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来自灵岩的法音(印光文钞集文)▪P19

  ..续本文上一页外驰之谓。正受者,心所纳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可得也。能真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不须观心,而心自清净明了。

  观心之法,乃教家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普被上中下,若圣若凡,一切机之无上妙法也。(复杨炜章居士书)

  二十九

  夫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与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及以佛佛为人,以念佛报恩,以阿弥陀佛为十方诸佛师,皆是指归本分之转语。若将前之二语,认做实话而实行之,必至谤佛谤法谤僧,永堕恶道。若将后之三语,认做实话而实行之,必至业尽情空,现生证圣,往生上品,渐致成佛。

  此二种话,各禅书均一齐同录,前二语,凡一切人皆常提倡。后三语,吾数十年来,未见一人言及一句者。前后所说,皆归本分。前二句,纵会得赵州意也不过开悟而已,其去生死尚大远在。后三句,纵不会赵州之意,其利益比会得赵州之意更大。以虽不会赵州之祖意,乃尊如来金口诚言之佛教。(复广慧和尚书)

  三十

  保病荐亡,今人率以诵经拜忏做水陆为事。(光)与知友言,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多多矣。何以故?诵经则不识字者不能诵,即识字而快如流水,稍钝之口舌亦不能诵。懒坯虽能,亦不肯诵,则成有名无实矣。拜忏做水陆,亦可例推。

  念佛则无一人不能念者。即懒坯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则一句佛号,固已历历明明灌于心中,虽不念,与念亦无异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气,非特欲香,有不期然而然者。为亲眷保安荐亡者,皆不可不知。(复黄涵之居士书)

  三十一

  净土法门修持法则,常当如子忆母,行住坐卧,语默周旋,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任何事缘,不令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能如是者,决定往生。

  又须心念仁恕,气象浑穆。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常思己过,莫论人非。等觉菩萨二六时中,礼十方佛,忏除宿业,况在凡地,常当惭愧,何敢自恃!

  若自恃者,纵有修持,皆属魔业。如是之人,切勿亲近,免致日久,与之俱化。直须守定宗旨,不随经教,及善知识语言所转,舍此别修也。此之法门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净土指要)

  三十二

  净土法门,犹如大海。长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证齐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恶者,亦预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自己决志求生,唯当企及于此。若谓非此决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条,不依佛说矣。净土三经自古流通,并行愿品为四经,岂可谓不奉为圭臬乎!

  今之修净业者,多皆不知宗旨,但依事相,与而言之,亦可云净宗中人,夺而言之,实百有九十九,皆属无禅无净土,何得以此等人为准。但以小本文简义丰,故列于日诵,余则随人受持有异耳。念佛人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即宿业所牵及转地狱重报,作现生轻报,偶罹此殃,但于平日有真切信愿,定于此时蒙佛接引。(复永嘉居士书)

  三十三

  欲生净土,须先认清宗旨。普通修持,无不以开悟为希冀。而开悟一事,亦非易易。若之净土宗旨,决不预期开悟。若不注重信愿,开悟亦难了脱。若能一心念佛,不悟亦可往生。

  汝谓纵具厌秽之情,未识自性奚若,是志在开悟也。开悟而有信愿,是为禅净双修,最为高上。然世决少真开悟者。何谓真开悟?即所谓明心见性,乃于自心中彻底明了,非只会说而已。会说不名开悟,且勿误会。

  真到明心见性地位,尚须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世人凡求开悟者,皆不注重于信愿求生,而欲以此依稀彷佛之悟了生死,则是自误误人!固不如老实念佛者为稳当也。(复方家范居士书)

  三十四

  勿以小得为足,勿以小过为无碍;勿以自性弥陀为究竟,而不念西方弥陀;勿唯祈佛之默佑,而不于自己所感于佛之心中认真以行。(复卓人居士书)

  三十五

  念佛欲得一心,必须发真实心,为了生死,不为得世人谓我真实修行之名。念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万句亦如是,能如是,则妄念无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

  又须善于用心,勿致过为执着,或致身心不安,或致起魔事。当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期一心不乱为决定主宰。于未得一心前,断断不萌见佛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欲见即可顿见,不见亦了无所碍。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便成修行大病。

  但能一心,何须预计见佛与否。一心之后,自见臧否,不见固能功夫上进,即见更加息心专修,断无误会之咎,唯有胜进之益。(复周群铮居士书)

  三十六

  所言大祸临头,功行浅薄,无有把握,或恐惧失心,打失正念者,但须在深信佛力、法力、自性功德力、至诚持诵力,均不可思议。勿道无祸,即有大祸,断不致即失心耳,以有此诸力加被也。

  凡人须素位而行,则不至因境遇不好,遂致失心。凡因境遇不好失心者,皆都无深信力,而兼有顾念前境,不能放下所致。如被难之时,只思所以逃避之法,于诸不能料理者,概不能萦怀。以萦怀不释,有损无益,故曰,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吾人靠到一句佛,越苦越认真念,决不至有失心无措之虞。(复俞慧郁居士书)

