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法師談放生▪P2

  ..續本文上一頁外協和,天下太平矣。此馮公等創建法雲,提倡放生之本志也。

  《續編·法雲寺放生征信錄序(民二十一年)》

  

  大覺世尊,爲叁界大師,四生慈父,視一切衆生,猶如一子。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故。于諸大乘經,嚴戒殺生食肉,以期一切衆生,同得長壽安樂之近報,同證解脫涅槃之遠果也。智者大師,宗佛慈意,于陳大建間,買臨海江滬溪梁六十余所,亘叁百余裏,爲放生池。請敕立碑,禁止漁捕,有偷捕者,動辄得禍。至唐貞觀中,猶然如是,此佛祖普度衆生之悲心也。乾爲大父,坤爲大母,民吾同胞,物吾與(友也)也,此儒者民物一視之素志也。嚴禁傷胎破卵,必使鳥獸魚鼈鹹若,(若,順也。鹹若者,皆順遂其生也。)此聖王勝殘去殺之德政也。良以天地之大德曰生,民物之大苦曰殺。勝殘去殺,須由小而至大。仁民愛物,必自易而至難。倘不推本于涵養仁恕,必至捨小取大,捨易取難,日行殘殺,而妄冀仁民愛物,則徒成空談,決難實行其事矣。何以言之,小兒平民,皆能實行愛物之事,行之既久,滿腔仁慈,日後得位行政,便可大庇群黎。即隱居一鄉,亦可以身率物,移風易俗。如是,則仁民之道,自愛物培植而來者,方可周遍圓滿而無弊。不由愛物來者,于現生猶無所憾,于將來大有可虞。以既種殘害物類之因,難免循環報複之果。願仁民者,當慎思焉。放生一事,原爲啓發現未人之善心,以期戒殺吃素,普令含識,各得其所,各盡天年。近之則息殺因,遠之則滅殺果。小之則全吾心之純仁,大之則弭世界之殺劫。且勿以爲不急之務,而漠然置之也。……大家同心戮力,提倡衛生吃素,以成不放之大放。至誠念佛,以期往生而了生死。其弭殺劫而邀天眷,挽世道而正人心者,豈語言文字所能形容也哉。

  《續編·中國濟生會蘇州分會捐放生池園永爲靈岩山寺下院功德碑記》

  

  放生,原爲提倡戒殺吃素,人若畢生吃素,便成不放之大放矣。……此仁民愛物,成始成終之大經大法,不須更爲詳談叁世因果,六道輪回之深義也。願見聞者,鹹深思之。

  《續編·天臺山國清寺創開放生池碑記(民二十叁年)》

  

  天地之大德曰生,人民之大本曰善。生則植物動物並育,善則仁民愛物齊行。乾爲大父,坤爲大母,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若不令民物得所,將何以仰副天心。欲常祈天眷垂憐,當急以仁愛是務。能如是,則雨旸時若,谷麥豐登,人民安樂,天下太平矣。即以個人論,亦得業消智朗,障盡福崇,生入聖賢之域,沒登極樂之邦。……試思世人爲口腹故,殺害生命,種種慘酷,誰能忍受。由習慣故,不但不生憐憫,而且反發歡樂,以致循環報複,成此劫運。諸佛菩薩,爲救殺劫,現身異類,亦受人殺。既殺之後,見諸異相,方知佛現,因各戒殺。 光于民二十年,爲貴池劉公魯,跋豬齒臼佛記贊。文曰,一切衆生,皆具佛性,由迷背故,遂失其正。起貪瞋癡,造殺盜淫,食他之肉,資己之身。殺業既結,曆劫互戕,如來愍之,爲作慈航。大啓慈訓,人猶不信,特示形儀,以期隨順。蛤蜊蚌殼,牛腰羊蹄,豬齒鼈腹,均有佛棲。有宋職氏,殺豬棄首,犬守四日,不敢下口。逐犬析骨,齒臼現佛,绀目螺發,俨然大覺。未殺之前,均謂是畜,已殺之後,方知是佛。是知殺生,不殊殺佛,即非佛現,亦未來佛。殺而食之,罪逾海嶽,急宜痛戒,庶可解脫。晁氏兄弟,爲文爲贊,義理淵深,文詞璀璨。天池書寫,諸公題跋,永用警策,啓牖後覺。既明此義,孰敢行殺。爭地爭城,遂息傾軋。貴池劉公,笃信佛法,保存徐書,題跋充洽。令嗣公魯,持以相示,敬書數語,藉表我志。願見聞者,吃素戒殺,定可現生,歸極樂刹。此跋文雖粗淺,頗可觀感,敬錄原文,以期息滅嗜殺食肉之癡心,發起戒殺茹素之善念。佛菩薩現身異類,弭世殺劫,散見群書,閱觀音本迹頌,物類現相,可知梗概。以佛視一切衆生皆是佛,故不忍互相殘殺,永沈惡道,乃爲此種種驚人視聽之示現,可不深長思乎。

