不善用之,或有歸禅家專仗自力一門。

  凡修行人宜存正念。除佛號外,所有諸念,皆不令生,是謂一心。故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汝但一心念佛即已,何得妄欲高攀大士耳根圓通?汝須知大士之反聞,並不聞音聲,乃聞聞性。故曰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有聲音無聲音皆聞。若如汝說,必有音方能聞。吾人念佛,隨聞此佛音聲,固亦反聞之氣分。

  切勿以圓通自居。專一以往生自期,則有益無損矣。否則必有從此反令其心,分張于分別法門勝劣一派。而無量無邊之真益,斷送于此多知多論中矣。(複何慧昭居士書)

  五十一

  佛法利益,豈能以虛名而即得乎哉。念佛必須攝心,使雜念無由而起。若欲攝心,則當谛聽。若能字字句句聽得清楚,自然心不至于大散。雖不作觀,亦同作觀。若心不能攝,觀境不清,理性不明。妄欲得生上品,任己意以作觀,則著魔發狂者多多矣。往生上品,豈作

  觀方能哉?

  念至一心,並有大菩提心,又複自行化他,廣行六度,誰不能登上品?而以作觀爲上品之因,亦一往之說也。攝心念,爲上中下共修之道。其得益則隨人而分大小。作觀,則不知所以然者,斷斷不可盲修,以其或致著魔也。汝果能一心念,豈不許汝生上品哉!(複李吉人居士書)

  

  

  

  名號與念佛

  一

  一句佛號,包括一大藏教,罄無不盡,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無所知、一無所能之人,但止口會說話,亦可爲真念佛人。去此兩種,則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與否耳。

  至于修行淨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之效驗。縱舉世之人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誠言可憑故。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爲定,便是偷心,便不濟事。英烈漢子斷不致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無主,專欲以效驗人言爲前途導師,可不哀哉!(複永嘉居士書)

  二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將畢則念四字。始終念四字頗不宜。以南無二字,即皈依,恭敬,頂禮,度我等義。人每圖快圖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聞有人主張專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發願禮佛,皆雲不必,則完全一門外漢。只知自己作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淨土法門以信願行叁法爲宗,彼只在行上講究,而行又去卻禮拜,其行便難十分懇切,久則涉于悠忽浮泛。祈依文鈔,勿自任己見,不依淨土宗旨。修行人最怕師心自立,常聞之資性固好,見識有偏。專持一佛尚可,廢棄禮拜發願等,則大錯大錯!臨終之瑞相,不必預爲期冀。但平時須念佛相應,臨終自得隨佛往生即已。(複陳飛青居士書)

  叁

  念佛一法,唯死得下狂妄之見者,方能得益。任憑智同聖人,當悉置之度外,將此一句佛號,當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縱令以死見逼,令其改轍,亦不可得。如此方才算是聰明人,方才能得實益。否則由多知多見,不能決疑,反不如老實頭一無知識者,爲易得益也。

  一句佛號,包括一大藏教,罄無不盡。修淨業者,有專修圓修種種不同。譬如順水揚帆則更爲易到。亦如吃飯,但吃一飯,亦可充饑,兼具各蔬,亦非不可。能專念佛,不持咒,則可。若專念佛,破持咒,則不可。況往生咒,系淨土法門之助行乎!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則六字,念至半,或將止,則念四字。若始終不念南無,便爲慢易。經中凡有稱佛名處,無不皆有南無。(複卓智立居士書)

  四

  何以世間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只以念佛之人,無深信切願,但求福報,希圖來世富貴。不知希圖來世富貴,譬如仰天射箭,力盡則還,非但無益,且有損也。念佛者,斷不可存福報之心,當以猛利直前,往生西方,爲了脫生死之妙法。

  故徹悟禅師雲,「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十六字,爲念佛法門一大綱宗。又雲「一句彌陀,我佛心要,豎徹五時,橫赅八教」,甚哉!一句彌陀,微妙難思,惟佛與佛,知其究竟,等覺以還,尚有未盡,所謂菩薩少分知,若我輩凡夫,尤當信而行之。(淨土法門說要)

  五

  淨土法門,叁根普被,未成佛前皆當修習。我輩既不能斷惑證真,仗自力了生死,若再不以念佛求生西方爲志事,則縱有所修,皆歸人天福報,欲了生死,當在驢年。

  時值末法,人根陋劣,唯念佛一法,最爲當機。有許多人凡所祈禱,皆以人不能盡念誦之經咒爲事,不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持之尚可成佛,豈不能消災乎!辦蓮社,做祈禱,當以念佛念觀音爲主,則利益大矣。又蓮社多固好,多而濫則不好,切勿以多爲事,以致濫漫混雜,則功不敵過矣。(複德培居士書)

  六

  一心念佛,決志求生西方,任何知識令修他法,均不改此志。念佛極願寂靜,頗不合宜。有此厭喧之病,現已發現病相。若仍如此,久後則無可救藥矣。當靜鬧一如,在靜亦不怕有鬧來,在鬧時我心仍靜,而不生憎惡,則無驚厭魔事發生。若不速改,後當發狂。

  念佛發悲痛,亦是善相,切不可常常如是。若常令如是,必著悲魔。悲魔既著,終日悲痛,或致痛死。此種皆由不善用心所致。頂門痛癢,皆提神過甚,心火上炎所致。當一心靜念,普爲一鄉宣說,常在稠人中念,則此種驚怖心痛癢事,均可日見消滅矣。(複劉慧焯居士書)

  七

  若雲念佛,但恐汝不真心,若真發了生死心,則人多也不至有妨。以念佛只一句,縱然打差,亦打不掉。倘汝心不討厭,則固無甚障礙。汝心若生厭,則便一刻難過矣。不能舍家覓靜處念佛,何得請我決斷,豈非以此爲戲乎!

  汝果能勸老親,勸妻子同修淨業,豈不如汝獨住靜處念佛乎!又人情應酬,汝果以修行從簡從略,人必不至見怪,或迫不得已,略爲應酬,可省則省,有何不可。居塵學道,若修別種法門,則誠難得益。若修念佛,則實爲穩當之極。但以汝之無事生事之妄想太多,勿道未得靜處難得益,即得靜處亦難得益。(複李慧實居士書)

  八

  持佛號時,雜念紛飛,此是多知多見,心無正念之現象。欲此種境象不現,唯專心痛念自己將欲命終,唯恐即墮惡道,勵志念佛。了不起他種念頭,久則自可澄清。(複丁普瀞居士書)

  九

  懈怠,由于不詳審未來之苦。倘能詳審以思,斷不至長時懈怠。至于事牽,亦屬浮泛之遮護語,非實情也。今爲一喻,如孝子思親,雖與人百凡應酬,其心中常常有思親之念,不能暫忘。又如貪淫之人,常想美女,彼雖終日各有事業,而心中想美女之心,不能一刻相忘。汝能若臨陣之欲脫苦,孝子之思親,淫士之戀女,則一切時一切處,均能念佛,不能間斷矣。(複智正居士書)

  十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學密法,又有何憾?

  一日念佛叁十萬,則是意根舌根俱利。然不可徒羨其所念多,當致力于…

《來自靈岩的法音(印光文鈔集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