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若作此想,便與店鋪作司帳者無異,雖曰有數千數萬數十萬,經我料理,到底不是自家的,及乎謝事,自己只得薪水之少數而已。(複章以铨居士書)
叁十七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欲學佛道以脫凡俗,若不注重于此四句,則如無根之木,期其盛茂,無翼之鳥,冀其高飛也。
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博地凡夫欲于現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則成無因而欲得果,未種而思收獲,萬無得理。果能將此八句,通身荷擔,決定可以生入聖賢之域,沒登極樂之邦,願汝勉之。(複蔡契誠居士書)
叁十八
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誦種種各功德,若任所作,則隨得各種之人天福報。今將所作功德得人天福報之因,回轉歸向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作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以至將來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
用一回字,便見其有決定不隨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見其有決定冀望出世之方。所謂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所作功德,生滅事也。回而向不生不滅之實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屬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衆生。即發願立誓,決定所趨之名詞耳。
有叁種義,一,回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義。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此即回因向果之義。叁,回向法界衆生,同生淨土。此即回自向他之義。回向之義,大矣哉。回向之法雖不一,然必以回向淨土,爲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余大願,不生淨土,每難成就。若生淨土,無願不成。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別有所期,亦必須又複回向淨土也。(複愚僧居士書)
叁十九
楞嚴有何不可研究,但須以淨土爲主,則一切經皆發明淨土利益經也。楞嚴開首征心如是難,則知末世衆生,猶欲以研究了事者,其爲自誤誤人大矣。而況二十五圓通,列勢至于觀音之前,其主持淨土也大矣。至于發明五陰魔境處,破色受二陰,尚有著魔之事,足見自力了生死之難,佛力了生死之易,能如是研究,則其利大矣。
凡研究時必須息心靜慮,凝神詳閱,則如入大寶洲,必有所得。倘如趕路之只圖快,恨不得一下看完,則不但經義莫得,久之或反受病,以致傷氣吐血等也。善得益者,無往而非益,甘受損者,無往而非損。(複周群铮居士書)
四十
須知佛法,法門無量,欲依之修持了生脫死,必須到業盡情空地位,方可。否則,夢也夢不著。唯淨土法門,若具真信切願,加以志誠懇切念佛,則便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已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矣。倘不依此法,另修別種法門,則斷難現生了脫。現生得遇此法,而不注意,將來豈能又遇此法,而即注意修持乎?
是以宜及早注意于此法也。淨土法門,一切世間事務,均無所礙。但須各盡其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而已。
近來人每每好高務勝,稍聰明,便學禅宗、相宗、密宗,多多將念佛看得無用。彼只知禅家機語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廣大。而不知禅,縱到大徹大悟地位,若煩惑未淨,則依舊生死不了。相宗,不破盡我法二執,則縱
明白種種名相,如說食數寶,究有何益。密宗,雖雲現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決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則著魔發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須專志于念佛一門,爲千穩萬當之無上第一法則也。(複姚維一居士書)
四十一
大矣哉,淨土法門之爲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當遜其奇特。十念一念,即登不退,曆劫修證者,當仰其高風。普被上中下根,統攝律教禅宗。如時雨之潤物,若大海之納川。偏圓頓漸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大小權實一切行,無不還歸此法界。不斷惑業,得預補處。既此一生,證大菩提。九界衆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是以華嚴海衆,盡遵十大願王。法華一稱,悉證諸法實相。如斯大力用,請佛共宣揚。若此極發揮,諸祖皆如是。誠可謂一代時教之極譚,一乘無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曆劫難逢。幸得聞熏,勉力修習。(淨土問答並序)
至心之道
一
