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來自靈岩的法音(印光文鈔集文)▪P19

  ..續本文上一頁外馳之謂。正受者,心所納受,唯佛號功德之境緣,一切境緣皆不可得也。能真都攝六根而念,決定業障消除,善根增長。不須觀心,而心自清淨明了。

  觀心之法,乃教家修觀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普被上中下,若聖若凡,一切機之無上妙法也。(複楊炜章居士書)

  二十九

  夫念佛一聲,漱口叁日,與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及以佛佛爲人,以念佛報恩,以阿彌陀佛爲十方諸佛師,皆是指歸本分之轉語。若將前之二語,認做實話而實行之,必至謗佛謗法謗僧,永墮惡道。若將後之叁語,認做實話而實行之,必至業盡情空,現生證聖,往生上品,漸致成佛。

  此二種話,各禅書均一齊同錄,前二語,凡一切人皆常提倡。後叁語,吾數十年來,未見一人言及一句者。前後所說,皆歸本分。前二句,縱會得趙州意也不過開悟而已,其去生死尚大遠在。後叁句,縱不會趙州之意,其利益比會得趙州之意更大。以雖不會趙州之祖意,乃尊如來金口誠言之佛教。(複廣慧和尚書)

  叁十

  保病薦亡,今人率以誦經拜忏做水陸爲事。(光)與知友言,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多于誦經拜忏做水陸多多矣。何以故?誦經則不識字者不能誦,即識字而快如流水,稍鈍之口舌亦不能誦。懶坯雖能,亦不肯誦,則成有名無實矣。拜忏做水陸,亦可例推。

  念佛則無一人不能念者。即懶坯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則一句佛號,固已曆曆明明灌于心中,雖不念,與念亦無異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氣,非特欲香,有不期然而然者。爲親眷保安薦亡者,皆不可不知。(複黃涵之居士書)

  叁十一

  淨土法門修持法則,常當如子憶母,行住坐臥,語默周旋,一句佛號,綿綿密密,任何事緣,不令間斷,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能如是者,決定往生。

  又須心念仁恕,氣象渾穆。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常思己過,莫論人非。等覺菩薩二六時中,禮十方佛,忏除宿業,況在凡地,常當慚愧,何敢自恃!

  若自恃者,縱有修持,皆屬魔業。如是之人,切勿親近,免致日久,與之俱化。直須守定宗旨,不隨經教,及善知識語言所轉,舍此別修也。此之法門乃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淨土指要)

  叁十二

  淨土法門,猶如大海。長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證齊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惡者,亦預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叁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自己決志求生,唯當企及于此。若謂非此決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條,不依佛說矣。淨土叁經自古流通,並行願品爲四經,豈可謂不奉爲圭臬乎!

  今之修淨業者,多皆不知宗旨,但依事相,與而言之,亦可雲淨宗中人,奪而言之,實百有九十九,皆屬無禅無淨土,何得以此等人爲准。但以小本文簡義豐,故列于日誦,余則隨人受持有異耳。念佛人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即宿業所牽及轉地獄重報,作現生輕報,偶罹此殃,但于平日有真切信願,定于此時蒙佛接引。(複永嘉居士書)

  叁十叁

  欲生淨土,須先認清宗旨。普通修持,無不以開悟爲希冀。而開悟一事,亦非易易。若之淨土宗旨,決不預期開悟。若不注重信願,開悟亦難了脫。若能一心念佛,不悟亦可往生。

  汝謂縱具厭穢之情,未識自性奚若,是志在開悟也。開悟而有信願,是爲禅淨雙修,最爲高上。然世決少真開悟者。何謂真開悟?即所謂明心見性,乃于自心中徹底明了,非只會說而已。會說不名開悟,且勿誤會。

  真到明心見性地位,尚須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世人凡求開悟者,皆不注重于信願求生,而欲以此依稀彷佛之悟了生死,則是自誤誤人!固不如老實念佛者爲穩當也。(複方家範居士書)

  叁十四

  勿以小得爲足,勿以小過爲無礙;勿以自性彌陀爲究竟,而不念西方彌陀;勿唯祈佛之默佑,而不于自己所感于佛之心中認真以行。(複卓人居士書)

  叁十五

  念佛欲得一心,必須發真實心,爲了生死,不爲得世人謂我真實修行之名。念時必須字字句句,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萬句亦如是,能如是,則妄念無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

  又須善于用心,勿致過爲執著,或致身心不安,或致起魔事。當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期一心不亂爲決定主宰。于未得一心前,斷斷不萌見佛之念。能得一心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欲見即可頓見,不見亦了無所礙。倘急欲見佛,心念紛飛,欲見佛之念,固結胸襟,便成修行大病。

  但能一心,何須預計見佛與否。一心之後,自見臧否,不見固能功夫上進,即見更加息心專修,斷無誤會之咎,唯有勝進之益。(複周群铮居士書)

  叁十六

  所言大禍臨頭,功行淺薄,無有把握,或恐懼失心,打失正念者,但須在深信佛力、法力、自性功德力、至誠持誦力,均不可思議。勿道無禍,即有大禍,斷不致即失心耳,以有此諸力加被也。

