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来自灵岩的法音(印光文钞集文)▪P4

  ..续本文上一页随顺此恶派,而辱及其亲与师也。

  我死之后,当极力提倡净土法门,令见闻者,生为贤善,死生乐邦,此则唯功而无过。若妄作赞诔,则是毁之于众也。千祈勿袭此恶派!(复真净居士书)

  十三

  南京法云寺,增设慈幼院之事。彼冯梦老,王一亭等,悉拉(光)于中以助闹热。然(光)之所幸,在无贪心。使稍有贪名之心,则法云寺开山第一代,岂肯让人。而(光)视此名位,直同牢狱囚犯,唯恐或被拘絷也。(复康寄遥居士书 )

  十四

  接手书,知汝慕道之心,颇为真切,意欲皈依。然(光)乃粥饭庸僧,实不足为人作师。但能专志修持,依(光)所说而行,固无有不满汝所愿者。譬如无足之人,坐于三叉路口。有归家者问之,则直示其所行之路。断不可以彼不能行,而不依其说以自误归途也。

  今为汝取法名曰宗净。宗者,主也。净则现所修之净土法门,将来往生之极乐净土也。(复崔益荣居士书)

  十五

  (光)粥饭僧耳,除着衣吃饭外,别无所能。幸尚肯学愚夫愚妇之派,不致徒叹奈何而已。

  阁下欲受皈戒,何不择道德学问高超者,而择一粥饭僧。然则阁下亦将欲逐愚夫愚妇之队,而不愿附于高超奇特之班耶。虽然,当兹时世,尚是愚夫愚妇之所行为有实际。倘高超奇特者,肯将高超奇特放下,其结局必有大高超奇特者在。若不肯放下,则其结局,亦只得高超奇特之虚名,决无高超奇特之实际可得也。(复李觐丹居士书)

  十六

  了清和尚,以手书见示,深感居士为法真心,爱我至意,而不知其为爱之之道,故不得不略陈梗概,以去疑情。佛门汇载,乃欲以振兴法道,开导愚迷,非理致渊深,笔墨超妙如海阔天空,金声玉振,令人一见即能猛省,如暮夜闻钟,顿醒幻梦者,何堪凑入。

  印光一介庸僧,百无一能,兼以久婴目疾,不能遍阅经论,又以素无闻性,彻过彻忘,方寸之中,了无所有,何能预此嘉会乎哉?数十年来,无事不亲翰墨,蔚如搜其芜稿,为之刻板,已属过分,况今又作以贻时事新报馆乎?语云,无米不能炊饭,光非不要体面,但以无米之故,不能以土石糠假充佳肴,以贻人诮让。

  至于俗家族第,出家年岁,及所住之处,所作之事,乃大通家有功法道,后人录之以作标榜,发人景仰企慕之心,不得不尔。若(光)之庸劣,食息之外,了无所知,了无所能,何堪用此一套。用此一套,乃成刻人粪为旃檀,美则美矣,只是臭而不香。亦如以土木作金碧,华则华矣,但唯色而无光。(光)未出家,即以虚张声势为愧,况今欲从诸上善人,优游于安养世界,岂肯无而为有,以欺世自欺乎哉?(复周群铮居士书)

  十七

  至谓印光真能以佛知见为知见,(光)何人斯,敢当此过誉乎?不过直心直口,说我所见而已。若或当不当,一任阅者判断,(光)决不计乎此也。从前诸祖宏法,均按时机,导利后学。不得谓为偏执。须谅当时苦心。(光)惭愧之极,理性亦未大明。若学鹦鹉学人语,亦非全不会说。唯自既不以通家自居,彼亦不以不通为嫌,即不妨以不通告之。故不主张说理性与玄妙也。(复温光熹居士书)

  十八

  (光)粥饭庸僧,于禅于教,皆未从事,唯依念佛以为依归。至于为人作师,实不敢妄充,亦有误听人言,求取法名者,亦赧颜应之。以期彼于佛法中生信心,种善根。非曰(光)即可以为人师也。

  至于阁下,禅教俱通,戒行精严,坚持八戒,常行午食。(光)尚未能持午,使此时冒冒然应之,汝后纵不当面唾骂,必至憾昔未察,以致于求福田中,反成轻僧慢法之举,故不得不为说其所以。祈转拜高人,庶得大利益矣。

  又因坐明心一语,亦非可轻易而说。若对未知佛法人略明理性,或可说之。若克实说,明心不到大彻大悟田地,谁敢自诩,以此祈阁下自审。(光)本下劣僧,不敢说过头话,亦不敢以过头话恭维人,故有此冲冒。(复季国香居士书)

  十九

  (光)一生不妄誉人,亦极恶人妄誉己。(光)已七十九,过二十日即八十,死或在年内,或尚要受几年罪。(光)死只许你们认真以净土法门自利利他。若为(光)作赞传诔等,传送遐迩,乃系(光)之怨家。(光)一生不受人之虚誉,以死而无知而虚誉之,是为欺心。(光)只要弥陀慈父肯垂怜,此外一不愿闻也。(复了凡冶公二居士书)