  三十七

  既有宿业婴恶疾,当吃素念佛,为宿世怨家做超度事。所言超度,亦不必请僧作佛事,但自己认真恳切至诚念佛,及念观音耳。且勿谓只念一佛一菩萨,便可愈病乎?须知念佛为佛法中最圆顿直捷之法,其利益超过一切法门,但以心之诚不诚为差等,非法有或灵不灵也。(复湘阴黄颂平居士书)

  三十八

  买物放生,若依究竟自愍愍他而论,固当埋之,不可仍倒于水中,以死物浮水,究非善策。若谓已死,与家人食,并施与贫人,亦无不可。当令食者多多为彼念佛,以此是放生物,否则食之有罪过。若能为彼念佛,则彼此各有利益。以此相劝,亦能诱彼食者少种善根。

  即非放生物,本属自己办来食料,为其念佛,亦于彼此各有利益。汝崖板如此,谓已说归依念佛者,便吃不得,则是令食肉者概勿念佛也。

  彼食肉者,贪心所使,欲令勿食,当从因果报应及被杀之生苦痛怨结上说,则易于动人。若但辨明是净非净,乃其末事。而且彼既要吃,那论涉及非净之事。

  若汝所作之一人放生,十家获益,及此非三净说,乃讲家支离琐碎之义。有信心者,尚生善心。无信心者,或更诽谤。汝但至心念佛,为彼屠者及所屠之物作超脱计,则有大利益。(复周群铮居士书)

  三十九

  当此危险世道,宜放开心胸眼界,努力修持净业。所有吉凶祸福,悉不计虑,随缘应变。纵大祸临头,亦当想及同罹此祸之人,不知有几千万亿。于无可如何中,尚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可以恃怙,有何可畏。以念佛念观世音,作为无畏之据。放开心量,勿预恐吓。则病自痊愈,身自安乐矣。若不知此义,则是未遇危境,自己先陷于危中,虽佛菩萨亦莫能救。所以君子素患难行乎患难,故能无入而不自得焉。(复同影居士书)

  四十

  念佛一事,固贵纯一无间。所以一切时,一切处,均宜念。诵经则不能如念佛之常不间断。持名若至其极,则不作观,而净境亦可具现。倘工夫不纯,妄欲见圣境者,或有着魔之虞。所以古德多多皆主持名,以下手易而成功高故也。

  凡念佛人,于一切时,一切处,俱宜将一句佛号,默持于心。若衣冠整齐,地方洁净,则声默均可。若未能如是,则只可心中默持。

  至于女人生儿子时,则须出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决定可以无有产难等苦。有谓此时裸露不净,念则获罪,此系不知经常达变之道。

  菩萨以度苦为心。譬如儿女堕于水火,呼父母以求救援。 断不至父母以身体不洁净,衣冠不整齐,而不肯垂救也。(复马宗道居士书)

  四十一

  念佛须音声高低适中,缓急合宜。若高声如赶贼之猛烈,始则心火上炎,或至吐血,以成不治之病。须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即默念,亦须常听。以心一起念,即有声相。自己之耳,听自己心中之声,固明明了了也。勿起坏念头,又何有心热如火之恶感乎?(复吴思谦居士书)

  四十二

  夫念佛一事,当随各人力量,随便出声默念,大声小声,皆无不可。何得一向大声念,致令伤气受病耶。然汝此大病,虽由伤气而起,实无量劫来业力所现。以汝精进念佛之故,逐转后报为现报,转重报为轻报。即此一病,不知消几何劫数三途恶道之罪。佛力难思,佛恩难报,当生大庆幸,生大惭愧,生大净信。以净土一法,自行化他。俾家中眷属,与一切有缘者,同生西方。(复刘智空居士书)

  四十三

  在家人虽可随意自立章程,然不可有几起几落之紊乱无章也。凡修持总以简略为宜,若所念太多,反不如专念一种为得也。

  惟现在人民,无日不在水深火热中,宜加念观世音菩萨若干。或另作一时,或于当课念佛后,接念观音若干声。然后各菩萨或三称,或各十称皆可。至于教初发心人,益以简略为妙。

  须知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发愿,求生西方,了脱生死。不可只发求世间富乐,不求生西方。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间灾难,亦可消灭。非念佛不能消灭灾难也。观世音菩萨,接引众生,往生西方。念观世音,亦须先求消除灾难。正求往生西方。宜与有缘者说,各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志诚念佛及观世音,或可转宿业而得不罹种种天灾人祸之苦厄也。(复宁德晋居士书)

  四十四

  所言念佛念观音,均能消灾免难,平时宜多念佛,少念观音。遇患难,宜专念观音。以观音悲心甚切,与此方众生宿缘深故。不可见作此说,便谓佛之慈悲,不及观音。须知观音乃代佛垂慈…

《来自灵岩的法音(印光文钞集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