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能冥契矣。
雲布施頭目髓腦,則誠然。至于妓女彩女等,不過擴充菩薩布施之心,不可以詞害意。若死執其語,則願令阿僧祇世界妓女充滿之文,又將如何安置乎哉?此顯菩薩內外俱舍,了無貪惜。內而頭目髓腦,外而國城妻子,無一法生貪著,故能于生死中獨得解脫。彼受施者,由菩薩願力攝持,或于即時,或于後世,無不親蒙利益,了生脫死。如歌利王之割截身體,後爲最初得度之憍陳如。此種如太虛量之大菩提心,何可以凡夫小知小見測量?
須知未得法忍之凡夫,心中當慕菩薩之道,其行事當依凡夫常理。否則便于住持法道,或有妨礙。若未證無生法忍,即不住持法道,亦不宜學菩薩之舍頭目髓腦等。以自力不足,不堪忍受,若自若他,俱無所益。凡夫須按凡夫能行者行之,則可矣。(複黃智海居士書)
四十叁
閣下于禅淨之所以然,佛力自力之大小難易,未能深知。謂既悟自心,當處便是西方不須求生,則其誤非淺。何以故,以凡夫縱能悟到極處,尚有無始以來之煩惱習氣,未能頓斷。煩惱習氣若有一絲毫,便不能超出生死輪回之外,此仗自力了生死之難也。
念佛法門,但具真信切願,無論功夫之淺深,功德之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末世衆生欲了生死,不依此法,其難不可喻矣。(複張季直居士書)
迷妄與魔心
一
夫如來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雖隨機設教,種種不一,求其若聖若凡,上中下根,乃至逆惡之流,同于現生了生脫死,俯謝叁界,高登九品者,唯淨土一門爲然也。
噫!如來大慈,普渡衆生,唯此一法,堪暢本懷。衆生修行,冀出生死,唯此一法,決遂所願。法門廣大,利益宏深,固宜一切佛子悉皆奉行。何近見愚夫愚婦率多竭誠歸命,而通宗通教之士,反漠然置之,若不聞知者然。其故何在?以研教者按常途教理以論斷證,不信有帶業往生之事;矜常處生死以度衆生,不願爲速出生死之人。不知坯器未燒,經雨即化,煩惑未斷,轉生即迷,自利尚難,焉能利他?此皆不諒己德,以博地凡夫稍具慧性,便以法身大士之作略自擬,以致一誤永誤也。(普賢行願品疏鈔撷序)
二
汝學到一肚皮佛法,但知說藥,自己也未實行。使汝實行,斷不至懷疑,而以昔某某爲文殊普賢之俦。此皆由不能鑒別真僞,遂致茫無所從,或至以僞爲真。譬如太醫院禦醫,凡醫書、病源、脈訣,讀得熟如明鏡映現,及至臨證,則茫無所從,不知該用何藥?汝之所問與此醫生見識,毫無有異。
佛法原是教人了生死的,非只當一種高超玄妙話說說。彼下劣知見之當哲學研究佛法者來,必須先對彼說佛說法之所以然,是要人對治習氣,洗心滌慮,敦倫盡分,慈悲仁讓,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自利利他,共證真常,漸次修習,至成佛道耳。所有經教,皆爲發明如上所說諸事理故。若唯求明了,不欲實行,豈非優人作戲,尚得謂之爲學生乎?(複唐大圓居士書)
叁
自心作佛,是佛心度自心,我即佛,佛即心,心即佛。此種說話,上等人則得益,下等人則受病,不可注重于此。若注重于此,或致生大慢,謂我即是佛,何用念佛?
須知由其心即是佛,故佛教人念佛。若心與佛不相符合,如冰不可入爐烹煉。唯其心之本體,與佛無二,故佛令人念佛,以佛威德神力之智慧火,烹煉凡夫夾雜煩惱惑業之佛心。俾彼煩惱惑業,悉皆四散消落,唯留清淨純真之心,方可謂心即佛,佛即心。未到此地位說,不過示其體性而已。若論相與用,則完全不是矣。
佛之心,如出礦之金。吾人之心,如在礦之金,雖有金之體性,了無金之功能。是以自心是佛,更須要認真念佛,求生西方。愚人不知此義,不是高推聖境,自處凡愚,便是執理廢事,妄謂證道。(複周陳慧淨居士書)
四
如來一代所說通途修證教理,雖法門種種不一,絕無具足惑業,能了生死者。唯淨土一門,但具真信切願,以至誠心,持佛名號,求生西方,無論惑業之厚薄,功夫之淺深,皆于臨終,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既往生已,即已超凡入勝,了生脫死,即得親證無生,以至圓滿佛果耳。此如來悲愍劣機衆生,普令現生頓出輪回之特別法門也。
須知淨土法門正攝上上根人,是以善財已證等覺,普賢猶令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以期圓滿佛果,且以此普勸華藏海衆。是知回向往生淨土一法,乃圓滿佛果之末後一著也。
世有狂人,不審教理,以愚夫愚婦皆能修習,遂謂之爲小乘而藐視之,不知其爲華嚴一生成佛之成始成終第一法門也。亦有愚人,知見狹劣,謂己功夫淺薄,業力深厚,何能即生?
