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來自靈岩的法音(印光文鈔集文)

  【來自靈岩的法音】自序

  大矣哉!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淨宗,乃阿彌陀如來從真實本際、真實智慧、真實慈悲之本願心海所流現,呼喚十方一切衆生之大圓滿法門。故印祖常言,舍西歸捷徑,九界有情,上何以圓成覺道。離淨土法門,十方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

  幸矣哉!「文鈔叁編」出塵于古寺舊湮之中,印祖之靈岩法語得以圓音。印光大師文鈔者,乃耀昏衢之智炬,破見網之慧劍,實末世念佛人之良導也。「文鈔」雖爲淨宗之初階,(見愚)乃昏昧懵懂之輩,于初學印祖文鈔,或拘于「菁華錄」、「選讀集」之廣行,而難沾靈岩法霖之益;或囿于俗目,困學記問于知見稠林之中。徒逐我執妄識幻現之清淨心,以擬一心念佛之功,遂罔顧彌陀願海之攝取不舍、光明遍照,及囫囵印祖之「自力與佛力」、「通途法門與特別法門之方便與究竟」之諄諄教誨。

  迨拜讀雪廬老人往生前「淨土安心法門」之遺訓,及黃念祖老居士對善導大師之推崇及史傳之正訛,(見愚)之淨宗觀念始由元宋以降之宗派多元性,導歸入盛唐時代之專一與純然。在承恩昙鸾、道綽、善導叁位祖師慈悲法露之後,再叁拜閱「印光大師文鈔全集」。自此(見愚)竊思印祖之不夾雜任何宗派色彩,舍自力全仗阿彌陀佛慈悲願力之原始淨土觀,實傳承自此叁大祖師。此叁師亦是于淨宗諸位祖師中,唯一有著法脈相承,無瑕地傳承阿彌陀佛本願慈悲之淨宗風貌者也。在「文鈔正篇」首頁,印祖已然爲念佛人開宗明義道出淨宗此一清淨傳承:

  「粵自大教東流,廬山創興蓮社,一倡百和,無不率從。而其有大功而顯著者,北魏則有昙鸾,鸾乃不測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見梁武帝,後複歸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師,肉身菩薩也。唐則有道綽,踵昙鸾之教,專修淨業,一生講淨土叁經,幾二百遍。綽之門出善導,以至承遠、法照、少康、大行,則蓮風普扇于中外矣。」

  印祖所教示的念佛生活,非欲人行如廬山蓮社般之團體式念佛,而是善導大師「素其位而行」之平民式念佛,故印祖于「文鈔」中屢言「蓮社乃提倡之所,不宜常常在此念,平常在家念」,無非欲人真實領納著佛心慈悲之念佛,如實地回歸生活之道,正傳承著天親菩薩在往生論所教示的「回向利益他行成就」,或曰「還相回向」。淨宗法門所謂「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實本乎于此,人間淨土亦肇建于此也。善導大師入京叁年而引導全長安城變成一個念佛大道場,即其證也。

  印祖對昙鸾、道綽、善導大師之尊崇,以及靈岩山「專修專念」的道風,可由節錄文鈔諸文中窺知一二。

  「隋道綽禅師一生專弘淨土,講淨土叁經近二百遍,可知一年之中當講四五遍,不以繁重爲忌唯期人各悉知。今人則必不肯如是重重屢講也。古人以利人爲本,今人以求名爲本,若專講淨土,人或輕之,所以不肯專精致力于此一法也。」

  「期中略觀經疏閱叁遍,善導和尚專以平實事相法門,接引末世凡夫,不用觀心約教等玄妙法門其慈悲可謂至極無加矣。良以業識未消,叁昧未成,縱談理性終成畫餅,又以古人聞理性當體便是,則進行彌速;今人聞此等語言,則廢弛道業,但欲任己業識茫茫之天真耳。往生論注,閱一遍文義顯豁直捷,真能上繼匡廬,下啓天臺西河長安等,宜細看之。」

  「善導疏不用谛觀等深意,但直譯經文,俾中下根人,易于趣入;及其趣入,不言谛觀,而谛觀自然了了矣。可謂契理契機,善說法要,彌陀化身,殆非虛傳,蓮宗二祖,萬代景仰。」

  「善導彌陀化身也,其所示專修,恐行人心志不定,爲余法門之師所奪,力敘初二叁四果聖人及住行向地等覺菩薩,末至十方諸佛,盡虛空遍法界現身放光,勸舍淨土,爲說殊勝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發願專修淨土,不敢違其所願。善導和尚早知後人這山看見那山高,渺無定見,故作此說,以死盡輾轉企慕之狂妄偷心。誰知以善導爲師者,尚不依從,則依從之人,殆不多見,豈夙世惡業所使,令于最契理契機之法,觌面錯過,而作無禅無淨土之業識茫茫,無本可據之輪回中人乎,哀哉!」

  「觀無量壽佛經有善導和尚四帖疏,爲欲普利叁根,故多約事相發揮。至于上品上生章後,發揮專雜二修優劣,及令生堅固真信,雖釋迦諸佛現身,令其舍此淨土,修余法門,亦不稍移其志,可謂淨業行者之指南針也。若夫臺宗觀經疏妙宗鈔,谛理及圓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叁根普被,利鈍均益也。」

  故(見愚)在遨遊印祖慈悲法海之余,仿前賢選錄文鈔之遺風,僅取一瓢與諸君共飲之,集文曰「來自靈岩的法音」,爲印祖慈悲之法流另辟蹊徑。欲念佛同行之人于今浮泛夾雜、人雲亦雲之淨土法門中,回歸素樸純淨的念佛之道,一同吹拂著靈岩慈悲的道風,品嘗彌陀清淨的甘露!