  二十

  来函一味说虚套子话,过为赞誉,实令人不堪。光一生不与流俗同起倒,什么八十不八十。有为(光)言祝寿者,(光)不但不领情,且深恶痛绝,以为大辱。祈勿以此事为(光)言。若对(光)言祝寿,是视(光)为流俗矣。(复严伯放居士书)

  二十一

  谛公之逝,的确往生。其去之景象,尚不至惊天动地者,以讲说时多,专用净功时少也。在常人如此,则颇不易得。在谛公则犹未能副其身分。

  谛公既去,座下法将如林。其知命之法子,(光)皆不能望其项背。函中谓佛教二大砥柱,已折其一。其一以(光)当之,则不知(光)但一吃粥吃饭之庸僧耳。承谛公不以无状见弃,相交三十多年。然(光)于人事应酬,概不举行,只朝暮课诵回向一七,以尽我心而已。(复方圣照居士书)

  二十二

  人各有所应尽之分,当知素位而行,乃君子之本分。若超分而行,非出格大丈夫,决定不能得真利益。何也,以彼不能尽分于易处,何能尽分于难处。

  出家一事,语其易则易于反掌。但穿一件大领,就是和尚。而此种混光阴败佛门之和尚,多半将来在三途中过活。欲得为人,恐万中亦难得一二。若要做顶天履地,上弘下化之和尚,则难于登天矣。

  汝尚不能于家庭父母妻子具足时,思立一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之程度,何能出家即证果,而普度怨亲耶?只缘汝当做一出家,则百事不挂怀,不知出家之事,比在家更多。汝欲清闲自在,逍遥快乐,则决不能做好僧。以弃舍父母妻子,则成大罪矣。

  (光)是出家僧,深知其利弊,故为汝详言之。若遇爱收徒弟之坏和尚,则便骗汝为他作徒弟,你就拉倒了也。且安本分修净土法门,令汝父母妻子同作莲邦眷属,则其利大矣。(复卓智立居士书)

  二十三

  人之入道,各有因缘,因缘若到,则有莫明其妙之机感。

  (光)一庸碌守分之粥饭僧。自光绪七年出家,只欲自了而已,绝无一念敢发利人之心。(光)平生率真守愚,绝不肯以大话撑空架子,以自误误人。文钞中所说者,均属人各能行,又能现生亲得实益者。即人谓(光)无知无识,但以愚夫愚妇所行之事教人,亦无所惜。然亦有谓其合己机宜,由兹生信修持者,亦不乏人。(复姚维一居士书)

  

  

  

  光明善导

  一

  粤自大教东流,庐山创兴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而其有大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陈隋则有智者。唐则有道绰,踵昙鸾之教,专修净业,一生讲净土三经,几二百遍。绰之门出善导,以至承远、法照、少康、大行,则莲风普扇于中外矣。由此诸宗知识,莫不以此道密修显化,自利利他矣。(与体安和尚书)

  二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为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一漏。杂修为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复永嘉居士书)

  三

  刻实论之,大乘法门法法圆妙,但以机有生熟、缘有深浅,故致益有难得与易得耳。

  善导弥陀化身也,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力叙初二三四果圣人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殊胜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愿。善导和尚早知后人这山看见那山高,渺无定见,故作此说,以死尽辗转企慕之狂妄偷心。谁知以善导为师者,尚不依从,则依从之人,殆不多见,岂夙世恶业所使,令于最契理契机之法,觌面错过,而作无禅无净土之业识茫茫,无本可据之轮回中人乎,哀哉!(复永嘉居士书)

  四

  观无量寿佛经善导和尚四帖疏,为欲普利三根,故多约事相发挥。至于上品上生章后,发挥专杂二修优劣,及令生坚固真信,虽释迦诸佛现身,令其舍此净土,修余法门,亦不稍移其志,可谓净业行者之指南针也。

  若夫台宗观经疏妙宗钞,谛理及圆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钝均益也。既知如上所说义理,必须依此谛信,自己见得及者,如是信;及自己见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仰信佛言,断断不可以己凡情不测,稍生丝毫疑念,方可谓真信矣。既生信已,必须发愿,愿离娑婆,如狱囚之冀出牢狱;愿生极乐,如穷子之思归故乡。(复徐福贤居士书)

  五

  净土法门,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善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如市间店铺,固有专售之货,或一种货,亦可通商裕国,兴家立业。或多种货,亦不过通裕兴立而已。市间专售一货者,往往起家,俱售众货者,或亦折本。弘法利生,何独不然。千机并育,乃如来出世事,如来降迹为善知识,亦不以此为准。(复永嘉居士书)

  六

  观无量寿佛经者,普令一切若凡若圣,同于现生,往生极乐,或顿或渐,证无生忍,以至圆成佛道之大法也。溯自经传此方,智者、善导、清凉、灵芝各为着疏。后唯智者一疏独传,余三皆佚。清光绪间,杨仁山居士由东瀛请来此经善导疏,无量寿经慧远疏,往生论昙鸾注,皆久佚之法宝,俱为刻行。

  善导疏不用谛观…

《来自灵岩的法音(印光文钞集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