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拙作名“口業集”而已。
二十年的暑假期中,我偕同日友神田惠雲先生、閩友蔡慧誠居士,遊覽江浙佛教名勝。參訪印光大師,在旅行日程中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到上海又加入了一位李光宇居士。在蘇州定光寺歇宿,第二日,文濤法師陪我們一行四人拜訪印光大師。這一回談話的恣態雖與前數年無甚差別,但面容卻清瘦了好些。他老與神田、蔡、李叁君接談約半小時,又爲各人寫了幾句法語,無非開示念佛求生淨土。客室中又來了幾位訪客,因爲時間太短促,匆匆地就告別了,這是我與他老第四次的會見。誰知一別十載,今而後再想作第五次拜見他老,已屬不可能了!
上面是我前後拜識印光大師的因緣,記述並不詳細。下面是我對于大師的印象:
一、我出家的心念也可以說是決志,確實是初次見到印光大師的文字而發動。由讀大師《文鈔》而發生信仰叁寶之心的人當然很多,足見其文字誘導感化的力量實系很大,因爲他的文義平實易解,深入顯出,有大悲心,有真情感,這即是他老以文字般若而獲得的化導效果。
二、我第一次拜識大師的時際,我就深深地感受到他老待人的一番婆心與十分熱情。幾天之後,他老因叁叉河慈幼院事件往南京去,還順路到金陵寺去看過我一次。試問我對于這位大善知識的另具只眼來看我,我是多麼的慚愧啊!
叁、我幾次受到他老的棒喝,非常慶幸。假使在別一個青年學僧,也許要誤解被了印光大師的辱罵。可是親近大善知識(此系真實的大善知識,非徒有浮名者可比),應生難遭難遇之想。後來,大師每見人來參訪,一概施以惡辣的鉗錘,這真是古大德的風範,末世的佛門中又哪裏有這等大匠!
四、印光大師因爲專弘淨土,對于修學其他各種宗派者,一律不以爲然。這個也不一定就是短處,我們要知道他是一位淨土宗的大師哩!
五、印光大師對于當前幾位享盛名的大德,于與人談話間,有時也加以批評。如對太虛大師、弘一法師等,此乃是他老尊重他們的善意。因爲各人所發的心願不同,所成就的功德也就各有所異,強人所同,本是一件辦不到的事。凡是聽到他老談話的弟子之輩,要覺悟我們是後生初學,豈可以妄執己見。比方說,據我留心考察所得,在近今的在家佛教徒中,信仰印光大師和太虛大師的信徒爲絕對的多數,人數之衆,大約也不相上下,這中間同時信仰兩位大師的也不在少數。單獨信仰印老而背面隨意批評太老的人,卻時常碰到。可是單獨信仰太老,而隨便任意對于印老亂加批評的人,可以說是絕無僅有。
六、我對于印光大師專弘淨土的方法,以倫理作爲方便善巧,我很贊成。此所謂“二谛融通”者也。二十叁年,我和幾位同學創辦《淨土宗月刊》的時候,曾勸請他老趁此高齡可編一部《淨土宗全書》或《淨土百要》,以繼靈峰大師《淨土十要》之美。他回信的意思說:“我的德行不及蕅益大師,淨土經典有《十要》足可修行,何必再要什麼全書、百要?”其實靈峰大師當年所處的環境,哪裏比得上印光大師。如其靈峰大師有印光大師這樣的處境,我想不特會編印《淨土宗全書》,還要創辦淨土宗大學,連天臺宗大學、法相宗大學一定都可以同時開辦的。這是時代與思想的關系,而且各人的心願與見地也有差異耳!
印光大師給我的印象最深的地方有幾點:
第一、在他莊嚴的面容上,卻看得出蘊蓄著滿心田的慈悲。他老弘揚淨土的大願,既非發于一朝一夕,而且有始有終,無更無改。
第二、他老無論遇到任何人請求開示,他只有一條大路指示給你,就是念佛求生淨土。而且一見面“未開口叁十棒”,皆是用的大刀闊斧的方式。因爲如此,不愧爲一代一宗的大匠。
第叁、他老對于自己發心要做的事,勇猛精勤。雖當高齡,編修四大名山山志,皆系親自校對,實爲難能,責任心甚重,非一般老僧所可企及。
第四、靈岩山,可以說是他老的理想叢林,如果該山代代傳承的住持人,能永久的保持那種特立之家風——印光家風,希望使印光大師的精神常存不滅。
第五、他老一生的成就功德莊嚴,雖說自有其宿植的善根德種,但如其沒有二叁十年的潛修淨養的功行,縱具有智慧辯才,被化的信徒何得有這樣的衆多。這一事是最值得我們景仰贊歎而足爲衲子模範的!