  凡人須素位而行,則不至因境遇不好,遂致失心。凡因境遇不好失心者,皆都無深信力,而兼有顧念前境,不能放下所致。如被難之時,只思所以逃避之法,于諸不能料理者,概不能萦懷。以萦懷不釋,有損無益,故曰,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吾人靠到一句佛,越苦越認真念,決不至有失心無措之虞。(複俞慧郁居士書)

  叁十七

  既有宿業嬰惡疾,當吃素念佛,爲宿世怨家做超度事。所言超度,亦不必請僧作佛事,但自己認真懇切至誠念佛,及念觀音耳。且勿謂只念一佛一菩薩,便可愈病乎?須知念佛爲佛法中最圓頓直捷之法,其利益超過一切法門,但以心之誠不誠爲差等,非法有或靈不靈也。(複湘陰黃頌平居士書)

  叁十八

  買物放生,若依究竟自愍愍他而論,固當埋之,不可仍倒于水中,以死物浮水,究非善策。若謂已死,與家人食,並施與貧人,亦無不可。當令食者多多爲彼念佛,以此是放生物,否則食之有罪過。若能爲彼念佛,則彼此各有利益。以此相勸,亦能誘彼食者少種善根。

  即非放生物,本屬自己辦來食料,爲其念佛,亦于彼此各有利益。汝崖板如此,謂已說歸依念佛者,便吃不得,則是令食肉者概勿念佛也。

  彼食肉者,貪心所使,欲令勿食,當從因果報應及被殺之生苦痛怨結上說,則易于動人。若但辨明是淨非淨,乃其末事。而且彼既要吃,那論涉及非淨之事。

  若汝所作之一人放生,十家獲益,及此非叁淨說,乃講家支離瑣碎之義。有信心者,尚生善心。無信心者,或更誹謗。汝但至心念佛,爲彼屠者及所屠之物作超脫計,則有大利益。(複周群铮居士書)

  叁十九

  當此危險世道,宜放開心胸眼界,努力修持淨業。所有吉凶禍福,悉不計慮,隨緣應變。縱大禍臨頭,亦當想及同罹此禍之人,不知有幾千萬億。于無可如何中,尚有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可以恃怙,有何可畏。以念佛念觀世音,作爲無畏之據。放開心量,勿預恐嚇。則病自痊愈,身自安樂矣。若不知此義,則是未遇危境,自己先陷于危中,雖佛菩薩亦莫能救。所以君子素患難行乎患難,故能無入而不自得焉。(複同影居士書)

  四十

  念佛一事,固貴純一無間。所以一切時,一切處,均宜念。誦經則不能如念佛之常不間斷。持名若至其極,則不作觀,而淨境亦可具現。倘工夫不純,妄欲見聖境者,或有著魔之虞。所以古德多多皆主持名,以下手易而成功高故也。

  凡念佛人,于一切時,一切處,俱宜將一句佛號,默持于心。若衣冠整齊,地方潔淨,則聲默均可。若未能如是,則只可心中默持。

  至于女人生兒子時,則須出聲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決定可以無有産難等苦。有謂此時裸露不淨,念則獲罪,此系不知經常達變之道。

  菩薩以度苦爲心。譬如兒女墮于水火,呼父母以求救援。 斷不至父母以身體不潔淨,衣冠不整齊,而不肯垂救也。(複馬宗道居士書)

  四十一

  念佛須音聲高低適中,緩急合宜。若高聲如趕賊之猛烈,始則心火上炎,或至吐血,以成不治之病。須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即默念,亦須常聽。以心一起念,即有聲相。自己之耳,聽自己心中之聲,固明明了了也。勿起壞念頭,又何有心熱如火之惡感乎?(複吳思謙居士書)

  四十二

  夫念佛一事,當隨各人力量,隨便出聲默念,大聲小聲,皆無不可。何得一向大聲念,致令傷氣受病耶。然汝此大病,雖由傷氣而起,實無量劫來業力所現。以汝精進念佛之故,逐轉後報爲現報,轉重報爲輕報。即此一病,不知消幾何劫數叁途惡道之罪。佛力難思,佛恩難報,當生大慶幸,生大慚愧,生大淨信。以淨土一法,自行化他。俾家中眷屬,與一切有緣者,同生西方。(複劉智空居士書)

  四十叁

  在家人雖可隨意自立章程,然不可有幾起幾落之紊亂無章也。凡修持總以簡略爲宜,若所念太多,反不如專念一種爲得也。

  惟現在人民,無日不在水深火熱中,宜加念觀世音菩薩若幹。或另作一時,或于當課念佛後,接念觀音若幹聲。然後各菩薩或叁稱,或各十稱皆可。至于教初發心人,益以簡略爲妙。

  須知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發願,求生西方,了脫生死。不可只發求世間富樂,不求生西方。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間災難,亦可消滅。非念佛不能消滅災難也。觀世音菩薩,接引衆生,往生西方。念觀世音,亦須先求消除災難。正求往生西方。宜與有緣者說,各各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志誠念佛及觀世音,或可轉宿業而得不罹種種天災人禍之苦厄也。(複甯德晉居士書)

  四十四

  所言念佛念觀音,均能消災免難,平時宜多念佛,少念觀音。遇患難,宜專念觀音。以觀音悲心甚切,與此方衆生宿緣深故。不可見作此說,便謂佛之慈悲,不及觀音。須知觀音乃代佛垂慈…

《來自靈岩的法音(印光文鈔集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