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撷錄▪P20

  ..續本文上一頁地獄。永無出期。以善因而招惡果。誠可憐憫。愚癡人。謂我系凡夫。何敢妄想了生脫死。超凡人入聖。不知自己一念心性。與佛無二無別。但以煩惱惑業障蔽。故令即心本具的佛性功德。不能顯現。譬如大寶銅鏡。經劫蒙塵。智慧人知是寶鏡。愚人認爲廢物。佛憫衆生迷昧自心。教令念佛。求生西方的緣故。以最愛惜衆生的本有佛性。恐其永遠迷失。故令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庶可親證此本具佛性。尚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災及不失人身。猶如以無價的摩尼寶珠。換取一根糖吃。

  求生西方比來生做人容易

  來生做人。比臨終往生還難。何以故。人一生中。所造罪業。不知多少。別的罪有無且無論。從小吃肉殺生的罪。實在多的了不得。要發大慈悲心。求生西方。待見佛得道後。度脫此等衆生。則仗佛慈力。即可不償此債。若求來生、則無大道心。縱修行的工夫好。其功德有限。因系凡夫人我心做出來。故莫有大功德。況汝從無量劫來。不知造到多少罪業。宿業若現。叁途惡道。定規難逃。想再做人。千難萬難。是故說求生西方。比求來生做人還容易。以仗佛力加被故。宿世惡業容易消。縱未能消盡。以佛力故不致償報。

  仗自力了生死

  仗自力了生死法門,雖高深玄妙。欲依此了生死,又不知要經若幹劫數。以約大乘圓教論,五品位尚未能斷見惑。初信位方斷見惑,便可永無造惡業墮惡之慮,然須漸次進修。已證七信,方了生死。初信神通道力已不可思議,尚須至七信位,方了生死。了生死事豈易言乎。即約小乘藏教論。斷見惑即證初果,任運不會行犯戒事。若不出家,亦娶妻子,若以威逼令犯邪淫,甯肯舍命,絕不犯戒。初果有進無退,未證初果,則不定。今生修持好極,來生會造大惡業。亦有前半生好,後半生便壞者,初果尚須七生天上,七返人間,方證四果。天壽甚長,不可以年月論,此仗自力了生死之難也。念佛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仗佛慈力,可以帶業往生。(約在此界,尚未斷惑業,名帶業,若生西方,則無業可得,非將業帶到西方去。)無論工夫深淺,若具真信切願,至誠稱念,無一不往生者。

  一念

  修習淨土,隨分隨力,豈必屏除萬緣,方能修持乎。譬如孝子思慈親,淫人思美女,雖日用百忙中,此一念固無時或忘也。修淨土人,亦複如是。任憑日用紛繁,決不許忘其佛念,則得其要矣。

  念佛兩示

  攝心念佛。爲決定不易之道。而攝心之法,唯反聞最爲第一。念佛法門,以信願行叁法爲宗,以菩提心爲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爲因赅果海,果徹因源之實義,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爲下手最切要之功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宏誓願,常不離心,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現生即入聖流,臨終直登上品,庶不負此生矣。

  示念佛人

  念佛之人,當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報滿,亦只可任緣,倘克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則固無礙。否則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結成莫解之團,則險不可言。盡報投誠,乃吾人所應遵之道。滅壽取證,實戒經所深呵之言。(梵綱經後偈雲,計我著想者,不能生是法,滅壽取證者,亦非下種處。)但當盡敬盡誠求速生,不當克期定欲即生。學道之人,心不可偏執。偏執或致喪心病狂。則不唯無益,而又害之矣。淨業若熟,今日即生更好。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苗助長。誠恐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且令無知鹹退信心,謂念佛有損無益,某人即是殷鑒,則其害實非淺鮮。祈將決定克期之心,改成唯願速往之心,即不速亦無所憾。但至誠至敬,以期盡報往生則可。無燥妄團結,致招魔事之禍。

  回向

  回向者,以已所修念誦種種各功德,若任所作,則隨得各種之人天福報。今將所作得人天福報之因,回轉歸向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作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以至將來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回字,便見其有決定不隨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見其有決定翼望出世之方。所謂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所作功德,生滅事也,回而向不生不滅之實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屬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衆生,即發願立誓決定所趨之名詞耳。又叁種義,一回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義。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此即回因向果之義。叁回向法界衆生,同生淨土。此即回自向他之義。回向之義大矣哉。回向之法雖不一,然必以回向淨土,爲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余大願,不生淨土,每難成就。若生淨土,無願不成。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別有所期,亦必須又複回向淨土也。

  念觀音

  念觀音名號,大則大應小則小應,絕無不應之理。只管放開大膽對人說。彼不見感應者,(感應之迹,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見正編石印普陀山志序)亦未嘗無感應也。觀音聖號,乃現今之大恃怙,當勸一切人念。若修淨業者,念佛之外,兼念。未發心人,即令專念。以彼志蒙大士被而消禍耳。待其信心已生,則便再以念佛爲主,念觀音爲助。然念觀音,求生西方,亦可如願耳。念佛念觀音,均能消災免難。平時宜多念佛,少念觀音。遇患難,宜專念觀音。以觀音悲心甚切,與此方衆生宿緣深故。不可見作此說,便謂佛之慈悲,不及觀音,須知觀音乃代佛垂慈救苦者。即釋迦佛在世時,亦嘗令苦難衆生念觀音,況吾輩凡夫乎。

