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灵岩的法音】自序
大矣哉!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净宗,乃阿弥陀如来从真实本际、真实智慧、真实慈悲之本愿心海所流现,呼唤十方一切众生之大圆满法门。故印祖常言,舍西归捷径,九界有情,上何以圆成觉道。离净土法门,十方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
幸矣哉!「文钞三编」出尘于古寺旧湮之中,印祖之灵岩法语得以圆音。印光大师文钞者,乃耀昏衢之智炬,破见网之慧剑,实末世念佛人之良导也。「文钞」虽为净宗之初阶,(见愚)乃昏昧懵懂之辈,于初学印祖文钞,或拘于「菁华录」、「选读集」之广行,而难沾灵岩法霖之益;或囿于俗目,困学记问于知见稠林之中。徒逐我执妄识幻现之清净心,以拟一心念佛之功,遂罔顾弥陀愿海之摄取不舍、光明遍照,及囫囵印祖之「自力与佛力」、「通途法门与特别法门之方便与究竟」之谆谆教诲。
迨拜读雪庐老人往生前「净土安心法门」之遗训,及黄念祖老居士对善导大师之推崇及史传之正讹,(见愚)之净宗观念始由元宋以降之宗派多元性,导归入盛唐时代之专一与纯然。在承恩昙鸾、道绰、善导三位祖师慈悲法露之后,再三拜阅「印光大师文钞全集」。自此(见愚)窃思印祖之不夹杂任何宗派色彩,舍自力全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之原始净土观,实传承自此三大祖师。此三师亦是于净宗诸位祖师中,唯一有着法脉相承,无瑕地传承阿弥陀佛本愿慈悲之净宗风貌者也。在「文钞正篇」首页,印祖已然为念佛人开宗明义道出净宗此一清净传承:
「粤自大教东流,庐山创兴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而其有大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唐则有道绰,踵昙鸾之教,专修净业,一生讲净土三经,几二百遍。绰之门出善导,以至承远、法照、少康、大行,则莲风普扇于中外矣。」
印祖所教示的念佛生活,非欲人行如庐山莲社般之团体式念佛,而是善导大师「素其位而行」之平民式念佛,故印祖于「文钞」中屡言「莲社乃提倡之所,不宜常常在此念,平常在家念」,无非欲人真实领纳着佛心慈悲之念佛,如实地回归生活之道,正传承着天亲菩萨在往生论所教示的「回向利益他行成就」,或曰「还相回向」。净宗法门所谓「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实本乎于此,人间净土亦肇建于此也。善导大师入京三年而引导全长安城变成一个念佛大道场,即其证也。
印祖对昙鸾、道绰、善导大师之尊崇,以及灵岩山「专修专念」的道风,可由节录文钞诸文中窥知一二。
「隋道绰禅师一生专弘净土,讲净土三经近二百遍,可知一年之中当讲四五遍,不以繁重为忌唯期人各悉知。今人则必不肯如是重重屡讲也。古人以利人为本,今人以求名为本,若专讲净土,人或轻之,所以不肯专精致力于此一法也。」
「期中略观经疏阅三遍,善导和尚专以平实事相法门,接引末世凡夫,不用观心约教等玄妙法门其慈悲可谓至极无加矣。良以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又以古人闻理性当体便是,则进行弥速;今人闻此等语言,则废弛道业,但欲任己业识茫茫之天真耳。往生论注,阅一遍文义显豁直捷,真能上继匡庐,下启天台西河长安等,宜细看之。」
「善导疏不用谛观等深意,但直译经文,俾中下根人,易于趣入;及其趣入,不言谛观,而谛观自然了了矣。可谓契理契机,善说法要,弥陀化身,殆非虚传,莲宗二祖,万代景仰。」
「善导弥陀化身也,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力叙初二三四果圣人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殊胜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愿。善导和尚早知后人这山看见那山高,渺无定见,故作此说,以死尽辗转企慕之狂妄偷心。谁知以善导为师者,尚不依从,则依从之人,殆不多见,岂夙世恶业所使,令于最契理契机之法,觌面错过,而作无禅无净土之业识茫茫,无本可据之轮回中人乎,哀哉!」
「观无量寿佛经有善导和尚四帖疏,为欲普利三根,故多约事相发挥。至于上品上生章后,发挥专杂二修优劣,及令生坚固真信,虽释迦诸佛现身,令其舍此净土,修余法门,亦不稍移其志,可谓净业行者之指南针也。若夫台宗观经疏妙宗钞,谛理及圆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钝均益也。」
故(见愚)在遨游印祖慈悲法海之余,仿前贤选录文钞之遗风,仅取一瓢与诸君共饮之,集文曰「来自灵岩的法音」,为印祖慈悲之法流另辟蹊径。欲念佛同行之人于今浮泛夹杂、人云亦云之净土法门中,回归素朴纯净的念佛之道,一同吹拂着灵岩慈悲的道风,品尝弥陀清净的甘露!
