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来自灵岩的法音(印光文钞集文)▪P8

  ..续本文上一页。若作此想,便与店铺作司帐者无异,虽曰有数千数万数十万,经我料理,到底不是自家的,及乎谢事,自己只得薪水之少数而已。(复章以铨居士书)

  三十七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欲学佛道以脱凡俗,若不注重于此四句,则如无根之木,期其盛茂,无翼之鸟,冀其高飞也。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博地凡夫欲于现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则成无因而欲得果,未种而思收获,万无得理。果能将此八句,通身荷担,决定可以生入圣贤之域,没登极乐之邦,愿汝勉之。(复蔡契诚居士书)

  三十八

  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诵种种各功德,若任所作,则随得各种之人天福报。今将所作功德得人天福报之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以至将来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

  用一回字,便见其有决定不随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见其有决定冀望出世之方。所谓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所作功德,生灭事也。回而向不生不灭之实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属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众生。即发愿立誓,决定所趋之名词耳。

  有三种义,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义。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此即回因向果之义。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此即回自向他之义。回向之义,大矣哉。回向之法虽不一,然必以回向净土,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余大愿,不生净土,每难成就。若生净土,无愿不成。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别有所期,亦必须又复回向净土也。(复愚僧居士书)

  三十九

  楞严有何不可研究,但须以净土为主,则一切经皆发明净土利益经也。楞严开首征心如是难,则知末世众生,犹欲以研究了事者,其为自误误人大矣。而况二十五圆通,列势至于观音之前,其主持净土也大矣。至于发明五阴魔境处,破色受二阴,尚有着魔之事,足见自力了生死之难,佛力了生死之易,能如是研究,则其利大矣。

  凡研究时必须息心静虑,凝神详阅,则如入大宝洲,必有所得。倘如赶路之只图快,恨不得一下看完,则不但经义莫得,久之或反受病,以致伤气吐血等也。善得益者,无往而非益,甘受损者,无往而非损。(复周群铮居士书)

  四十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欲依之修持了生脱死,必须到业尽情空地位,方可。否则,梦也梦不着。唯净土法门,若具真信切愿,加以志诚恳切念佛,则便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已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矣。倘不依此法,另修别种法门,则断难现生了脱。现生得遇此法,而不注意,将来岂能又遇此法,而即注意修持乎?

  是以宜及早注意于此法也。净土法门,一切世间事务,均无所碍。但须各尽其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而已。

  近来人每每好高务胜,稍聪明,便学禅宗、相宗、密宗,多多将念佛看得无用。彼只知禅家机语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广大。而不知禅,纵到大彻大悟地位,若烦惑未净,则依旧生死不了。相宗,不破尽我法二执,则纵

  明白种种名相,如说食数宝,究有何益。密宗,虽云现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则着魔发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也。(复姚维一居士书)

  四十一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当逊其奇特。十念一念,即登不退,历劫修证者,当仰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既此一生,证大菩提。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如斯大力用,请佛共宣扬。若此极发挥,诸祖皆如是。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谭,一乘无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历劫难逢。幸得闻熏,勉力修习。(净土问答并序)

  

  

  

  至心之道

  一

  生死了乎,非一门深入,不克济事。因研阅净宗各书,方知弥陀为我发愿立行,以期成佛。我违弥陀行愿,以故长劫恒沦六道,永作众生。了知弥陀乃我心中之佛,我乃弥陀心中之众生。心既是一而凡圣天殊者,由我一向迷背之所致也。如是信心,可为真信。从此心心上发决定往生之愿,行决定念佛之行,庶可深入净宗法界,一生取办,一超直入如来地,如母子相会,永乐天常矣。(复永嘉居士书)

  二

  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则妙。在昔之时,人根殊胜,知识如林,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即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识希少,若舍净土,则莫由解脱。

  余自愧多生多劫,少种善根,福薄慧浅,障重业深。自量己力,非仗如来宏誓愿力,决难即生定出生死。从兹唯佛是念,唯净土是求。纵多年以来,滥厕讲席,历参禅匠,不过欲发明净土第一义谛,以作上品往生资粮而已。所恨色力衰弱,行难勇猛。而信愿坚固,非但世间禅讲诸师,不能稍移其操。即诸佛现身,令修余法,亦不肯舍此取彼,违背初心。奈宿业所障,终未能得一心不乱,以亲证夫念佛三昧,惭愧何如!(净土决疑论)

  三

  其余一切法门,必须修到业尽情空之时,方可了脱生死。否则任汝工夫深,功德大,烦恼若有一丝一毫未尽,则仍然不能出离六道轮回之外。以自力了生死,比仗佛力了生死,其难易奚啻天渊悬殊也。

