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法語菁華

  印光大師法語菁華

  ◎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衆生至善圓滿的教育。

  ◎釋迦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內容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

  ◎知覺名佛菩薩,不覺名凡夫。

  ◎修行就是將我們對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想法、說法、做法,加以修正。

  ◎佛教的修行綱領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並依戒定慧叁學,以求達到此目標。

  ◎修學的基礎是叁福,待人依六和,處世修六度,遵普賢願,歸心淨土。佛之教化能事畢矣。

  --淨空

  第一集

  1、世之變亂之由奚在乎?一言以蔽之,衆生貪瞋之心所致而已。貪心隨物質享受而激增,稍不遂,則競爭隨之。又不遂,則攻奪戰伐隨之,則死亡流離隨之、則疫疠饑馑隨之、則一切災禍隨之。瞋火熾然,世界灰燼矣。

  2、惟我如來,闡苦空之谛,以治衆生之貪;宏慈悲之旨,以治衆生之瞋。

  3、複說淨土法門,示衆生以離苦得樂,方便橫超之路。

  4、爲佛弟子者,信法界平等之體,明苦樂因果之相,知自它感應之用,起無緣之大慈,興同體之大悲。衆生之苦一日不除,匹夫之責一日未盡,則請法、隨學、忏悔、供養之事業,一日不可以已。

  5、需知因果無虛,禍福自致。貧病夭獄,皆由別業。水旱刀兵,則自共業。業熟禍至,無能幸免。

  6、欲求得福免禍,必先能泯惡力善。隨時、隨地、自勉、勉人。戒殺、茹素、崇佛、惜福(惜物、節用、薄享、厚施)、宏法、利生。多念觀音聖號,爲衆生回向消災解劫。則人己兼利,爲德無窮,獲福亦廣也。

  7、護國息災,根本方法在于念佛。一切災難,皆爲衆生惡業之所感召。若盡人能念佛,則此業即可轉移。如能有少數人念佛,亦可減輕。

  8、念佛法門,雖爲求生淨土、了脫生死而設,但其消除業障之力,極其钜大。

  9、真正念佛之人,必先要閑邪、存誠,敦倫、盡分,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尤需明白因果,自行化他。

  10、世間一成不變之好人少,一成不變之壞人亦少。大多皆是可上可下、可好可壞之人,所以教化最爲緊要。

  11、只要加以教化,即無不可以使之改惡歸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惟在人之信念而力行耳。

  12、念佛之人,需注意教育其子女,使爲好人、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果能盡人如此,則災難自消,國家亦可以長保治平矣。

  13、念佛法門,根本妙谛,在于淨土叁經。而華嚴經中,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實爲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也。

  14、茹素,即可培養其慈悲心,而免殺機。

  15、修淨土者,既生西方,即了生死,亦是即身成佛。

  16、人人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自能國家得護,而災禍不起矣。

  17、古書有雲: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蓋已亂之治難平,未亂之治易安。

  18、念佛力善,戒殺吃素,深明叁世因果之理。欲免苦果,需去苦因。

  19、苦因,貪瞋癡叁毒是。善因,濟人利物是。能明此因果之理,則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災禍自無從起矣。

  20、佛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21、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書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其理與我佛所講之因果正同。

  22、果能盡人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則自然天下太平,人民安樂。閑邪、存誠,敦倫、盡分,則不但國運可轉,災難亦可消。

  23、若人皆能念佛行善,則共業可轉,而劫運亦消矣。

  24、現在之人,真發信心者少,無信心者甚多。若盡人能發信心,又能行善,亦何災不可消哉。

  25、爲父母者,于其子女幼小時,當即教以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分之道。

  26、孕婦果能茹素念佛,行善去惡,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身不行惡事,口不出惡言,使兒在胎中即禀受正氣,則天性精純。生後再加以教化,無有不可成爲善人者。

  27、母若賢,則子女在家中,耳濡目染,皆受其母之教導,影響所及,其益無窮。

  28、子女幼小時,切需養其善心,嚴加管教。

  29、治國平天下之要道,在于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母實任其多半。子女在胎禀其氣,生後又視其儀、受其教,故易成賢善。此爲不現形,能致太平之要務。

  30、須認真茹素,古語雲﹕﹁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信不誣也。並勸自己之父母、子女、及親友,共同茹素。要知此亦是護國息災之根本方法也。

  31、因果報應,彰明顯著,如響應聲,如影隨形,絲毫不爽。

  32、如果洞明因果之理,而又能笃信力行,則世道人心自可挽回。

  33、正心誠意,必由致知格物而來。物乃心中私欲,因有私欲障蔽自心,故本具真知,無由顯現。能格除私欲,則其本具之真知自顯。真知顯,而即意誠心正矣。雖愚夫愚婦一字不識者,亦做得到。

