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来自灵岩的法音(印光文钞集文)▪P7

  ..续本文上一页况于佛乎?务须从脚跟下做去,方好。

  至于修持,当专主净土。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一法,视为无上第一胜妙法门。当死尽偷心,一肩担荷,决定可于现生,俯谢五浊,高登九品。(复许熙唐居士书)

  二十三

  汝于净土修法,尚未了了,当唯以翻阅研究净土为事,半日学解,半日学行,必期于彻头彻尾,了无疑惑而后已。

  楞严正脉,且做缓图。纵亲见如来藏妙真如性,亦不能即了生死,见性是悟,非是证。证则可了生死,若唯悟未证,纵悟处高深,奈见思二惑不能顿断,则三界轮回决定莫由出离矣。若不通楞严,倘净土法门能仰信佛言,决定无疑,真信切愿,以修实行,则决定往生,为极乐世界中人。况兼现世国界危岌,尚欲以危险时际,有限精神,作不急之法务,企得大通家之名闻,以充体面,致自己专修一事竟成颟顸乎哉?

  若于此仗佛力一法,信不真,靠不定,即深通宗教,亦只是口头三昧,欲以此口头三昧了生死,真同欲以画饼充饥,必致途穷深悔,而毫无裨益也。现今世道,不知将来作何相状,尚欲以将尽之光阴作不急之务哉!

  祈专心念佛,即是真法门眷属,古人云少实胜多虚,大巧不如拙,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寸。真心为己者,其绎思之。(复戚智周居士书)

  二十四

  当今修持,唯净业最为第一。切勿闻禅之奥妙,教之渊深,密之奇特,而为之转移。令如来普度众生之道,因此见异思迁而失之。致自己仍然在此娑婆世界,作生死轮回中人,可悲可痛。必专修净行,即生了办,庶可不虚此生此遇矣。

  须知念佛一法,事理甚深。吾人量力而为,不须强人以难,致人无奋发之思,则为得之。天下事,理有定而法随机,目可更而纲不改,乃可望其有成焉。墨守成规,妄立新章,皆难收效。祈善裁度之,庶可亲获三昧矣。(复罗鉴端居士书)

  二十五

  (光)之所说,大似跛夫行路。若行者不以不能行见弃,则不妨归家安坐,由一步莫行者而得之。令慈宿世于净土有大因缘,当常以净土不思议之事理相谕。则以慈善讽经功德,悉作往生资粮。决定俯谢凡流,高预圣会。世之尊亲孝亲,孰有过于此者。成就一人往生,即成就一凡夫作佛。可于生我者,不竭力劝谕,以期其必果所愿乎。

  念佛一法,彻上彻下,非此法唯被下根也。下根于他法不能修者,于此法固无一不能修之,此所以为如来最大慈悲普度之法门也。摄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道。而摄心之法,唯反闻最为第一。阁下天姿聪敏,不以禅教自高,专心念佛,足见宿生于此法门有大因缘。不但阁下现生当获实益,且令令慈,并与阖家眷属,悉于现生了生脱死。可谓劫外优昙,火中莲花,不胜钦佩。(复刘观善居士书)

  二十六

  汝于相宗,颇有入处。然借此以折伏狂徒,使回向净土则可。

  若专一用心于此,将信愿念佛置之脑后,则恐娑婆世界常为主人矣。以娑婆为己有,亦狠大名目。但被娑婆拘絷不得自在,则有不如无之为愈也。

  某法师学问颇高,但其性情好高务胜,不能俯循初机。则其利益,便以不能领会而小矣。(复康寄遥居士书 )

  二十七

  讲经,岂必年讲一经,不可重复乎?然则日日吃饭,何不厌其重复耶?

  心经义理渊深,初机何由得益。纵有所得,亦只解路。何如净土法门之即闻即可实行乎!即行愿品,亦不必定要讲多日。佛以六百卷大般若之蕴奥,以二百六十字发挥无遗。岂必要钩枝延蔓,只取广多以逞口辩乎?

  道绰禅师乃出格高僧,专弘净土。寿七十余岁,一生讲净土三经近二百遍。即二十岁讲,五十多年,年须二三次方可。彻悟语录与一居士书云,一夏两终楞严,何畏行愿文长,而非七日所了乎?七日过促,或作十日。讲经岂定规要任讲者尽量东拉西扯,不在肯綮处指点乎。汝之知见,是知涉博而不知守约。欲以博益初机,则是门庭建设中事。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愈病不在驴驼药,皆守约之古训也。

  若不以净土专修为事,欲遍通教义,亦非一函二函之所能得其目的也。十要一书,为净宗至要之书。且勿作好高务胜之计画,便可得至高至胜之利益。一函遍复,亦人人当务之急。(复林赞华居士书)

  二十八

  邱公之生净土,来此间固无可疑。以执经文不会经意,遂成大疑。娑婆一大劫,极乐一昼夜,此显示极乐时间耳。至云一日一夜,七日一劫,十二大劫等,皆约此方之时期言之。何以知之,此方利根,或钝根诚恳至极之人,即能数十日或数年,或大彻大悟及亲证三昧。岂往生西方,住于佛菩萨不思议神通威德所常加被之胜妙境界中,其得益比此方更迟得日劫相倍乎。此事此理,岂待智者方知乎?

