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乃是說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之世界,絕無有可以譏毀可以厭嫌之名字耳。下即列出議嫌之名數種,即女人六根不具足之人,及聲聞緣覺之二乘人。故曰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乃謂西方無有女人,與六根不完足人及小乘人,(西方雖有小乘人名字、然皆屬發大乘心者、絕無不發大心之聲聞緣覺人耳、)非指此世界之修行者說。無智慧人,認做此等人不得生西方,其錯大矣。(複宗靈法師書)
二十八
若欲此生親得實益,當依淨土法門,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則可決定了生脫死。若不依念佛法門,且莫說未得佛教之真傳者不能了,即得亦不能了。何以故。以得真傳,乃大徹大悟,非是實證。證則可了,悟則未了。修余法門,皆須斷惑證真,方了生死。
淨土法門,但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正助合行,不但決定往生,而且品位優勝。不但精粹純笃之人,決定往生。即五逆十惡之流,臨終能生大慚愧,生大怖畏,志心念佛數聲,隨即命終者,亦得決定往生。
以佛慈廣大,專以度生爲事。一念回光,即蒙攝受。所謂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也。末世衆生,不依淨土,修余法門。但得人天福報,及作未來得度之因緣而已。以無力斷惑,則生死根尚在,何能不發生死之苗芽乎哉!(複嶽仙峤居士書)
二十九
凡做功德,仍以念普佛爲事,不必改念地藏經。念佛一法,最易得益。以文少而易念。是知最危險之時世,當以念佛爲主。彼矜奇競異者,皆不注重在救苦難,注重在顯己之智識高超耳。
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其數有無量無邊,皆受普賢菩薩教,以十大願王功德,回向往生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此其人爲何如人,此其事爲何如事。況我輩值千古未有之刀兵大劫,何可改向之念佛爲念經乎?地藏菩薩救苦心切,然比阿彌陀佛臨終接引,令得往生,則又相去懸遠。(複陳慧恭居士書)
叁十
佛所說一切法門,雖高深玄妙,圓頓直捷,皆須斷盡煩惑,方可了生脫死。若斷而未盡,則尚不能了。況完全未斷者乎?
唯念佛法門,仗佛慈力。若有真信切願,至誠念佛,無一不往生者。然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以愚癡無知,只求來生人天福報,或不生慚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義等事,心與佛背所致。過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
若其人未發心念佛前,曾作諸惡,今既念佛生大慚愧,痛改前非,則亦可決定往生。佛視衆生猶如親生兒女,兒女不依父母之教,父母無可奈何。衆生若肯改過遷善念佛,佛決定于彼臨終親垂接引也。(複鄭琴樵居士書)
叁十一
菩薩多衆生少,佛菩薩少衆生多,此二語,須在佛菩薩所居地土看。譬如鄉間小民,只知鄉間之平民多,並不知國家輔弼,其多無數也。然世間法不足敵喻,汝何不看華藏海衆之多,非佛刹塵數可喻乎!
佛能度衆生,而不能度無緣者。故有番番示生示滅,令衆生番番種,番番熟,番番脫。而衆生界無盡故,佛菩薩之誓願無盡。汝以斷滅知見論,故有此種種之問也。其問似乎有理,不知乃衆生之情見,渺不知佛菩薩之境界。汝果能一心念佛往生西方,將歎其菩薩多而衆生少也。吾故曰,當于佛菩薩之居處看,不當在衆生之居處看也。(複恒慚法師書)
叁十二
菩薩度脫衆生之誓願,無窮無盡。隨類逐形,種種方便而爲感化。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所雲說法,亦不專指口說。或以身說。或以殁後異迹說。
菩薩欲化外道以入佛道,若不現外道之迹,則彼外道無由而生信仰,以起修持也。所示之迹,非言說所能窮其方便。普門品所說,不過舉其大概而已。(複馬宗道居士書)
靈岩遺風
一
(光)一生不入人社會,獨行其志。在普陀時,初常住普請吃齋亦去,一頓齋吃二叁點鍾,覺甚討厭,遂不去吃齋二十多年。此次法會是護國息災,(光)來時當帶一茶頭,凡飲食諸事,歸彼料理。早午晚叁餐,在房間獨食。早粥,或饅頭或餅,只用一個;午一碗菜,四個饅頭;晚一大碗面;茶房會說。(光)數十年吃飯不剩菜,故只要一碗菜,吃完以饅頭將碗之油汁揩淨,切不可謂菜吃完爲菜少。此外所有絡絡索索的點心通不用。
七圓滿,亦不吃齋。即會中辦齋,(光)亦不同吃,無精神相陪故。圓滿之次日,即回蘇,亦不許送。送至門外即止,若又送則成市氣,不成護國息災之章程矣。(複屈文六居士書)
二
(光)之說法,與一般法師不同,諸大法師多注重在談玄說妙。(光)不會談玄說妙,多注重教人敦倫盡分。不以人不喜聞而改方針。況此次是護國息災,念誦尚是枝末,敦倫盡分乃屬根本。無論人願不願聽,我仍以是爲宗旨。
至于皈依一事,非(光)所宜。以佛教會會長乃主人,(光)是客人。彼皈依者,當皈依會長,此決定不可移易之至理。(複屈文六居士書)
叁
禮忏無定規,但致志誠懇切即已。功課各隨己意,亦無定章。(光)則早晚必按朝暮課誦直念。凡起腔唱者,亦作直念,但稍緩點。(光)絕未學唱念,然在叢林中,只可小聲不可聲聞于外,以致驚動別人。先則日禮數百拜,近數年來事多,只二時功課。冬則日過百拜,夏則只數十拜。亦只拜釋迦、彌陀、淨土叁經及諸大乘經,觀音勢至、清淨海衆,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一切尊法,一切賢聖僧。(彌陀之拜,多少不定,按精神天時增減,余各叁拜)(複許止淨居士書)
四
(弟)以闡提出家,自揣根性庸劣,罪業洪深,故于宗教二途,概不敢妄行染指。惟于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一法,頗生信向。十余年來,悠悠虛度,毫未得益。但自西徂東,由北至南,往返萬余裏,閱人多矣。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視淨土若穢物,恐其汙己者,臨終多是手忙腳亂,呼爹叫娘!
