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撷錄▪P28

  ..續本文上一頁。然穿上蛇獺、究無幾何。即不能盡生物皆買放、則似宜從緩、庶免閑議。放生以至誠爲彼念佛持咒爲本。所有儀式、亦不過表示法相而已。如有其人。固宜按儀式行、否則但竭誠念佛即已。又凡生欲放、若夏日當宜速行。倘泥于等齊按儀式作法、或至久經時刻、有礙生命。居士放生宜從省略。若真誠無僞僭之心、即按儀式行、亦非絕不可行。若妄效僧儀、則成我慢矣。法固圓融、當善用心。

  舍利

  梵語舍利。亦雲設利羅。(此名絕不用)此雲身骨。亦雲靈骨。此約佛涅槃後。焚身化作八斛四鬥舍利而說。乃約多分而言。亦有非身骨之舍利。如宋人刻龍舒淨土文板。得叁顆舍利于木中。又善女人繡經。針下有礙。視之、得舍利者。又有念佛、口中得舍利者。有高僧洗浴。令其徒揩背。聽铮然有物落下。視之、乃得舍利者。雪岩欽禅師剃頭。其發變成一串舍利。宋長慶閑禅師圓寂。焚化日、大風旋吹。煙至四十裏外。煙所到處。屋上、樹上、草上、均有舍利。收之有四石多。外道不知舍利乃戒定慧力所致。謂爲精氣神之所煉成者。此系竊佛教之名。而絕不知佛教之義。便妄造謠言也。多分屬遷化而得。如刻板、繡經、及念佛口中得者。並汝燈花上得者。乃因精誠之極。佛慈加被。爲之示現者。又佛舍利、更爲神變無方。如隋文帝未作皇帝時。一梵僧贈舍利數粒。及登極後視之。則有許多粒(數百)。因修五十多座寶塔。阿育王寺之舍利塔。可捧而觀。人各異見。或一人一時,有大小高下轉變。及顔色轉變。及不轉變之不同。是不可以凡情測度者。世人以凡情測佛法。故只得其損。不受其益也。

  靜鬧一如

  念佛極願寂靜、頗不合宜。有此厭喧之病、現已發現病相、若仍如此、久後則無可救藥矣。當靜鬧一如、在靜亦不怕有鬧來、在鬧時我心仍靜而不生憎惡、則無驚厭魔事發生。若不速改、後當發狂。念佛發悲痛、亦是善相。切不可常常如是。若常令如是、必著悲魔。悲魔既著、終日悲痛、或至痛死、此種皆由不善用心所致。頂門痛癢、皆提神過甚、心火上炎所致。

  專一念佛

  專一念佛、本無定章。若照平常念佛之章程、則五更起、禮佛(多少拜隨己立)畢、念彌陀經一遍、往生咒叁遍、或七遍、或二十一遍、畢、即念贊佛偈、繞念若幹聲。然後靜坐念半點鍾、再出聲念若幹聲、即跪念觀音,勢至,清淨大海衆菩薩各叁稱。(若欲禮拜、先拜佛若幹拜、九稱菩薩、即作九拜。)再念發願文、叁皈依、此爲朝時功課。吃早飯後、靜坐一刻、再念佛時、即禮佛叁拜、或多拜畢、即念贊佛偈。念畢、繞坐皆照前。唯念佛畢、不念發願長文、但念願生西方淨土中四句即已、禮拜而退。早或二時。午飯後二時。晚課、與早課同。夜間、再念一次佛、仍照早飯後章程。念畢、發願、當念蓮池新訂發願文。畢、念叁皈依。此雖有起有落、然心中總將一句佛號、持念不令間斷。行住坐臥、著衣吃飯、大小便利、均于心中默憶佛號。于七人中、不令起一切雜念、如子憶母、無時或忘。念時固然是念、歇氣不念時,心中仍然是念。只求心佛相應、(即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中除六字洪名之外、無有一切雜念、故名相應。)切勿起即欲見佛之心、但求佛號外無二念而已。若不明理性、急欲見佛、多招魔事、不可不慎。亦不可太勞、過勞、則次日便難清爽如法矣。或者、每次念佛、皆念彌陀經、往生咒。但早起發願念長發願文、晚亦如之、余皆念四句偈即己。或者、早起第一次念彌陀經、往生咒、以後但接續念佛不斷、至晚念發願文、叁皈依。人在世間、不能超凡入聖、了生脫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于念佛時、即作己死未往生想、于念念中、所有世間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號外、無別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今之小知見人、稍有一點好境界、便自滿自足、以爲我得了叁昧。此種人、十有九人、著魔發狂、以心念與佛相隔、與魔相合、故致然也。

