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來自靈岩的法音(印光文鈔集文)▪P4

  ..續本文上一頁隨順此惡派,而辱及其親與師也。

  我死之後,當極力提倡淨土法門,令見聞者,生爲賢善,死生樂邦,此則唯功而無過。若妄作贊诔,則是毀之于衆也。千祈勿襲此惡派!(複真淨居士書)

  十叁

  南京法雲寺,增設慈幼院之事。彼馮夢老,王一亭等,悉拉(光)于中以助鬧熱。然(光)之所幸,在無貪心。使稍有貪名之心,則法雲寺開山第一代,豈肯讓人。而(光)視此名位,直同牢獄囚犯,唯恐或被拘絷也。(複康寄遙居士書 )

  十四

  接手書,知汝慕道之心,頗爲真切,意欲皈依。然(光)乃粥飯庸僧,實不足爲人作師。但能專志修持,依(光)所說而行,固無有不滿汝所願者。譬如無足之人,坐于叁叉路口。有歸家者問之,則直示其所行之路。斷不可以彼不能行,而不依其說以自誤歸途也。

  今爲汝取法名曰宗淨。宗者,主也。淨則現所修之淨土法門,將來往生之極樂淨土也。(複崔益榮居士書)

  十五

  (光)粥飯僧耳,除著衣吃飯外,別無所能。幸尚肯學愚夫愚婦之派,不致徒歎奈何而已。

  閣下欲受皈戒,何不擇道德學問高超者,而擇一粥飯僧。然則閣下亦將欲逐愚夫愚婦之隊,而不願附于高超奇特之班耶。雖然,當茲時世,尚是愚夫愚婦之所行爲有實際。倘高超奇特者,肯將高超奇特放下,其結局必有大高超奇特者在。若不肯放下,則其結局,亦只得高超奇特之虛名,決無高超奇特之實際可得也。(複李觐丹居士書)

  十六

  了清和尚,以手書見示,深感居士爲法真心,愛我至意,而不知其爲愛之之道,故不得不略陳梗概,以去疑情。佛門彙載,乃欲以振興法道,開導愚迷,非理致淵深,筆墨超妙如海闊天空,金聲玉振,令人一見即能猛省,如暮夜聞鍾,頓醒幻夢者,何堪湊入。

  印光一介庸僧,百無一能,兼以久嬰目疾,不能遍閱經論,又以素無聞性,徹過徹忘,方寸之中,了無所有,何能預此嘉會乎哉?數十年來,無事不親翰墨,蔚如搜其蕪稿,爲之刻板,已屬過分,況今又作以贻時事新報館乎?語雲,無米不能炊飯,光非不要體面,但以無米之故,不能以土石糠假充佳肴,以贻人诮讓。

  至于俗家族第,出家年歲,及所住之處,所作之事,乃大通家有功法道,後人錄之以作標榜,發人景仰企慕之心,不得不爾。若(光)之庸劣,食息之外,了無所知,了無所能,何堪用此一套。用此一套,乃成刻人糞爲旃檀,美則美矣,只是臭而不香。亦如以土木作金碧,華則華矣,但唯色而無光。(光)未出家,即以虛張聲勢爲愧,況今欲從諸上善人,優遊于安養世界,豈肯無而爲有,以欺世自欺乎哉?(複周群铮居士書)

  十七

  至謂印光真能以佛知見爲知見,(光)何人斯,敢當此過譽乎?不過直心直口,說我所見而已。若或當不當,一任閱者判斷,(光)決不計乎此也。從前諸祖宏法,均按時機,導利後學。不得謂爲偏執。須諒當時苦心。(光)慚愧之極,理性亦未大明。若學鹦鹉學人語,亦非全不會說。唯自既不以通家自居,彼亦不以不通爲嫌,即不妨以不通告之。故不主張說理性與玄妙也。(複溫光熹居士書)

  十八

  (光)粥飯庸僧,于禅于教,皆未從事,唯依念佛以爲依歸。至于爲人作師,實不敢妄充,亦有誤聽人言,求取法名者,亦赧顔應之。以期彼于佛法中生信心,種善根。非曰(光)即可以爲人師也。

  至于閣下,禅教俱通,戒行精嚴,堅持八戒,常行午食。(光)尚未能持午,使此時冒冒然應之,汝後縱不當面唾罵,必至憾昔未察,以致于求福田中,反成輕僧慢法之舉,故不得不爲說其所以。祈轉拜高人,庶得大利益矣。

  又因坐明心一語,亦非可輕易而說。若對未知佛法人略明理性,或可說之。若克實說,明心不到大徹大悟田地,誰敢自诩,以此祈閣下自審。(光)本下劣僧,不敢說過頭話,亦不敢以過頭話恭維人,故有此沖冒。(複季國香居士書)

  十九

  (光)一生不妄譽人,亦極惡人妄譽己。(光)已七十九,過二十日即八十,死或在年內,或尚要受幾年罪。(光)死只許你們認真以淨土法門自利利他。若爲(光)作贊傳诔等,傳送遐迩,乃系(光)之怨家。(光)一生不受人之虛譽,以死而無知而虛譽之,是爲欺心。(光)只要彌陀慈父肯垂憐,此外一不願聞也。(複了凡冶公二居士書)

  二十

  來函一味說虛套子話,過爲贊譽,實令人不堪。光一生不與流俗同起倒,什麼八十不八十。有爲(光)言祝壽者,(光)不但不領情,且深惡痛絕,以爲大辱。祈勿以此事爲(光)言。若對(光)言祝壽,是視(光)爲流俗矣。(複嚴伯放居士書)