  禅宗明心見性尚是凡夫

  禅宗每雲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見性,乃大撤大悟也。言見性成佛者,以親見自性天真之佛。名爲成佛,乃理即佛與名字佛也,非福慧圓滿之究竟佛也。此人雖悟到極處,親見佛性,仍是凡夫,不是聖人。若廣修六度,于一切境緣,治煩惱習氣,令其清淨無余,則可了生脫死,超出叁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矣。佛世此種人甚多,唐宋尚有。今則大徹大悟,尚不易得,況煩惱淨盡者乎密。宗現身作佛,或雲即生成佛,此與禅宗見性作佛之話相同。皆稱其工夫湛深之謂,不可認做真能現身成佛。須知現身成佛唯釋迦牟尼佛一人也。此外即古佛示現,亦無現身成佛之事。

  通宗通教每每不如愚夫愚婦老實念佛

  修淨業人,著不得一點巧。倘或好奇厭常,必致弄巧成拙。此所以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婦老實念佛者,爲有實益。若肯守此平淡樸實家風,則極樂之生,定可預斷。否則不生極樂,亦可預斷矣。

  白鵝往生

  雲南張拙仙次女出嫁時婿家送雙鵝行奠雁禮,彼即放生于華亭山雲淒寺,已叁年矣。彼二鵝每于晨昏上殿做課誦時,站殿外延頸觀佛。今年四月,雄者先亡,人不介意。後雌者不食數目,彼來觀佛,維那開示,令求往生,不可戀世。逐爲念佛數十聲。鵝繞叁匝,兩翅一拍即死。拙仙因作雙白鵝往生記。噫,異哉。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鵝尚如是,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情愛一起正念即失

  有淨業正因,再加以正信心自念,眷屬助念,何慮不生。所不生者,由情愛一起,正念即失。勿道功夫淺。即功夫深,亦不能生。以凡情用事,與佛聖氣分相隔故也。

  華嚴大意

  大方廣佛華嚴經者。乃如來初成正覺。稱法界性。與一切破無明證法性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說如來自己所證。及一切衆生性本自具之菩提覺道也。以故華嚴一經。王于叁藏。而一切諸經、皆從此經流出。彼凡夫二乘。雖同在菩提場中。場中。畢竟不見不聞。以非彼境界也。雖則凡夫二乘不見不聞。實爲普度人天六道衆生之根本*輪。何以故?一切法門。皆使自力。斷或證真。方了生死。念佛法門。但具信願。持佛名號。即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斷惑證真。末世衆生。頗不易到。舍此念佛一門。則芸芸衆生。出苦無期矣。此經于入法界品。善財以十信滿心。受文殊教。遍參知識。最初于德雲座下。即聞念佛法門。及至末後。至普賢所。普賢以威神加被。俾善財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是名等覺菩薩。普賢乃爲稱贊如來勝妙功德。令生欣樂。隨即令其發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並勸華藏海衆。一切法身大士。夫華藏海衆。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等諸大菩薩。尚須回向往生西方,方可以親證即心本具之菩薩覺道。況其下焉者乎。而觀經下品下生。五逆十惡。臨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止數聲。亦可往生西方。得預末品。若非華嚴所說。一生成佛之法。末後歸宗。歸于往生西方。彼世之禅教諸知識。能不以念佛法門爲權小方便。非究竟道乎。而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一切智無礙智即得現前。由聞此義故。一切凡夫。當不至高推聖境。自處凡愚也。是知此經。乃十方叁世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成始成終之究竟法門。無論何種根性。皆當依之修習。而其最切要者。唯在念佛一門。良由全性成修。故上上根不能踰其阃。全事即理。故下下根亦臻其域。此經乃一大藏教之本源。一切法門之歸宿也。

  護教

  一切諸佛。莫不以流通法道爲囑。流通之法。最初須以建立塔廟。印造經像爲始。以若無塔廟經像。則無由奉尊儀而修淨行。闡佛道以導群迷。而一切含識。俱無由瞻禮聖容。培植善根。聞法修持。開發心地也。流通之人。須真修實踐之僧。及有勢力財力之王臣紳商。一名內護。一曰外護。內護則嚴持禁戒。笃修淨業。于禅教律密淨土。或專主一門。或兼修各宗。必使自他得益。幽顯蒙庥。陰翼治道。潛淑民情而後已。外護則不惜資財。廣種福田。普令同人發起信心。內外相資。法逐流通。若無有道德之內護。則師表未立。人將安仰。若無有勢力之外護。則資斧無出。外侮莫禦。以故如來將入涅槃。以法付囑國王大臣。並及諸天善神。令于後世乘願示生。一切國土。流通佛法。

  論禅淨之權實頓漸

  權者,如來俯順衆生之機,曲垂方便之謂也。實者,按佛自心所證之義而說之謂也。頓者,不假漸次,直捷疾速,…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撷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