生死了乎,非一門深入,不克濟事。因研閱淨宗各書,方知彌陀爲我發願立行,以期成佛。我違彌陀行願,以故長劫恒淪六道,永作衆生。了知彌陀乃我心中之佛,我乃彌陀心中之衆生。心既是一而凡聖天殊者,由我一向迷背之所致也。如是信心,可爲真信。從此心心上發決定往生之願,行決定念佛之行,庶可深入淨宗法界,一生取辦,一超直入如來地,如母子相會,永樂天常矣。(複永嘉居士書)
二
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優劣,契機則妙。在昔之時,人根殊勝,知識如林,隨修一法,則皆可證道。即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識希少,若舍淨土,則莫由解脫。
余自愧多生多劫,少種善根,福薄慧淺,障重業深。自量己力,非仗如來宏誓願力,決難即生定出生死。從茲唯佛是念,唯淨土是求。縱多年以來,濫廁講席,曆參禅匠,不過欲發明淨土第一義谛,以作上品往生資糧而已。所恨色力衰弱,行難勇猛。而信願堅固,非但世間禅講諸師,不能稍移其操。即諸佛現身,令修余法,亦不肯舍此取彼,違背初心。奈宿業所障,終未能得一心不亂,以親證夫念佛叁昧,慚愧何如!(淨土決疑論)
叁
其余一切法門,必須修到業盡情空之時,方可了脫生死。否則任汝工夫深,功德大,煩惱若有一絲一毫未盡,則仍然不能出離六道輪回之外。以自力了生死,比仗佛力了生死,其難易奚啻天淵懸殊也。
汝幸宿有善根,于此法門能生信心。然須立深重誓,決不隨其余經典知識言教,舍此法門令修他法。庶可不負此宿根與現緣也。
若讀諸大乘經,見其義理深奧,或親近禅教律密各宗知識,聞其所說親切,遂視念佛爲平常,視彼爲奇特,舍此修彼,則如稚子舍父母,重病棄良醫,欲得成人愈病,何可得乎!(複丁普瀞居士書)
四
淨土乃特別法門,其余乃通途法門。離則兩益,合則兩害。世移運衰,末法人根淺劣,欲求豁破無明,斷惑證真,甚難甚難!自未能度,而欲度他,何異溺海渡人。奉勸諸賢,不可我慢高大,還是真信切願,仗慈力念佛求生西方好。(上海法藏寺念佛開示)
五
念佛一法,乃佛教之總持法門。但有專念自佛,專念他佛,兼念自他佛之不同。專念自佛者,如諸經中深窮實相,以期悟證,乃于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等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達此一切法,當體全空,親見本具妙真如性。及禅宗看念佛的是誰,並各種話頭,以期親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者是,此名爲實相念佛。
實相念佛谛理最深,然頗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參究照察之力,別無他力輔助,若非宿根成熟,則悟尚不易,何況實證!
自他俱念,即所謂禅淨雙修者,有以專看念佛的是誰,以期明心見性,不以信願求生爲事者,雖似禅淨雙修,實爲有禅無淨。既無信願,莫由仗佛力以帶業往生。傥未到業盡情空地位,又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脫死。是知禅淨雙修,唯具深信願者,方能得益。否則固不如專致力于持佛名號一門也。(彌陀聖典序)
六
修行唯隨己身分而立功課,非可執一以論。但決定不可不依信願念佛,回向往生一法耳。一門深入,萬善圓修均可。若棄舍淨土,于別種法門一門深入,並萬善圓修,均不可以。以仗自力,決難現生了脫故也。
今之宏法者,多喜自立章程,不肯依前人之省心力,省功夫之法以行。雖其心廣大,然論其實益,則當遜古人所立之淨土法門多矣。爲顯我爲通家,不依前人成法,若是上上上上根人則可。否則固宜從省心力處用功,則利益易得矣。(複謝慧琳居士書)
七
凡修持宜專不宜雜,念佛一法,超過一切,或薦亡,或祈親壽,並一切所求,皆可如願。但以求生西方爲主,萬不可求來生福報,若求來生,便無往生之利益矣。
修行用功,固宜專精。然凡夫妄想紛飛,若不加經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倘能如喪考妣,如救頭燃之痛切,則于一行叁昧,實爲最善。若以悠忽當之,久或懈怠放廢,固不如兼持經咒爲有把握。總之生死心切,誠敬肫摯,則專兼均可,否則專落悠忽,兼落紛繁。良以根本不真切,故致一切皆難得利益矣。(示修行方法)
八
末世學佛所宜注重者,在知因果與修淨土。以知因果則不敢自欺欺人,作傷天害理、損人利己之事。修淨土,則雖是具縛凡夫,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諸余法門,皆須煩惱斷盡,方可了生死。否則縱令大徹大悟,有大智慧有大辯才,曉得過去未來,要去就去,要來就來,尚不能了。況具足煩惱者乎!講淨土,要將淨土爲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下凡與上聖共修之道,末世衆生不修此法,則但種未來之善根,絕難現生出輪回等道理詳說。
隋道綽禅師一生專弘淨土,講淨土叁經近二百遍,可知一年之中當講四五遍,不以繁重爲忌唯期人各悉知。今人則必不肯如是重重屢講也。古人以利人爲本,今人以求名爲本,若專講淨土,人或輕之,所以不肯專精致力于此一法也。(複郭漢儒居士書)
九
修行之人,須具決烈之心,任彼诮謗,我總了無疑慮。若聞人诮謗,便生退心,此種人亦是前生善根浮淺所致。不以佛所說者爲依歸,而以愚夫愚婦所說者爲根據。固當長在生死輪回中,永受叁途之苦,而欲得人天之身尚難,況了生死,超凡入聖,以至成佛之大利益乎!
淨土法門,以真信切願念佛,決定求生西方爲宗旨。若念佛人不願求生西方,即爲違背佛教。譬如王子寄居他國,不信自是王子,但願終日乞食,不至餓死,便爲志得意滿,其知見之下劣,能不令人憐憫乎!(複楊宗慎居士書)
十
末世衆生,欲了生死,非仗佛力,決難如願。至于各宗法門,俱應研究。而智識淺鮮…
《來自靈岩的法音(印光文鈔集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