净宗见愚 学
一九九八年仲秋
【来自灵岩的法音】新编序
(见愚)经年浸染「印光文钞」之余,不揣庸愚地拾取印祖慈悲遗音,于九八年仲秋初编集文,曰「来自灵岩的法音」,经由佛陀教育基金会于九九年初春刊行。
杂集之原文经再三详阅,重新增补编修、改序归类,将全文依「佛心与弘愿」、「灵岩遗风」、「光明善导」、「净宗之门」、「至心之道」、「信愿心海」、「自力与他力」、「迷妄与魔心」、「名号与念佛」、「故乡风月」分为十门。飨海内外之净宗学人以印祖之法筵,共结西方净域之善缘。
净宗见愚 学
二○○○年端阳
弘愿与佛心
一
阿弥陀佛像赞
悲哀众生,无所恃怙。孤露伶俜,如逃逝子。
纵闻佛法,依教修行,自力劣弱,难破无明。
猗欤世尊,慈悲心切,四十八愿,三根等摄。
普令众生,信愿持名,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感应道交,如磁吸针。
如来恩德,穷劫莫赞,唯冀含识,悉副佛愿。
二
阿弥陀佛像赞
四十八愿度众生,逆恶归心也来迎。
非是混滥无简择,怜彼是佛尚未成。
三
佛于往劫发大愿,欲令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同悟本具佛性,同出生死轮回,同成无上觉道,同入无余涅槃。从兹普为法界众生,久经长劫,行菩萨道,但有利益,无不兴崇,六度齐修,一法不着,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其行施也,国城妻子,头目髓脑,悉无吝惜。
故法华经云: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佛遗教经解序)
四
佛视众生皆是佛,众生视佛皆是众生。佛视众生皆是佛,故多方化导,种种折摄之,纵令绝无信心,亦不弃舍;曲垂方便,令种善根,待其因缘时至,自然发生增长,依教奉行耳。
众生视佛皆是众生,故闻佛之言,不生感激,反以己之邪知谬见,多方毁谤。须知父母于逆子,尚生弃舍之心。佛于逆恶不信之流,愈生怜愍。何以故,愍其惑业深重,失本心故。以虽则现时背逆于佛,而即心本具之天真佛性,仍复丝毫不失。如焦模中金像,敝衣中宝珠,蒙尘之秦镜,在璞之荆璧。愚人但见其外相,而不知其内容;佛则遗外相而论内容,故无一众生或生弃舍也。然佛尚不轻众生,众生何可轻众生乎?(放生杀生现报录序)
五
佛之愍念众生,前自无始,后尽未来,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六道凡夫,无一人不在大悲誓愿弥纶之中。譬如虚空,普含一切,森罗万象,乃至天地,悉所包含;亦如日光,普照万方,纵令生盲,毕世不见光相,然亦承其光照,得以为人。使无日光照烛,便无生活之缘,岂必亲见光相者,方为蒙恩乎?(佛遗教经解序)
六
大觉世尊,视诸众生,纵昏迷倒惑,备作五逆十恶,永堕三途恶道之人,佛无一念弃舍之心;必伺其机缘,冥显加被,与之说法,俾了幻妄之惑业,悟真常之佛性,以至于圆证无上菩提而后已。于罪大恶极之人尚如是,其罪业小者,其戒善具修,禅定力深者,亦无一不如是也。(傅大士传序)
七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有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不但上善称名,可以向往。即五逆十恶,苟能起大惭愧,发露忏悔,无论一念十念,佛亦必摄受之。时雨润物,万物无不沾益。大海纳川,百川悉足汇归,万修万去,的实非谬。
世之人悠悠泛泛,不真参力究。不真信切愿;或复兼修余门,皆可谓无禅无净。虽感得来生福报,而因福造业,因业堕狱。铁床铜柱无人依靠,虽有佛力亦莫奈何!截流大师说,修行人不了生死,为第三世怨,可惧也矣。(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
八
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种大愿。有一愿云,若有众生,称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是知佛念众生,如母忆子,众生若能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如子忆母。自然上契佛心,感应道交。现生蒙佛加被,业障消灭,诸缘顺适。临终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极乐世界。从兹入圣超凡,了生脱死较彼仗自力修戒定慧,直至惑业净尽,方了生死者,其难易奚啻天渊之别。(岳步云为亲所设佛堂说)
九
须知吾人本具真性,与佛无二,但以惑业深重,不得受用。今既归命于佛,如子就父,乃是还我本有家乡,岂是分外之事。又佛昔发愿,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故一切众生,临终发至诚心,念佛求生西方者,无一不垂慈接引也。千万不可怀疑,怀疑即是自误,其祸非小。
况离此苦世界,生彼乐世界,是至极快意之事,当生欢喜心。千万不可怕死,怕死则仍不能不死,反致了无生西之分矣。以自心与佛相违反故,佛虽具大慈悲,亦无奈不依佛教之众生何?(临终三大要)
十
一切法门,皆仗自力,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旧莫出。况既…
《来自灵岩的法音(印光文钞集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