  二十一

  谛公之逝,的確往生。其去之景象,尚不至驚天動地者,以講說時多,專用淨功時少也。在常人如此,則頗不易得。在谛公則猶未能副其身分。

  谛公既去,座下法將如林。其知命之法子,(光)皆不能望其項背。函中謂佛教二大砥柱,已折其一。其一以(光)當之,則不知(光)但一吃粥吃飯之庸僧耳。承谛公不以無狀見棄,相交叁十多年。然(光)于人事應酬,概不舉行,只朝暮課誦回向一七,以盡我心而已。(複方聖照居士書)

  二十二

  人各有所應盡之分,當知素位而行,乃君子之本分。若超分而行,非出格大丈夫,決定不能得真利益。何也,以彼不能盡分于易處,何能盡分于難處。

  出家一事,語其易則易于反掌。但穿一件大領,就是和尚。而此種混光陰敗佛門之和尚,多半將來在叁途中過活。欲得爲人,恐萬中亦難得一二。若要做頂天履地,上弘下化之和尚,則難于登天矣。

  汝尚不能于家庭父母妻子具足時,思立一爲人子爲人夫爲人父之程度,何能出家即證果,而普度怨親耶?只緣汝當做一出家,則百事不挂懷,不知出家之事,比在家更多。汝欲清閑自在,逍遙快樂,則決不能做好僧。以棄舍父母妻子,則成大罪矣。

  (光)是出家僧,深知其利弊,故爲汝詳言之。若遇愛收徒弟之壞和尚,則便騙汝爲他作徒弟,你就拉倒了也。且安本分修淨土法門,令汝父母妻子同作蓮邦眷屬,則其利大矣。(複卓智立居士書)

  二十叁

  人之入道,各有因緣,因緣若到,則有莫明其妙之機感。

  (光)一庸碌守分之粥飯僧。自光緒七年出家,只欲自了而已,絕無一念敢發利人之心。(光)平生率真守愚,絕不肯以大話撐空架子,以自誤誤人。文鈔中所說者,均屬人各能行,又能現生親得實益者。即人謂(光)無知無識,但以愚夫愚婦所行之事教人,亦無所惜。然亦有謂其合己機宜,由茲生信修持者,亦不乏人。(複姚維一居士書)

  

  

  

  光明善導

  一

  粵自大教東流,廬山創興蓮社,一倡百和,無不率從。而其有大功而顯著者,北魏則有昙鸾,鸾乃不測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見梁武帝,後複歸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師,肉身菩薩也。陳隋則有智者。唐則有道綽,踵昙鸾之教,專修淨業,一生講淨土叁經,幾二百遍。綽之門出善導,以至承遠、法照、少康、大行,則蓮風普扇于中外矣。由此諸宗知識,莫不以此道密修顯化,自利利他矣。(與體安和尚書)

  二

  善導和尚系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闡淨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實處,教人修持。至于所示專雜二修,其利無窮。專修爲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一漏。雜修爲兼修種種法門,回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叁四往生者,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複永嘉居士書)

  叁

  刻實論之,大乘法門法法圓妙,但以機有生熟、緣有深淺,故致益有難得與易得耳。

  善導彌陀化身也,其所示專修,恐行人心志不定,爲余法門之師所奪,力敘初二叁四果聖人及住行向地等覺菩薩,末至十方諸佛,盡虛空遍法界現身放光,勸舍淨土,爲說殊勝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發願專修淨土,不敢違其所願。善導和尚早知後人這山看見那山高,渺無定見,故作此說,以死盡輾轉企慕之狂妄偷心。誰知以善導爲師者,尚不依從,則依從之人,殆不多見,豈夙世惡業所使,令于最契理契機之法,觌面錯過,而作無禅無淨土之業識茫茫,無本可據之輪回中人乎,哀哉!(複永嘉居士書)

  四

  觀無量壽佛經善導和尚四帖疏,爲欲普利叁根,故多約事相發揮。至于上品上生章後,發揮專雜二修優劣,及令生堅固真信,雖釋迦諸佛現身,令其舍此淨土,修余法門,亦不稍移其志,可謂淨業行者之指南針也。

  若夫臺宗觀經疏妙宗鈔,谛理及圓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叁根普被,利鈍均益也。既知如上所說義理,必須依此谛信,自己見得及者,如是信;及自己見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仰信佛言,斷斷不可以己凡情不測,稍生絲毫疑念,方可謂真信矣。既生信已,必須發願,願離娑婆,如獄囚之冀出牢獄;願生極樂,如窮子之思歸故鄉。(複徐福賢居士書)

  五

  淨土法門,修有專圓,由衆生根器不一,致諸祖立法不同。善導令人一心持名,莫修雜善者,恐中下人以業雜致心難歸一,故示其專修也。永明令人萬善齊修,回向淨土者,恐上根人行墮一偏,致福慧不能稱性圓滿,故示其圓修也。如市間店鋪,固有專售之貨,或一種貨,亦可通商裕國,興家立業。或多種貨,亦不過通裕興立而已。市間專售一貨者,往往起家,俱售衆貨者,或亦折本。弘法利生,何獨不然。千機並育,乃如來出世事,如來降迹爲善知識,亦不以此爲准。(複永嘉居士書)

  六

  觀無量壽佛經者,普令一切若凡若聖,同于現生,往生極樂,或頓或漸,證無生忍,以至圓成佛道之大法也。溯自經傳此方,智者、善導、清涼、靈芝各爲著疏。後唯智者一疏獨傳,余叁皆佚。清光緒間,楊仁山居士由東瀛請來此經善導疏,無量壽經慧遠疏,往生論昙鸾注,皆久佚之法寶,俱爲刻行。

  善導疏不用谛觀…

《來自靈岩的法音(印光文鈔集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