  汝幸宿有善根,于此法门能生信心。然须立深重誓,决不随其余经典知识言教,舍此法门令修他法。庶可不负此宿根与现缘也。

  若读诸大乘经,见其义理深奥,或亲近禅教律密各宗知识,闻其所说亲切,遂视念佛为平常,视彼为奇特,舍此修彼,则如稚子舍父母,重病弃良医,欲得成人愈病,何可得乎!(复丁普瀞居士书)

  四

  净土乃特别法门,其余乃通途法门。离则两益,合则两害。世移运衰,末法人根浅劣,欲求豁破无明,断惑证真,甚难甚难!自未能度,而欲度他,何异溺海渡人。奉劝诸贤,不可我慢高大,还是真信切愿,仗慈力念佛求生西方好。(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

  五

  念佛一法,乃佛教之总持法门。但有专念自佛,专念他佛,兼念自他佛之不同。专念自佛者,如诸经中深穷实相,以期悟证,乃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达此一切法,当体全空,亲见本具妙真如性。及禅宗看念佛的是谁,并各种话头,以期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者是,此名为实相念佛。

  实相念佛谛理最深,然颇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参究照察之力,别无他力辅助,若非宿根成熟,则悟尚不易,何况实证!

  自他俱念,即所谓禅净双修者,有以专看念佛的是谁,以期明心见性,不以信愿求生为事者,虽似禅净双修,实为有禅无净。既无信愿,莫由仗佛力以带业往生。傥未到业尽情空地位,又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死。是知禅净双修,唯具深信愿者,方能得益。否则固不如专致力于持佛名号一门也。(弥陀圣典序)

  六

  修行唯随己身分而立功课,非可执一以论。但决定不可不依信愿念佛,回向往生一法耳。一门深入,万善圆修均可。若弃舍净土,于别种法门一门深入,并万善圆修,均不可以。以仗自力,决难现生了脱故也。

  今之宏法者,多喜自立章程,不肯依前人之省心力,省功夫之法以行。虽其心广大,然论其实益,则当逊古人所立之净土法门多矣。为显我为通家,不依前人成法,若是上上上上根人则可。否则固宜从省心力处用功,则利益易得矣。(复谢慧琳居士书)

  七

  凡修持宜专不宜杂,念佛一法,超过一切,或荐亡,或祈亲寿,并一切所求,皆可如愿。但以求生西方为主,万不可求来生福报,若求来生,便无往生之利益矣。

  修行用功,固宜专精。然凡夫妄想纷飞,若不加经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倘能如丧考妣,如救头燃之痛切,则于一行三昧,实为最善。若以悠忽当之,久或懈怠放废,固不如兼持经咒为有把握。总之生死心切,诚敬肫挚,则专兼均可,否则专落悠忽,兼落纷繁。良以根本不真切,故致一切皆难得利益矣。(示修行方法)

  八

  末世学佛所宜注重者,在知因果与修净土。以知因果则不敢自欺欺人,作伤天害理、损人利己之事。修净土,则虽是具缚凡夫,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诸余法门,皆须烦恼断尽,方可了生死。否则纵令大彻大悟,有大智慧有大辩才,晓得过去未来,要去就去,要来就来,尚不能了。况具足烦恼者乎!讲净土,要将净土为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下凡与上圣共修之道,末世众生不修此法,则但种未来之善根,绝难现生出轮回等道理详说。

  隋道绰禅师一生专弘净土,讲净土三经近二百遍,可知一年之中当讲四五遍,不以繁重为忌唯期人各悉知。今人则必不肯如是重重屡讲也。古人以利人为本,今人以求名为本,若专讲净土,人或轻之,所以不肯专精致力于此一法也。(复郭汉儒居士书)

  九

  修行之人,须具决烈之心,任彼诮谤,我总了无疑虑。若闻人诮谤,便生退心,此种人亦是前生善根浮浅所致。不以佛所说者为依归,而以愚夫愚妇所说者为根据。固当长在生死轮回中,永受三途之苦,而欲得人天之身尚难,况了生死,超凡入圣,以至成佛之大利益乎!

  净土法门,以真信切愿念佛,决定求生西方为宗旨。若念佛人不愿求生西方,即为违背佛教。譬如王子寄居他国,不信自是王子,但愿终日乞食,不至饿死,便为志得意满,其知见之下劣,能不令人怜悯乎!(复杨宗慎居士书)

  十

  末世众生,欲了生死,非仗佛力,决难如愿。至于各宗法门,俱应研究。而智识浅鲜…

《来自灵岩的法音(印光文钞集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