不知衆生心性與佛無二,五逆十惡將墮地獄,遇善知識,教以念佛,或滿十聲,或止數聲,隨即命終,尚得往生。觀經所說,何可不信?彼尚往生,況吾人雖有罪業,雖少功夫,較彼五逆十惡,十聲數聲,當複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棄,以致失此無上利益也。
如來稱此淨土法門爲難信之法者,以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其圓頓直捷廣大簡易,超出一代通途教理之上,非宿有善根,決難信受奉行也。(虹橋淨土堂序)
五
世人每每于自己所作功德作矜誇氣,于自己罪過作寬恕氣。人孰無罪,且勿說過去,即以現世論,殺種種衆生以悅口腹,一生不知吃了多少生靈,可說大話,說我無罪過,妄受天罰乎?是以常人總不見自己有過,聖人總不見自己有德。不見有過,故其過山積;不見有德,故其德天高。(複德暢居士書)
六
外道邪說皆無可慮,所可慮者,僧多不知法,及一班狂僧之妄謂爲宏法,而實滅法。然彼勢力甚大,非神通聖人,無可如何!
倘諸僧俗悉能依佛之言,行佛之行,即彼意欲滅佛之人,觀其道行,亦當欽敬不已,加意護持,況其更深遠之行爲者乎!現在欲護持佛法,莫急于躬行實踐,敦行倫常仁義之道,及信願念佛之法耳。(複林贊華居士書)
七
佛法至今,衰殘實甚。茫茫衆生,如盲無導。縱有一二知識爲之開示,以業深障重故,正智不開,雖聞正法,不生信向,縱生信向,亦屬浮泛,如醉如夢,了無定見,一遇邪魔外道,則如蠅逐臭,如蛾赴火,蟻聚烏合,動盈萬千。(與林枝芬居士書)
八
今之學者,每每專說假話,不修實行,意擬沽名釣譽以求體面,並非真實自省寡過而作是言也,此名自暴自棄,名大妄語,名不知慚愧。若非此等,則爲聖賢之徒。若帶此氣,則是下流坯,乃法之罪人,佛之逆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直心直行,方與佛合。(複高邵麟居士書)
九
汝謂現今未得一心,臨終恐難得力,亦是只知撿取古人所說,不自量自己所行而爲議論。念佛一法,重在佛慈加被,雖屬具足惑業之凡夫,亦可承佛慈力,帶業往生,余一切法,則絕無此義。
汝妄想紛飛,尚欲急得一心不亂,此心即是著魔之本。淨土法門,重在信願,信願若真切,雖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無信願,縱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脫生死。固不令汝汲汲于求一心也。以汝之妄想紛飛,一求一心,定規著魔。汝不察(光)意,遂謂一任隨便。眼前隨便者,決非信願真切之人,使信願真切,決不至泛泛然隨便,而均不得往生也。(複溫光熹居士書)
十
今人每見一法有效,則不加揀擇,完全襲行,遂于蓮宗諸祖通常教人之法,生諸疑念,是尚可謂信佛信法乎!可見汝與諸友同皆在重今輕古之流派中。似此見解,必致見異思遷,以求所謂奇特玄妙者。異日有提倡高超玄妙之余法惑人,于少時間便成佛道之诳言,定當隨之而舍此修彼,如浮萍無根,隨風蕩漾。
信道不笃,焉能爲有無,致有未得實益,先受大損者。譬如食瓜果宜去其皮核,非可完全食,亦非可完全去,是在學道之人善用其心耳。
修淨土人,注重信願行叁法。至于定境中之八觸及與六妙,不應注意。倘或功夫發現,亦當視爲平常,不加欣幸。否則或恐以爲勝妙,致將正修淨業,反視等閑。(複慧昭居士書)
十一
今之大通家,多多要高大門庭,所說之法多非合機之法。或只談玄說妙,而專恃自力;或則真俗兩歧,而爲世之所诮。汝所說往生者少,實由信願不真切之所致。信願若真切,即臨終始念,亦有得生之理。若悠悠泛泛,心中尚在做來生福報之夢,何能得生,此病根也,不可不知。(複李少垣居士書)
十二
今之弘法者,每欲引人入佛法,自己先從人行事,則大體以失,何以令人重法?
閣下年未叁十,已現衰相,固當舍博守約,專修淨業。淨業大成,再宏余法,庶得自利利他之實,否則雖能利人,亦非究竟現生獲出生死之道。而自己本分事,既不能斷盡煩惑,以了生死。又以素未專志淨業,或致因通途教義,疑特別法門,則又無從仗佛慈力帶業往生。雖種善根,倘以坯器未火,或被再生之雨爲之消滅,則可惜耳!(複李圓淨居士書)
十叁
念佛一法,至極穩當。小慧之流,每棄佛力而修仗自力之法,非愚即狂,莫由挽救。吾人但當深信佛言,固守淨宗之旨,當不至流入邪外,及以意見明了爲親證也。
近有高明,真切用功,流入偏知謬見,貢高我慢,藐視念佛者,亦複不少。此等皆因不自量,而妄以己之能了知,爲能證得也。豈知坯器未火,經雨即化爲塵土耳。(複鄭慧洪居士書)
十四
汝既皈依佛法念佛,當依佛教而行。佛教你求生西方,你偏不肯求生西方,偏要求來生。你活了幾十年,若未遇佛法,不知出離之方,則莫有法子,只好任其死後輪回。
今既遇佛法,且複皈依爲佛弟子,偏偏不信佛的話,任自己的愚見,胡思亂想,想來生還做人。若求來生,即無大道心,縱修行的功夫好,其功德有限。以系凡夫,人我心做出來,故莫有大功德。
佛言世間有二罪人,一是破戒,二是破見。破戒之罪尚輕,破見之罪甚重。何謂破見,即汝所說,求來生不求往生,乃是邪執謬見,乃是破壞佛法之邪…
《來自靈岩的法音(印光文鈔集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