  《續編·靈岩山寺下院放生池附設放生會緣起碑記》

  

  乾爲大父,坤爲大母,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此儒者民物一視之素志也。嚴禁傷胎破卵,必使鳥獸魚鼈鹹若,此聖王勝殘去殺之德政也。良以天地之大德曰生,民物之大苦曰殺。勝殘去殺,須由小而至大。仁民愛物,必自易而至難。倘不推本于涵養仁恕,必至捨小取大,捨易取難。日行殘殺,而妄冀仁民愛物,則徒成空談,決難實行其事矣。何以言之。小兒平民,皆能實行愛物之事。行之既久,滿腔仁慈。日後得位行政,便可大庇群黎。即隱居一鄉,亦可以身率物,移風易俗。如是則仁民之道,自愛物培植而來者,方可周遍圓滿而無弊。不由愛物來者,于現生似無所憾,于將來大有可虞。以既種殘殺物類之因,難免循環報複之果。願仁民者,當慎思焉。放生一事,原爲啓發現未人之善心,以期戒殺茹素,普令含識各得其所,各盡天年。近之則息殺因,遠之則滅殺果。小之則全吾心之純仁,大之則弭世界之殺劫。且勿以爲不急之務,而漠然置之也。……竊謂放生原爲提倡戒殺吃素,人若畢生吃素,則成不放之大放矣。今將黃山谷居士戒食肉詩錄之,以期大家于食肉時,一再思之,必有不忍食與不敢食之心,勃然而興。詩曰,我肉衆生肉,名殊體不殊。本是一種性,只爲別形軀。苦惱從他受,肥甘爲我需,莫教閻君斷,自揣應何如。有味哉,斯詩也。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于人。此仁民愛物成始成終之大經大法,固不須更爲詳談叁世因果,六道輪回之深義也。願見聞者,鹹深思之。

  《續編·常熟蓮華庵放生池碑記(民二十叁年)》

  

  黃山谷雲,我肉衆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苦惱從他受,肥甘爲我需。莫教閻老斷,自揣應何如。

  願雲禅師偈雲,千百年來碗裏羹,怨深如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慈受禅師雲,飲食于人日月長,精粗隨分塞饑倉。下喉叁寸成何物,不用將心細較量。

  世間養人之物,不勝其多。如法烹調,味都甘美。何得爲我口腹,殺彼生命。致令生生世世,互相殺戮,了無已時。可不哀哉。故流布此書,冀挽殺劫。願見聞者,鹹皆信受。幸甚。

  《叁編·江慎修先生放生殺生現報錄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合編題辭》

  

