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救苦者。即釋迦佛在世時,亦嘗令苦難衆生念觀音,況吾輩凡夫乎?(複甯德晉居士書)
四十五
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乃常念常恭敬。常字貫下恭敬,何可作朗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乎?
須知南無二字,即是皈依頂禮,恭敬,度我等義。一心念佛,無事不辦。而觀音慈悲尋聲救苦,當此極苦之時,令念觀音,校彼令念佛,尤易生信。以佛之威神,人多不知。經中于救苦救難之事,絕少發揮。觀音救苦救難之事,則大乘經中屢屢發揮。如法華經,普門品,楞嚴經,第二十五觀音耳根圓通章,華嚴經,善財參觀音章,大悲經,則專說大悲咒,及觀音救苦之事,悲華經,說觀音因地發願救苦之事,其他經中說者甚多。因此因緣,世無不知觀音救苦救難者。
當此大劫,令上等人念佛則易。下等人以經中未曾說及,或不生信,故令念觀音也。汝何可以佛與菩薩果位神通等校量乎?
須知觀音與我世界有大因緣。乃于無量劫前,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慈悲心重,不離寂光,垂形九界,以行救濟耳。況示迹爲阿彌陀佛法王子。如民衆欲求皇帝恩澤,即向太子求耳。念觀音發願求生西方,亦可滿願。以彌陀觀音同一度生之事,非有二義也。(複甯德晉居士書)
四十六
遺傳之病,亦宿業所感。當至誠懇切念佛及觀音聖號,當可即愈,而不複遺傳矣。
所言解脫之門,唯有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此系仗佛力了生死法門,即生可以做到。若不專修此法,修其他種種法門者,非博地凡夫一生兩生所做得到。吾人從無始來,至今尚在生死輪回中者,皆因其中未遇淨土法門。或遇而不修所致也。今幸遇之,切勿錯過。
信願行叁法,爲淨土正宗。第一要有真信。有真信,必定有真願真行。否則不名真信。念佛一法,尚能超凡入聖。況遺傳病有不即愈乎?(複琳圃居士書)
四十七
白居易雲,余年七十一,不複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假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日暮而途遠,吾生已磋跎,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又作甚麼,不達又如何,普願法界衆,同念阿彌陀。(複方耀廷居士書)
四十八
佛法廣大,雖登地菩薩,不能盡知。然欲得實益,只此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便可出生死,證涅槃,圓成佛道。我等下根凡夫,非從極約之法門做,則只成種善根而已。欲得現生就了生死,夢也夢不著。
念佛法門,如如意寶珠,能隨人意,雨一切寶。但能懇切至誠念佛,自然消除罪,增長善根。超度先亡,俱生西方。何不可雲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複陳蓮英居士書)
四十九
念佛以志誠爲主。若志誠,則不會大散。當用隨念隨聽之法。掏珠不過爲防懈怠,掏之有礙,則不必掏。隨念隨聽,比隨息好。當雲隨息,不可雲數息。則但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即已。但依我說,決無有誤 (複周壽超居士書)
五十
今之世道,乃患難世道。雖曰念佛能滅宿業,然須生大慚愧,生大怖畏。轉衆生之損人利己心,行菩薩之普利衆生行。則若宿業若現業,皆被此大菩提心中之佛號光明,爲之消滅淨盡也。
若前生及昔日曾作大業。今雖止惡,未能力修衆善。及但泛泛然念佛。則功過不相敵,固難免或罹惡報耳。非念佛之功虛棄也。以未發菩提心,特以惡業廣大,不能相掩耳。倘能發大菩提心,則如杲日當空,霜露立消。
念佛法門,以信願行叁法爲宗。以菩提心爲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爲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之實義。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爲下手最切要之工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弘誓願,常不離心。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現生即入聖流,臨終直登上品,庶可不負此生矣。(複康寄遙居士書)
五十一
一句阿彌陀佛,即佛所證之無上菩提覺道。吾人若能以此名號自熏。久而久之,即能與佛氣分相同。況此一句,無一人不能念。即或懶惰懈怠不肯念,聞大家念佛音聲,亦有利益。兩兩比較,故勝于念經多多矣。
以念佛最極簡便。即不念佛者,聞佛音聲,一曆耳根,即種善根。由此一句佛號,灌入八識田中,將來遇緣即發。設使怨鬼惡病逼迫,念佛便能卻之。所以凡具信心念佛的人,應當以此普勸修持。不獨家人父子,應當勸導。即一切有緣之人,亦當如是勸導也。(淨業社開示法語)
故鄉風月
一
(光)大約不久了,故將已了者了之,不能了者亦了之。(光)死,絕不與現在僧相同,瞎張羅,送訃文,開吊,求題跋,斂些大糞堆在頭上以爲榮。好好的佛法,就教好名而惡實的弄得糟透了。吾人不能矯正時弊,何敢跟到斂大糞的一堆人湊熱鬧,以教一切人爲自己多多的斂些。意欲流芳百世,而不知其實在遺臭萬年也。
(光)無實德,若頌揚(光),即是斂大糞向(光)頭上堆,祈與一切有緣者說之。(光)自民六年漸忙,忙得不了。只爲別人忙,自己功夫荒廢了,倘阿彌陀佛垂慈接引,千足萬足!(複德森法師書)
二
死固有所不免,當與熟悉者說。(光)死仍照常爲自己念佛,不須爲(光)念。何以故,以尚不與自己念,即爲(光)念,也不濟事。果真爲自己念,不爲(光)念,(光)反得大利益。是故無論何人何事,都要將有大利益的事認真做,則一切空套子、假面具都成真實功德,真實人方是佛弟子。(複德森法師書)