  以诸位不善会意,颠倒说话,故有此失。况时劫不定,佛菩萨神通道力,能促长劫为一念,能延一念为长劫乎。执定五年不当来此,是执经文而悖经义也。得光此一说,群疑自释。况始往生即来报示者,皆承弥陀威神,欲藉此以开导迷蒙,实非自力专擅者可比也。

  计公即时生西,不踰时回报,皆属此义。所云须陀洹七生天上,七返人间,乃误以此间之须陀洹,论极乐之须陀洹。其错谬误人,实非小可。以彼国虽有此种小乘名字,实皆已了生死入菩萨乘。不过暂以所证者立此名耳。诸位直以此之须陀洹而论,则是西方极乐世界,尚未了生死,仍旧轮回矣。何不体两土实理实事,而妄生此种谬论,不惧违经误人之如是。现在人通通皆当恪修净业,方有实益可得。若学口头禅,则虽是善因,定招恶果。(复王砚生居士书)

  二十九

  修净土,唯论信愿行。四威仪之如法不如法,何关禅堂之故。彼殆以禅堂之虚套子,当做禅门工夫。似此见地,何堪与谈禅净。而汝遽于此生疑。其平日读诵古人言论,皆不深信,而唯以今人是效。岂非执德不弘,通道不笃之流类乎。学道之人,各随其质而为修持。何可立一崖规,令一切人悉皆胶守乎?(复唯佛居士书)

  三十

  一生虚生浪死,倘无遇净土法门之机缘,则生生虚生浪死矣。纵此生不即堕地狱,而后一二三四生堕地狱,乃决定无可逃避之事。人惟未见此苦,又不信佛言及古今载籍,则无从导引。若无出苦之法,则无可如何。今有净土一法,若犹不肯发心念佛,求生西方,其孤负佛天之恩德也,大矣。(复李慰农居士书)

  三十一

  至云莫谓研究起信,并可随力堪任广读三藏十二部。此话与上智之人说,即为契理契机之良言。对中下人,即有泛滥无所指南之过咎。谈何容易。宗门教人,看一句无义味语。净土教人,专持佛号者。以约则易于得力,博则难于得益故也。

  即教家虽曰讲演非博不可,然亦须有专业,方为实修。又看经有为种善根,有为开知见,有为作功课之不同。为种善根,则三藏同,无分彼此。为开知见,则取其易于明了而复契机者。为作功课,则专心受持一种二种,至诚恳切,蓦直看去,解也不分别,不解也不分别,看之久久,即当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复周智茂居士书)

  三十二

  (光)以五十八年之阅历,知净土一法,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总持法门。余诸法门,虽则高深玄妙,而博地凡夫,谁能现生亲证,而得其实益?唯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则可仗佛慈力,接引往生。既生西方,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是知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所说诸法门中之特别法门,不得以一切法门之修证相比而论。

  现在许多大聪明人,视净土为小乘,不但自不修持,且多方辟驳,破人修持。不知此法,乃凡圣同修之法。将堕地狱之业力凡夫,能念佛名,即可直下往生。将成佛道之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功德,迥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

  大矣哉,净土法门也。可怜哉,不唯不修持,而复辟驳之大聪明人。幸矣哉,愚夫愚妇,信愿持名,得与观音势至清净海众同为伴侣。彼大聪明人,纵有宿福,不即堕落三途,而望愚夫愚妇之肩背而不可得。况既谤此法,难免堕落乎。彼受病,在好高务胜,实不知高胜之所以耳。使彼上观华藏海众诸菩萨,一致进行,以十大愿王求生西方,则惭愧欲死,何敢视此法门为小乘,而不屑修持乎!(复陈慧恭孙慧甲书)

  三十三

  常看文钞、嘉言录,则用不着写信请开示,然此但约修净土说。若妄想心死不下,要做一个大通家,想于人前宣表自己智识,则专随一法师,尚不能满意,况此数本书乎?

  窃恐大通家做不到,并愚夫妇之修持亦废之,则其结果,有不堪设想者,切宜慎之!(复杨慎予居士书)

  三十四

  学佛而不欲做大通家,专心致志于净土法门,可谓宿有慧根,具择法眼矣,既欲即生了大事,当以净土五经为常课。金刚经念也好,不念也好,无碍。日暮途远,固当专一其心。

  夜间念佛,昼则泛研经论,或致精神注重于义路,净业难达于一心。主宾倒置,在种善根边则有,在了大事边则欠矣。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若具真信切愿,纵未到一心不乱,亦可往生。阁下以一心不乱为期,而日唯研究各经论,似乎与所期望不甚相符。(复露园居士书)

  三十五

  三时系念,乃后人所着,冒中峰国师之名。此书有二种,派头大同,文字不甚同。乃平时提倡之派头,何可用以助念?助念须专一念佛。若至将终,并弥陀经亦不念,方可令命终人心归一处。

  此书乃法师升座,连念带讲说一段,大众坐听讲说毕,念一次佛。盖以讲说为重,念佛为助。着此书者,实不知助念之道。而世之不知净土法门者,以为助念佛事,亦可慨也!临终助念,以专念佛号为主。(复德培居士书)

  三十六

  虽读大乘经典,仍以念佛为正行。倘一心研究经义,将念佛付之脑后,大通家或可彷佛做到。即生超凡入圣,恐让愚夫愚妇,而自了无其分矣。

  须知念佛法门乃教中之特别法门,除此之外,勿道凡夫不能即生了,即已证初二果之圣人,亦不能即生了。且莫心高,谓为明佛经义,便可得大利益…

《来自灵岩的法音(印光文钞集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