  仁人君子,爲報恩故,爲免劫故,倍複注意于戒殺放生,持齋茹素也。然有大多數未聞佛法者,習以爲常,任意行殺,以期悅口。由是之故,釀成兵劫。試思兵劫之中,人被殺戮,與彼物類受宰割以充口腹者,相去幾何。倘作此想,則殺彼身以悅我口之念,能不消滅乎。又我既貪生,彼豈愛死。我若一芒刺指,即難忍受。彼則脔割其身,心豈能甘。雖力不能敵,無可如何,其怨恨之心,固結莫解,生生世世,必爲報複。是以賢哲之士,欲令世人同息殺業,冀合乾父坤母,民胞物與之道,種種設法,買而放之,令盡天年。須知此舉,重在救人,非單爲救物也。以其冀人因見買放,不忍特殺。既不忍殺,則怨對不結,而未來之殺劫可消,後世之福壽自永。此放生之究竟宗旨,真實利益也。不知者,每謂虛費錢財,了無所益。試設身處地,爲當願人放我,爲當願人殺而食我耶。杭州西湖,自宋真宗時,即爲放生池。自後縱有廢弛,不久即複。

  《叁編·贖遷西湖放生魚募緣疏》

  

  問:如雞食蟲,養雞則是殺蟲,保蟲必須殺雞,然則如何。答,佛大慈悲,各令一切悉遂其生。雞乃人之所養,若不設法令生,彼將斷絕,非彼自生者可比。雞食蟲,以饑故,使不饑,則可不食,非必定食蟲也。若如彼說,則殺雞即爲救蟲。然人之吃一切物命,亦當殺之以爲救一切物命,可乎不可。小智不知大理,妄以己之愚見,阻人戒殺放生之善。後來做了物類,決定不能遇放生救命之人。此時之苦,皆今日之邪智所培植也。

  《增廣·複馮不疚居士書》

  

  故梵網戒經,一一皆言應生慈悲心,孝順心。又雲,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是殺我父母。

  《增廣·佛教以孝爲本論》

  

  道德仁義,乃吾人本具之性德。因果報應,實天地化育之大權。人生天地之間,藐爾七尺之軀。其與廣大高厚莫測之天地,並立爲叁,稱爲叁才者。以其能仰體天地之德,皆可以爲堯舜,皆可以作佛,以參贊其化育故也。故聖人于易乾坤二卦之象,一以自強不息法天,一以厚德載物法地教人。夫自強不息,則閑邪存誠,克己複禮,非到明明德,止至善,人欲淨盡,天理流行,以複其本具之性德不可也。厚德載物,則仁民愛物,推己及人,當必本忠恕,行慈悲,胞與爲懷,物我同觀,非盡其參贊之天職弗止也。然此非專指居位行政者言,即匹夫匹婦,亦皆能行。以堯舜之道,孝弟而已。聖賢之學,修身而已。能修身者,必能孝弟,必能格除物欲,擴充良知,以獨善其身矣。而其效必能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禦于家邦。況得位行政,豈有不能兼善天下之理乎。天下不治,匹夫有責。使人人各秉誠心,各盡孝弟,各行慈善,矜孤恤寡,救難憐貧,戒殺放生,吃素念佛。則人以善感,天以福應。自然雨順風調,民康物阜。

  《增廣·挽回劫運護國救民正本清源論》

  

  蓮池戒殺放生文,爲滅殘忍魔軍之慈悲主帥。

  《增廣·重刻安士全書序二》

  

  恤災赈饑,濟難扶危,戒殺放生,護惜物命,持齋吃素,誦經念佛,以期自他兼利,幽顯均益者,無不家門清吉,子孫興隆,富貴尊榮,令人景仰。

  《增廣·因果錄序》

  

  佛令弟子視一切衆生,皆作過去父母親屬想,以慈悲心,行放生業,豈但現生之親,不忍漠然置之,即一切水陸空行諸生物,亦不忍漠然置之,縱令力有不及,猶以悲心善念,爲之念佛,以冀彼速出惡道,速生西方而後已。

  《增廣·臺灣佛教會緣起序》…

《印光法師談放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