叁
古雲:縱然生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果能老實念佛,乘彌陀之願船,歸極樂淨土家鄉,是可預蔔。此乃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若不此是歸,定如貧子,不識故土,不憶慈父,而甘漂泊他鄉,以轉于溝壑也。若不擬不議,一心歸去,始知自性本來清淨,又何處求歸相、淨相耶?古又雲;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歸淨歸淨,念茲在茲!(複于歸淨居士書)
四
修行人須知娑婆苦,極樂樂;要願離娑婆苦,願得極樂樂。不可求人天福報,譬如處牢獄之求歸家鄉;然娑婆世界,乃一大牢獄也。極樂世界,方是好家鄉。古人詩雲,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諸君果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西方有誰爭哉?要歸家鄉,不可猶豫,謂再過幾年,則不能與佛相應,至誠懇到、真信切願即是西方種子。
蓋淨土一門,以信願行叁法爲宗,如鼎叁足,缺一不可。或專崇行持,而不尚信願,則執理廢事,乃屬自力法門。與專以自性唯心,而不仗佛力之執理廢事,同一過失。所以蕅益大師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笃哉斯論,不可不知。(上海法藏寺念佛開示)
五
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一切任彼前業,不去妄生計校,倘信願真切,報終命盡,便即神超淨域,業謝塵勞,蓮開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計矣。
當須發決定心,臨終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說碌碌庸人之身,不願更受,即爲人天王身,及出家爲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大宏法化,普利衆生之高僧身,亦視之若毒荼罪薮,決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決定,則己之信願行,方能感佛,佛之誓願,方能攝受,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輪回矣。(複高邵麟居士書)
六
若未生淨土以前,縱令授以人天王位,亦當視作墮落因緣,了無一念冀慕之想。及來生轉女爲男,童真出家,一聞千悟,得大總持,亦當視作纡曲修途,了無一念希望之心。爲欲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則了脫生死,超凡入聖,位居不退,忍證無生,回視人天王等,及出家爲僧,不知淨土,修余法門,曆劫辛勤莫由解脫者,如螢火之與杲日,蟻垤之與泰山矣。可勝悲哉!可勝悼哉!
以故修淨土人斷斷不可求來生人天福樂,及來生出家爲僧等,若有絲毫求來生心,便非真信切願,便與彌陀誓願間隔,不能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矣。(複徐福賢居士書)
七
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徹證自心本具之佛性,隨心所現不思議稱性莊嚴之世界,故其樂無有窮盡之時期。譬如虛空,寬廓廣大,包含一切森羅萬象。世界雖數數成,數數壞,而虛空畢竟無所增減。
汝以世間之樂,難極樂之樂。極樂之樂,汝未能見,虛空汝雖未能全見,當天地之間之虛空,汝曾見過改變否?須知一切衆生皆具佛性,故佛令人念佛求生西方,以仗阿彌陀佛之大慈悲願力,亦得受用此不生不滅之樂,以根身則蓮花化生,無生老病死之苦,世界則稱性功德所現,無成住壞空之變,雖聖人亦有所不知,況以世間生滅之法疑之乎!(複馮不疚書)
八
念佛之人,當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報滿,亦只可任緣。倘刻期欲生,若功夫成熟,則固無礙。否則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結成莫解之團,則險不可言。
盡報投誠,乃吾人所應遵之道。滅壽取證,實戒經所深呵之言。(梵網經後偈雲:計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滅壽取證者,亦非下種處)但當盡敬盡誠求速生,不當刻期定欲即生。學道之人,心不可偏執,偏執或致喪心病狂。則不唯無益,而又害之矣。
淨業若熟,今日即生更好,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苗助長。誠恐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且令無知鹹退信心,謂念佛有損無益,某人即是殷鑒,則其害實非淺鮮。祈將決定刻期之心,改作唯願速生之心,即不生亦無所憾。但致敬致誠,以期盡報往生,則可無躁妄團結,致招魔事之禍。(複念佛居士書)
九
古人雲,不爲良相,必爲良醫,以醫能救人故也。須知佛爲大醫王,能治人身心及生死等病。汝年七十一歲,惜昔年未知佛法之所以然,今幸知之,亦不必以遲聞爲歉。但當認真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切不可求人天福報。
須知佛開念佛法門,唯期一切衆生現生即生淨土。若人順從佛言以修,必能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校比生入大富大貴處尚容易。何也?以依佛言教,佛必垂慈加被故也。閣下既知仙劫有數,佛壽無量。當此高…
《來自靈岩的法音(印光文鈔集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