  古者喪禮

  古者喪禮絕不葷酒。隋炀帝爲太子時,其母死,不敢吃肉,偷令用竹筒裝肉,以臘封口、用包袱裹而進之。可見喪中用肉,古儒者如此之嚴,雖爲太子尚恐人知,作此種辦法。今人自己也吃肉,且以肉享賓客,賓客皆不知喪是何事,居然飲酒食肉,當做一場熱鬧開心事辦。其于先王禮法,全體違背,而只知其要人誇美,可不哀哉。

  印光大師簡述自傳

  光乃犯二絕之苦惱子。二絕者。在家爲人子絕嗣。出家爲人徒亦絕嗣。此二絕也。言苦惱者。光本生處。諸讀書人。畢生不聞佛名。而只知韓歐程朱辟佛之說。群盲奉爲圭臬。光更狂妄過彼百倍。幸十余歲。厭厭多病。後方知前人所說不足爲法。(光未從師。始終由兄教之)先數年。吾兄在長安。不得其便。光緒七年。吾兄在家。光在長安。(家去長安四百二十裏)逐于南五臺山出家。先師意光總有蓄積。雲出家則可。衣服須自備。只與光一件大衫。一雙鞋。不過住房吃飯不要錢耳。(此地苦寒。燒飯種種皆親任。)後未叁月。吾兄來找。必欲回家辭母。再來修行則可。光知其是騙。然義不容不歸。一路所說。通是假話。吾母倒也無可無不可。次日。兄謂光曰。誰教汝出家。汝便可自己出家乎。從今放下。否則定行痛責。光只好騙他。逐在家住八十余日。不得機會。一日。吾大兄往探親。吾二哥在場中曬谷。須看守。恐遭雞踐。知機會到了。學堂占一觀音課。雲高明居祿位。籠鳥得逃生。逐偷其僧衫。(先是吾兄欲改其衫。光謂此萬不可改。彼若派人來。以原物還他則無事。否則恐要涉訟。則受累大小。故得存之。)並二百錢而去。至吾師處。猶恐吾兄再來。不敢住。一宿即去。吾師祗送一圓洋錢。時陝西人尚未見過。錢店不要。首飾店作銀子。換八百文。此光得之于師者。至湖北蓮化寺。討一最苦之行單。(打煤炭。燒四十多人之開水。日夜不斷。水須自挑。煤渣亦須自挑出。以尚未受戒。能令在。已算慈悲了。)次年四月。副寺回去。庫頭有病。和尚見光誠實。令照應庫房。銀錢帳算。和尚自了。光初出家。見楊歧燈盞明千古。寶壽生姜辣萬年之對。並沙彌律言。盜用常住財物之報。心甚凜凜。凡整理糖食。手有粘及氣味者。均不敢用口舌餂食。但以紙揩而已。楊岐燈盞者。楊岐方會禅師。在石霜圓會下作監院。夜間看經。自己另買油。不將常住油私用。寶壽生姜者。洞山自寶禅師。(寶壽乃其別號)在五祖師戒禅師會下作監院。五祖戒有寒病。當用生姜紅糖熬膏。以備常服。侍者住庫房求此二物。監院曰。常住公物。何可私用。拏錢來買。戒禅師即令持錢去買。且深契其人。後洞山住持缺人。有求戒禅師舉所知者。戒雲。買生姜漢可以。禅林寶訓卷中。五十四五兩頁。有雪峰東山慧空禅師答余才茂進京會試求腳夫人力書。大意謂。我雖爲住持。仍是一個窮禅和。此腳夫爲出于常住。爲出于空。出于常住。即爲偷盜常住。出于空。則空一無所有。況閣下進京求功名。不宜于叁寶中求。以致彼此獲罪。即他寺有取者。亦應謝而莫取。方爲前程之福耳。近世俗僧。多多以錢財用之于結交徒衆俗家。光一生不願結交。不收徒弟。不住寺廟。自光緒十九到普陀。作一吃飯之閑僧。(叁十余年未任一職。只隨衆吃一飯。)印光二字。絕不書之于爲人代勞之紙。故二十余年。很安樂。後因高鶴年绐去數篇零稿。登佛學叢報。尚不用印光之名。至民叁五年後。被徐蔚如周孟由打聽著。逐私爲征搜。于京排印文鈔。(民國七年)從此日見函劄。直是專爲人忙矣。逐至有謬聽人言求皈依者。亦不過隨從彼之信心而已。富者。光亦不求彼出功德。貧者。光又何能大爲周濟乎。光緒十二年進京。吾師亦無一文見賜。後以道業無進。故不敢奉書。至十七年圓寂。而諸師兄弟各行其志。故四十年來。于所出家之同門。無一字之信。與一文錢之物見寄。至于吾家。則光緒十八年。有同鄉由京回家。敬奉一函。仰彼親身送去。否則無法可寄。此時未有郵局。而且不在大路。(今雖有郵局。若無人承轉。亦無法可寄。)次年來南。消息全不能通。至民十叁年。一外甥聞人言。逐來山相訪。始知家門已絕。