其有老實頭持戒念佛,縱信願未極,瑞相不現,皆是安然命終。其故何哉?良以心水澄清,由分別而昏動;識波奔湧,因佛號以停凝。所以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也。(與體安和尚書)
五
去年妄企證念佛叁昧,而念佛叁昧,仍是全體業力。今年自知慚愧,于九月半起七,至明年春二月底止,念佛叁昧不敢高期,但企忏悔宿業,令其淨盡耳。誰知宿業,竟與真如法性,同一不生不滅。佛光普照法界,我以業障不能親灸。苦哉,苦哉!奈何,奈何!書此愚懷,以期知己者代我分憂而已。(複高鶴年居士書)
六
現今雖有知識,而僧多濫汙,同行乏人,若向上之志一衰,則懶惰懈怠隨之,而不複振矣。如不慧二十一歲辭親出家,亦可謂發心真,而立行猛矣。
至今五十叁歲,若宗若教,毫無所得,圖負親恩,空爲佛子。所幸者淨土一法,于出家學彌陀經時,已生信心,實未蒙一知識開示,以當時業師,與諸知識,皆主參究,所有開示皆破淨土。吾則自量己力,不隨人轉,雖佛祖現身,猶不改作,況知識所說乎!(複謝融脫居士書)
七
流通佛法大非易事,須求契理契機,斷斷不可師心自立,矜奇炫異,以取悅一時新學知見而已。念佛一法,當依淨土經論爲准。大聰明人,大名人,立言必須詳審,不可率爾。以人以己爲模範故也。若平常人有錯謬處,人尚易知而易改。若名人則人必以訛爲正,而互相訛傳也。
(光)一無學問,二無見地,叁無行持,故于佛法不敢注釋一字一句。近來由一二友人妄傳其爲人支差之殘羹馊飯,不禁慚惶無地,而無可如何耳。(複丁福保居士書集文)
八
印光之于淨土法門生信,由于龍舒淨土文下卷。足知書之益人也,深且遠矣。
佛法廣大,無量無邊,吾人以薄地凡夫之資,欲于現生了百千萬劫難了之事,當籌度己力之大小以修。且莫妄充通家,此法尚未真得,又去鑽研他宗,致于此最易得益之事,反弁髦視之,以致仍舊百千萬劫不能了耳。(複李觐丹居士書)
九
期中略將無量壽經疏細閱兩遍,其玄譚總判,雖不及臺宗,而消釋文義,甚是清楚,不可不看。觀經疏閱叁遍,善導和尚專以平實事相法門,接引末世凡夫,不用觀心約教等玄妙法門,其慈悲可謂至極無加矣。良以業識未消,叁昧未成,縱談理性終成畫餅,又以古人聞理性當體便是,則進行彌速;今人聞此等語言,則廢弛道業,但欲任己業識茫茫之天真耳。往生論注閱一遍,文義顯豁直捷,真能上繼匡廬,下啓天臺西河長安等,宜細看之。(與康澤師書)
十
靈岩規矩,系(光)所立,與天下叢林不同,例不念經、拜忏、放焰口、做系念、做水陸、傳法、收徒、講經、傳戒、做會。日常功課與普通打七同,唯有信心,不務繁華者,求打佛七則允許。請打七者,不過多加叁次回向而已。無論請多請少,全堂通通照常念,所有襯資全堂並外寮均分,無偏無黨,不以開多開少起爭執,一律同念,襯一律均分。(示靈岩打七規矩)
十一
靈岩乃千百年古道場,凡來此山住者,皆屬發心辦道之人,大家都要認真用功,互相勉勵,以取麗澤之益。時勢阢陧,只可一心辦道,不可妄擬建築,即或不得已而小有添造,但取足用即已,毋得多建以圖寬敞。佛堂日課,切實修持,然不可一向專在事相上用功,必須心心念念對治自己習氣毛病。能如是者,方爲真念佛人。否則如水泡石頭,絕無心得。但按淨土常規,不可別生花樣,有欲立異,如燃指、燃燈者,請彼往育王去行,此山永不開此一端。(與明本師書)
十二
禮雲:擬人必于其倫,不以其倫而擬。如以庶民妄稱帝王,稱與所稱,均獲大罪,可不慎乎!
(光)一生不肯虛譽人,亦甚惡人之虛譽我。(光)已七十有九,再過叁十二日,則八十矣。然朝不保夕,恐未必至八十而死。無論在生已死,切不可用今人之惡派,妄爲贊譽。
(光)文鈔中,于父母師長均不提及者,蓋恐人疑爲飾說,致成大辱耳。今人父母師長去世,求名人題贊,(光)極不願…
《來自靈岩的法音(印光文鈔集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