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乃是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之世界,绝无有可以讥毁可以厌嫌之名字耳。下即列出议嫌之名数种,即女人六根不具足之人,及声闻缘觉之二乘人。故曰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乃谓西方无有女人,与六根不完足人及小乘人,(西方虽有小乘人名字、然皆属发大乘心者、绝无不发大心之声闻缘觉人耳、)非指此世界之修行者说。无智慧人,认做此等人不得生西方,其错大矣。(复宗灵法师书)
二十八
若欲此生亲得实益,当依净土法门,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则可决定了生脱死。若不依念佛法门,且莫说未得佛教之真传者不能了,即得亦不能了。何以故。以得真传,乃大彻大悟,非是实证。证则可了,悟则未了。修余法门,皆须断惑证真,方了生死。
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正助合行,不但决定往生,而且品位优胜。不但精粹纯笃之人,决定往生。即五逆十恶之流,临终能生大惭愧,生大怖畏,志心念佛数声,随即命终者,亦得决定往生。
以佛慈广大,专以度生为事。一念回光,即蒙摄受。所谓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也。末世众生,不依净土,修余法门。但得人天福报,及作未来得度之因缘而已。以无力断惑,则生死根尚在,何能不发生死之苗芽乎哉!(复岳仙峤居士书)
二十九
凡做功德,仍以念普佛为事,不必改念地藏经。念佛一法,最易得益。以文少而易念。是知最危险之时世,当以念佛为主。彼矜奇竞异者,皆不注重在救苦难,注重在显己之智识高超耳。
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其数有无量无边,皆受普贤菩萨教,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此其人为何如人,此其事为何如事。况我辈值千古未有之刀兵大劫,何可改向之念佛为念经乎?地藏菩萨救苦心切,然比阿弥陀佛临终接引,令得往生,则又相去悬远。(复陈慧恭居士书)
三十
佛所说一切法门,虽高深玄妙,圆顿直捷,皆须断尽烦惑,方可了生脱死。若断而未尽,则尚不能了。况完全未断者乎?
唯念佛法门,仗佛慈力。若有真信切愿,至诚念佛,无一不往生者。然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以愚痴无知,只求来生人天福报,或不生惭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义等事,心与佛背所致。过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
若其人未发心念佛前,曾作诸恶,今既念佛生大惭愧,痛改前非,则亦可决定往生。佛视众生犹如亲生儿女,儿女不依父母之教,父母无可奈何。众生若肯改过迁善念佛,佛决定于彼临终亲垂接引也。(复郑琴樵居士书)
三十一
菩萨多众生少,佛菩萨少众生多,此二语,须在佛菩萨所居地土看。譬如乡间小民,只知乡间之平民多,并不知国家辅弼,其多无数也。然世间法不足敌喻,汝何不看华藏海众之多,非佛刹尘数可喻乎!
佛能度众生,而不能度无缘者。故有番番示生示灭,令众生番番种,番番熟,番番脱。而众生界无尽故,佛菩萨之誓愿无尽。汝以断灭知见论,故有此种种之问也。其问似乎有理,不知乃众生之情见,渺不知佛菩萨之境界。汝果能一心念佛往生西方,将叹其菩萨多而众生少也。吾故曰,当于佛菩萨之居处看,不当在众生之居处看也。(复恒惭法师书)
三十二
菩萨度脱众生之誓愿,无穷无尽。随类逐形,种种方便而为感化。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云说法,亦不专指口说。或以身说。或以殁后异迹说。
菩萨欲化外道以入佛道,若不现外道之迹,则彼外道无由而生信仰,以起修持也。所示之迹,非言说所能穷其方便。普门品所说,不过举其大概而已。(复马宗道居士书)
灵岩遗风
一
(光)一生不入人社会,独行其志。在普陀时,初常住普请吃斋亦去,一顿斋吃二三点钟,觉甚讨厌,遂不去吃斋二十多年。此次法会是护国息灾,(光)来时当带一茶头,凡饮食诸事,归彼料理。早午晚三餐,在房间独食。早粥,或馒头或饼,只用一个;午一碗菜,四个馒头;晚一大碗面;茶房会说。(光)数十年吃饭不剩菜,故只要一碗菜,吃完以馒头将碗之油汁揩净,切不可谓菜吃完为菜少。此外所有络络索索的点心通不用。
七圆满,亦不吃斋。即会中办斋,(光)亦不同吃,无精神相陪故。圆满之次日,即回苏,亦不许送。送至门外即止,若又送则成市气,不成护国息灾之章程矣。(复屈文六居士书)
二
(光)之说法,与一般法师不同,诸大法师多注重在谈玄说妙。(光)不会谈玄说妙,多注重教人敦伦尽分。不以人不喜闻而改方针。况此次是护国息灾,念诵尚是枝末,敦伦尽分乃属根本。无论人愿不愿听,我仍以是为宗旨。
至于皈依一事,非(光)所宜。以佛教会会长乃主人,(光)是客人。彼皈依者,当皈依会长,此决定不可移易之至理。(复屈文六居士书)
三
礼忏无定规,但致志诚恳切即已。功课各随己意,亦无定章。(光)则早晚必按朝暮课诵直念。凡起腔唱者,亦作直念,但稍缓点。(光)绝未学唱念,然在丛林中,只可小声不可声闻于外,以致惊动别人。先则日礼数百拜,近数年来事多,只二时功课。冬则日过百拜,夏则只数十拜。亦只拜释迦、弥陀、净土三经及诸大乘经,观音势至、清净海众,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贤圣僧。(弥陀之拜,多少不定,按精神天时增减,余各三拜)(复许止净居士书)
四
(弟)以阐提出家,自揣根性庸劣,罪业洪深,故于宗教二途,概不敢妄行染指。惟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法,颇生信向。十余年来,悠悠虚度,毫未得益。但自西徂东,由北至南,往返万余里,阅人多矣。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多是手忙脚乱,呼爹叫娘!