  念佛之法

  念佛之法。各隨機宜。不可執定。然于一切法中。擇其最要者。莫過于攝耳谛(詳審也)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行住坐臥。均如是念。如是聽。大聲小聲。心中點念。均如是聽。默念時。心中猶有聲相。非無聲也。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念佛時能攝耳谛聽。即都攝六根之法。以心念屬意根。口念屬舌根。耳聽則眼必不他視。鼻必不他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攝六根而念。則雜念漸息以至于無。故名淨念。淨念能常相繼不間斷。便可得念佛叁昧。叁摩地。即叁昧之異名。吾人隨分隨力念。雖未能即得叁昧。當與叁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則或致起諸魔事。得念佛叁昧者。現生已入聖位之人也。故須自量。

  錫箔

  錫箔一事,雖非出佛經,其來源甚遠。法苑珠林有二叁頁說錫箔(此即金銀)及焚化衣物(此即布帛)等事,其文乃唐中書令岑文本記其師與一鬼官相問答等事,其人仿彿是眭仁茜。初不信佛,及與鬼神,後由與此鬼官相契,遂相信,並今岑文本爲之設食遍供彼及諸隨從。眭問冥間與陽間,何物可相通?彼雲:金銀布帛可通,然真者不如假者,即令以錫箔貼在紙上,及以紙作綢緞等,便可作金及衣服用,此十余年前看者,今不記其在何卷何篇,傥詳看,當可見之,其時在隋之初,以此時岑文本尚在讀書,至唐則爲中書令矣。欲全國之人廢除此事,傥真提倡,或受鬼擊。世有愚人,不知以物表心,專以多燒爲事亦不可。當以法力心力加持,令其變少成多,以遍施自己宗親與一切孤魂則可。若供佛菩薩則非所宜。然佛菩薩豈無所受用尚需世人之供養乎?但世人若不以飲食香花等表…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撷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