叁十年古二月十五大師荼毗日
大醒記于善因寺
悼 文 二
惟願印光大師乘願再來
略談禅淨來評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許我出家
印光大師轶事一
印光大師轶事二
印光大師畫像記
紀夢悼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感應記
幽明欽贊之印光大師
光公覺範永垂後世
惟願印光大師乘願再來
懷 西
世間上的一切事物,無非皆是因緣生法。所謂因緣者,因即是親能生起爲“因”,緣即是疏能助起爲“緣”。以“因”是親能生起之故,亦名之爲“親因緣”。“緣”是疏能助起之故,亦名之爲“增上緣”。總而言之,皆可以名之爲“緣”,所以因緣生法,亦可以名爲衆緣生法。即如人之一法,必藉父、母、地、水、火、風、空、識等衆緣所成。然此由父母等衆緣所成之人,複又能爲他人之父母,作他人之助緣。人如是,推之諸法亦爾,故爲衆緣生起之法,又爲衆法生起之緣。由是大而天地,小而微塵,無一法不影響于其他之一切法,無一法不關系于其他之一切法者。苟其爲一善法,則影響關系于一切法即皆善。或其爲一惡法,則影響關系于一切法即皆惡。這在神聖不可侵犯的因果律中,其道理是決定如此而無更異的。
譬如我們各人住宅中的正梁斷了,而我們仍袖手旁觀地不去理置,試問這是不是我們的錯誤呢?又如照著我們夜途中前進的一盞明燈,忽然熄滅了,而我們仍以爲事不關己地盲闖前去,試問這是不是我們的錯誤呢?我們住宅中之正梁斷了,你不去把他修整起來,是有妨礙于自己的安居的呀。明燈熄滅了,你不把他複燃起來,這也是有妨礙于自己的。如是就在這裏,請諸位同胞們,打開眼簾,放大眼光,瞧一瞧現在印光大師的圓寂,是不是如折斷了我們各人住宅中的正梁一樣,和熄滅了照著我們夜途中前進的明燈一樣!匪特如此,我們各人住宅中的正梁,縱然就是不斷,也不過能爲我們一生的安居受用而已。照著我們夜途中前進的明燈,縱然就是不滅,也不過能保障我們在這短夜裏沒有危險而已。而印光大師是我們宇宙間的大棟梁,是我們長夜間的大明燈,現在是折斷了,熄滅了,我們能不祈其乘願再來嗎?
有人這樣的來問我:印光大師他圓寂了,爲什麼要你大驚小怪地來多嘴,權衡我們有什麼錯誤,而要祈求他乘願再來呢?我便這樣的來答道:要曉得我已經說過世間上的一切事物,無非皆是因緣生法,現在我們要祈求他乘願再來,這方法當然是不能離乎我們各人爲其衆緣的本身了。即若他現前這一次的來示現,假若不是因爲我們過去世中,稍有一點善根福德因緣,則何能感動他這樣一位悲智雙運的大德,生到我們這個世界上來呢?所謂家無梧桐樹,何能引得鳳凰來呢。所以我們現在要祈大師乘願再來,也只唯恐我們不肯積集善根福德因緣罷了。其實大德們的應世,本即同于青天水月一樣,第以浮雲遮蔽,枯涸無水耳。果能消其浮雲,厚其注水,則無有不見之理。即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是了。故我們有時所以不能感動大德之住于世間者,亦緣我們有貪瞋癡愛殺盜淫妄等種種煩惱遮蔽,而無慈悲喜舍信願行證等種種善根福德因緣耳。果能斷斯煩惱,積斯善根,則又何患大德之不來應現于世間呢!
喂!諸位同胞們,處茲焦土火宅,蛇蠍載途,荊棘橫生,群邪蜂起的時勢之下,我們的安居何在?我們的保障何在?還不向我們這一位大德的身上來求嗎?惟願印光大師乘願再來吧!
略談禅淨來評印光大師
明 觀
我佛出現于世,爲一大事因緣,平等教旨,實無優劣,不過指示人人本具之心。衆生頑迷無知,不了心源,妄生取著,故我佛特開方便,權實雙施,開叁乘教旨,而究竟則同歸一乘。至佛寂後,靈山會上諸大菩薩,將叁乘教旨,一乘實相,剖判顯明,令人人易會,個個易入。智者睹之,了然一心之旨,實無入而真入也;愚者見之,迷一心之源,執著文字,妄取玄談,以經文爲究竟矣。曆代知識,皆佛菩薩示現,觀機施教,各示法門,若律、若禅、若密、若淨,方便多門,歸元無二也。夫達摩西來要旨,傳佛心印,以佛心而傳衆生之心,心心相應,不出乎淨業行門。故《彌陀經》雲:若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往生淨土。未說妄心亂心而能超登蓮邦者。故《淨土文》雲: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禅定。而遠公提倡淨業,教人專修一心之旨,持佛聖號,萬德洪名,期證一心,亦不外乎達摩一心之旨。蓋念佛念心心念佛,佛佛原來是一心,二聖心法,互相炳耀,實同一鼻孔出氣,並無二路。我等智劣,不能測量聖旨,妄生疑慮,互相紛爭,庸人自擾,爲釋迦之罪人。惟印光大師菩薩示現,降生秦中,梵行精嚴,威儀齊整,應機施教,導修淨業,紹隆我佛嫡旨,單提遠公號令,令人人專修念佛法門,教個個獲得一心。禅淨法門,原來不二,但能一念勇猛精進,踏倒鐵圍化城,光明自然顯露,超出叁界迷津。蓋即佛即心,誠能一句彌陀,念念相應,即是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到極處,無佛可念,仍不外趙州佛之一字,吾不喜聞,斷絕生佛之名,亦無真如可立。萬法原是假名,但提念佛甘露,即是曹溪風月。故印光大師專弘淨宗,而禅即在其中也。大師有言曰:修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淨業,即淨而禅。禅與淨土,理本無二,故知大師不以參究爲然者,亦下手之方便耳,非故作門戶之見也。且大師一生密行精嚴,實爲當代僧衆中第一人,今世緣已盡,端坐生西,位登蓮邦上品,侍奉彌陀慈尊。觀其一生行迹,實爲八地九地…
《印光大師永思集 悼文 贊詞 挽聯 詩偈 書簡 跋語 附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