其有老实头持戒念佛,纵信愿未极,瑞相不现,皆是安然命终。其故何哉?良以心水澄清,由分别而昏动;识波奔涌,因佛号以停凝。所以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也。(与体安和尚书)
五
去年妄企证念佛三昧,而念佛三昧,仍是全体业力。今年自知惭愧,于九月半起七,至明年春二月底止,念佛三昧不敢高期,但企忏悔宿业,令其净尽耳。谁知宿业,竟与真如法性,同一不生不灭。佛光普照法界,我以业障不能亲灸。苦哉,苦哉!奈何,奈何!书此愚怀,以期知己者代我分忧而已。(复高鹤年居士书)
六
现今虽有知识,而僧多滥污,同行乏人,若向上之志一衰,则懒惰懈怠随之,而不复振矣。如不慧二十一岁辞亲出家,亦可谓发心真,而立行猛矣。
至今五十三岁,若宗若教,毫无所得,图负亲恩,空为佛子。所幸者净土一法,于出家学弥陀经时,已生信心,实未蒙一知识开示,以当时业师,与诸知识,皆主参究,所有开示皆破净土。吾则自量己力,不随人转,虽佛祖现身,犹不改作,况知识所说乎!(复谢融脱居士书)
七
流通佛法大非易事,须求契理契机,断断不可师心自立,矜奇炫异,以取悦一时新学知见而已。念佛一法,当依净土经论为准。大聪明人,大名人,立言必须详审,不可率尔。以人以己为模范故也。若平常人有错谬处,人尚易知而易改。若名人则人必以讹为正,而互相讹传也。
(光)一无学问,二无见地,三无行持,故于佛法不敢注释一字一句。近来由一二友人妄传其为人支差之残羹馊饭,不禁惭惶无地,而无可如何耳。(复丁福保居士书集文)
八
印光之于净土法门生信,由于龙舒净土文下卷。足知书之益人也,深且远矣。
佛法广大,无量无边,吾人以薄地凡夫之资,欲于现生了百千万劫难了之事,当筹度己力之大小以修。且莫妄充通家,此法尚未真得,又去钻研他宗,致于此最易得益之事,反弁髦视之,以致仍旧百千万劫不能了耳。(复李觐丹居士书)
九
期中略将无量寿经疏细阅两遍,其玄谭总判,虽不及台宗,而消释文义,甚是清楚,不可不看。观经疏阅三遍,善导和尚专以平实事相法门,接引末世凡夫,不用观心约教等玄妙法门,其慈悲可谓至极无加矣。良以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又以古人闻理性当体便是,则进行弥速;今人闻此等语言,则废弛道业,但欲任己业识茫茫之天真耳。往生论注阅一遍,文义显豁直捷,真能上继匡庐,下启天台西河长安等,宜细看之。(与康泽师书)
十
灵岩规矩,系(光)所立,与天下丛林不同,例不念经、拜忏、放焰口、做系念、做水陆、传法、收徒、讲经、传戒、做会。日常功课与普通打七同,唯有信心,不务繁华者,求打佛七则允许。请打七者,不过多加三次回向而已。无论请多请少,全堂通通照常念,所有衬资全堂并外寮均分,无偏无党,不以开多开少起争执,一律同念,衬一律均分。(示灵岩打七规矩)
十一
灵岩乃千百年古道场,凡来此山住者,皆属发心办道之人,大家都要认真用功,互相勉励,以取丽泽之益。时势阢陧,只可一心办道,不可妄拟建筑,即或不得已而小有添造,但取足用即已,毋得多建以图宽敞。佛堂日课,切实修持,然不可一向专在事相上用功,必须心心念念对治自己习气毛病。能如是者,方为真念佛人。否则如水泡石头,绝无心得。但按净土常规,不可别生花样,有欲立异,如燃指、燃灯者,请彼往育王去行,此山永不开此一端。(与明本师书)
十二
礼云:拟人必于其伦,不以其伦而拟。如以庶民妄称帝王,称与所称,均获大罪,可不慎乎!
(光)一生不肯虚誉人,亦甚恶人之虚誉我。(光)已七十有九,再过三十二日,则八十矣。然朝不保夕,恐未必至八十而死。无论在生已死,切不可用今人之恶派,妄为赞誉。
(光)文钞中,于父母师长均不提及者,盖恐人疑为饰说,致成大辱耳。今人父母师长去世,求名人题赞,(光)极不愿…
《来自灵岩的法音(印光文钞集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