  34、孔子以德不修、學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爲憂。年已七十,尚欲天假數年,以期學易而免大過。

  35、助人即是助己,救人即是救己。因果昭彰,絲毫不爽。若己身有災,無人爲助,果能稱念聖號,亦定蒙佛菩薩冥加佑護。

  36、今人但貪目前便宜,不能看破。每爲錢財而吃虧,其例甚多,不勝枚舉。

  37、明因果之理而笃行之,能發信心,必有善果。且私僞之心既消,心中光明正大,任何災難皆冰雪消融矣。

  38、甚望大家大發信心,秉幹爲大父、坤爲大母之德,存民吾同胞,物吾同與之仁。凡在天地間者,皆愛憐之,護育之,視之如己。更能以因果報應,念佛求生西方之道勸化之。倘盡人能實行此,則國不期護而自護,災不期息而自息矣。

  39、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其因,必有其果,不差毫厘。所以不獨世間人皆在因果之中,即菩薩、佛亦不出因果之外。

  40、必能護持法身慧命,斷生死煩惱,方算盡息災之能事。

  41、「律」爲佛法根本。嚴持淨戒,以期叁業清淨,一性圓明,五蘊皆空,諸苦皆渡。

  42、「教」乃依教修觀,離指見月,徹悟當人本具佛性,見性成佛。

  43、「密」以叁密加持,轉識成智,名爲即身成佛。此亦但取即身了生死爲成佛,非成福慧圓滿之佛也。

  44、「禅」則專仗自力,非宿根成熟者,不能得其實益。

  45、「淨」則兼仗佛力,凡具真信願行者,皆可帶業往生。其間難易,相去天淵。

  46、永明曰﹕「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爲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它去。無禅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47、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實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

  48、有淨土,即實行發菩提心,深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之事也。

  49、雖修淨土,心念塵勞,或求人天福報,或求來生出家爲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宏揚佛法,教化衆生者,皆不得名爲修淨土人。

  50、不知真旨者,每謂參禅便爲有禅,念佛便爲有淨土,自誤誤人,害豈有極。

  51、徹悟禅宗,明心見性,深入經藏,備知如來權實法門。于諸法中,惟以信願念佛一法,以爲自利利他之通途正行。觀經所言讀誦大乘,解第一義,即此是也。

  52、雖未明心見性,卻決志求生西方。志誠念佛,則感應道交,即蒙攝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惡,臨終苦逼,發大慚愧,稱念佛名,或至十聲,或至一聲,命終亦皆蒙佛接引往生。

  53、雖徹悟禅宗,明心見性,而見思煩惱不易斷除。直需曆緣鍛煉,令其淨盡無余,而後分段生死,乃可出離。未能淨盡,六道輪回、亦依舊難逃。

  54、既未徹悟,又不求生,攸攸泛泛,修余法門。以畢生修持功德,感來生人天福報。

  55、清截流禅師謂﹕﹁修行之人,若無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諸善,名爲第叁世怨。﹂

  56、一切法門,惑業淨盡,方了生死。惟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即與聖流。

  57、淨土法門,叁根普被,利鈍全收,契理契機,至頓至圓,確爲當今之惟一無上法門。

  58、一切衆生,雖未聞佛法,不知修持,而一念心體,仍完全同佛。

  59、或從善知識,或從經典,瞭知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一切諸法,無非佛法。一切衆生,皆當作佛。

  60、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複本時性,更無一法新。既悟之後,雖亦惟此五蘊,而全體是一個真如,了無色、心、五蘊之相可得。

  61、佛既徹悟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見一切衆生與佛無二,故于怨于親,皆爲說法,令得渡脫。雖是極其惡逆不信之人,亦無一念棄舍之心。

  62、歸依,要其能誠敬修持耳。切不可以歸依一事視作買賣,需出代價若幹,方能購得歸依名目。如此,方是真實歸依叁寶之信徒,方能得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之大利益也。

  63、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若不作佛,則不是佛矣。此二句經文,爲破下劣、狂妄、二見之無上妙法也。究論佛法大義,不出真俗二谛。真谛:一法不立,即聖智所見之實體。俗谛:萬行圓彰,即法門所修之行相也。

  64、甯可著有,不可著空。以著有,雖不能圓悟佛性,尚有修持之功。著空,則撥無因果,成斷滅見,壞亂佛法,诒誤衆生,其禍之大,不可言喻矣。

  65、徹悟一法不立之理體,力行萬行圓修之事功,方是空有圓融之中道。

  66、蓮池大師雲﹕﹁著事而念能相續,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通,難免落空之禍。﹂

  67、吾人學佛,必需即事而成理,即理而成事。理事圓融,空有不二,始…

《印光大師法語菁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