  淨宗見愚 學

  一九九八年仲秋

  【來自靈岩的法音】新編序

  (見愚)經年浸染「印光文鈔」之余,不揣庸愚地拾取印祖慈悲遺音,于九八年仲秋初編集文,曰「來自靈岩的法音」,經由佛陀教育基金會于九九年初春刊行。

  雜集之原文經再叁詳閱,重新增補編修、改序歸類,將全文依「佛心與弘願」、「靈岩遺風」、「光明善導」、「淨宗之門」、「至心之道」、「信願心海」、「自力與他力」、「迷妄與魔心」、「名號與念佛」、「故鄉風月」分爲十門。飨海內外之淨宗學人以印祖之法筵,共結西方淨域之善緣。

  淨宗見愚 學

  二○○○年端陽

  

  

  

  弘願與佛心

  一

  阿彌陀佛像贊

  悲哀衆生,無所恃怙。孤露伶俜,如逃逝子。

  縱聞佛法,依教修行,自力劣弱,難破無明。

  猗欤世尊,慈悲心切,四十八願,叁根等攝。

  普令衆生,信願持名,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以果地覺,爲因地心,感應道交,如磁吸針。

  如來恩德,窮劫莫贊,唯冀含識,悉副佛願。

  二

  阿彌陀佛像贊

  四十八願度衆生,逆惡歸心也來迎。

  非是混濫無簡擇,憐彼是佛尚未成。

  叁

  佛于往劫發大願,欲令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同悟本具佛性,同出生死輪回,同成無上覺道,同入無余涅槃。從茲普爲法界衆生,久經長劫,行菩薩道,但有利益,無不興崇,六度齊修,一法不著,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其行施也,國城妻子,頭目髓腦,悉無吝惜。

  故法華經雲:我見釋迦如來,于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叁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舍身命處;爲衆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佛遺教經解序)

  四

  佛視衆生皆是佛,衆生視佛皆是衆生。佛視衆生皆是佛,故多方化導,種種折攝之,縱令絕無信心,亦不棄舍;曲垂方便,令種善根,待其因緣時至,自然發生增長,依教奉行耳。

  衆生視佛皆是衆生,故聞佛之言,不生感激,反以己之邪知謬見,多方毀謗。須知父母于逆子,尚生棄舍之心。佛于逆惡不信之流,愈生憐愍。何以故,愍其惑業深重,失本心故。以雖則現時背逆于佛,而即心本具之天真佛性,仍複絲毫不失。如焦模中金像,敝衣中寶珠,蒙塵之秦鏡,在璞之荊璧。愚人但見其外相,而不知其內容;佛則遺外相而論內容,故無一衆生或生棄舍也。然佛尚不輕衆生,衆生何可輕衆生乎?(放生殺生現報錄序)

  五

  佛之愍念衆生,前自無始,後盡未來,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六道凡夫,無一人不在大悲誓願彌綸之中。譬如虛空,普含一切,森羅萬象,乃至天地,悉所包含;亦如日光,普照萬方,縱令生盲,畢世不見光相,然亦承其光照,得以爲人。使無日光照燭,便無生活之緣,豈必親見光相者,方爲蒙恩乎?(佛遺教經解序)

  六

  大覺世尊,視諸衆生,縱昏迷倒惑,備作五逆十惡,永墮叁途惡道之人,佛無一念棄舍之心;必伺其機緣,冥顯加被,與之說法,俾了幻妄之惑業,悟真常之佛性,以至于圓證無上菩提而後已。于罪大惡極之人尚如是,其罪業小者,其戒善具修,禅定力深者,亦無一不如是也。(傅大士傳序)

  七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有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不但上善稱名,可以向往。即五逆十惡,苟能起大慚愧,發露忏悔,無論一念十念,佛亦必攝受之。時雨潤物,萬物無不沾益。大海納川,百川悉足彙歸,萬修萬去,的實非謬。

  世之人悠悠泛泛,不真參力究。不真信切願;或複兼修余門,皆可謂無禅無淨。雖感得來生福報,而因福造業,因業墮獄。鐵床銅柱無人依靠,雖有佛力亦莫奈何!截流大師說,修行人不了生死,爲第叁世怨,可懼也矣。(上海法藏寺念佛開示)

  八

  阿彌陀佛于往劫中發四十八種大願。有一願雲,若有衆生,稱我名號,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知佛念衆生,如母憶子,衆生若能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如子憶母。自然上契佛心,感應道交。現生蒙佛加被,業障消滅,諸緣順適。臨終蒙佛接引,帶業往生極樂世界。從茲入聖超凡,了生脫死較彼仗自力修戒定慧,直至惑業淨盡,方了生死者,其難易奚啻天淵之別。(嶽步雲爲親所設佛堂說)

  九

  須知吾人本具真性,與佛無二,但以惑業深重,不得受用。今既歸命于佛,如子就父,乃是還我本有家鄉,豈是分外之事。又佛昔發願,若有衆生,聞我名號,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故一切衆生,臨終發至誠心,念佛求生西方者,無一不垂慈接引也。千萬不可懷疑,懷疑即是自誤,其禍非小。

  況離此苦世界,生彼樂世界,是至極快意之事,當生歡喜心。千萬不可怕死,怕死則仍不能不死,反致了無生西之分矣。以自心與佛相違反故,佛雖具大慈悲,亦無奈不依佛教之衆生何?(臨終叁大要)

  十

  一切法門,皆仗自力,縱令宿根深厚,徹悟自心。倘見思二惑,稍有未盡,則生死輪回,依舊莫出。況既…

《來自靈岩的法音(印光文鈔集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