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法師談感應篇

  印光法師談感應篇

  

  ――代重刊序

  弘法敬輯

   一、感應篇之概述

  1、感應篇的來源

  問,《感應篇》,誰人著作。對于他教典籍,以何法辨別之。

  答,《感應篇》通行本,有太上二字,謂爲老子所作。亦有謂本抱樸子而廣之。然不必究其爲何人所作,只取其書所說之益。所謂不以人廢言也。聖人立法,固不必定取聖人所說爲法,只取其益世道人心爲事。蟲文鳥書,大開文字之端,敢以蟲鳥不足重,而不用其文字乎。舉此一事,可以息彼妄論是非者之無益繁詞。此種繁詞,尚不如春禽晝啼,秋蟲夜嗚之有天然風味也。

  《叁編卷四 答崔樹萍居士問》

  2、感應篇的性質

  《感應篇彙編》爲古今注此篇者之冠、文理俱隹,俾熟讀而詳審以行之。則人人可以爲良民,人人可以了生死矣。

  《增廣卷二 複四川謝誠明居士書》

  五經四書,本是教人爲善之書。世多以文視之,則便當面錯過。若《感應篇》、《陰骘文》等,直陳因果報應之事,俾人一目了然,實爲有益。彼大言理性,不提因果報應者,徒欲得高出人上之名,而不知所以高之實。

  《叁編卷二 複謝慧霖居士書五》

  《感應篇》、《陰骘文》,實爲功過格之源本,以故恭錄于首,以期朝夕諷誦,互相鑒照。俾得叁業清淨,一心淳笃。庶可無忝所生,行爲世法。由是而世法佛法,一道齊修。成已成人,了無二致。前繼往聖,後開來學,參贊化育,輔翼郅治,皆于此庸言庸行中得之。若舍此不行,別求玄妙。縱令大得,亦只能利一類之機而況專資空談者乎。

  《續編卷二 淨土問辨功過格合刊序》

  二、感應篇之實行

  1、讀誦奉行 改過遷善

  凡《安士全書》,及《感應篇彙編》,《印光文鈔》,通文義者,皆須人奉一部。由此路上行,上焉者或可體會到此。否則只知圓融不執著,口口說空,步步行有,爲家庭之禍患,亦佛法之蟊賊。

  《叁編卷叁 複福州佛學社書》

  《感應篇彙編》,宜令熟讀,此正本清源之要務。以五經四書所說者,或散見于各處,或義晦而難領會。此既熟讀,讀五經四書,一見此種話說,即便心領神會。理學務躬行,而不知此義,反指爲異端者,皆見理未的,救世無術之流類也。

  《叁編卷二 複謝慧霖居士書二》

  汝宜每日將《太上感應篇》,《文昌陰骘文》,《關帝覺世真經》,日讀叁五遍,至少須一遍。亦令汝妻日日讀之,自可知爲人之道理。既知爲人之道理,則便可繼汝父之家風。凡一切人皆欽仰汝,以爲汝父素好善,故有此令郎。此其榮爲何如也。光宗耀祖,成家立業,只在能立志學好而已。豈有甚麼難行難做處。

  《叁編卷叁 複某居士書》

  人之一生成敗,皆在年幼時栽培與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萬不可學時派。當學孝,學弟,學忠厚誠實。當此輕年,精力強壯,宜努力讀書。凡過讀之書,當思其書所說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讀了就算數了。書中所說,或不易領會。而《陰骘文》、《感應篇》等皆直說,好領會。宜常讀常思,改過遷善。于暇時尤宜念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以期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切勿以爲辛苦。古語雲:“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此時若錯過光陰,後來縱然努力,亦難成就。以年時已過,記性退半,所學皆用力多而得效少耳。第一先要做好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焉。第二要知因果報應,一舉一動,勿任情任意。必須想及此事,于我、于親、于人有利益否。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動念,亦當如此。起好心,即有功德。起壞心,即有罪過。要想得好報,必須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有利于人物,無害于自他方可。倘不如此,何好報之可得?譬如以醜像置之于明鏡之前,決定莫有好像現出。所現者,與此醜像,了無有異。汝果深知此義,則將來必能做一正人君子,令一切人皆尊重而愛慕之也。祈審慎思察,則幸甚幸甚。

  《增廣卷一 與周法利童子書》

  若日說因果報應,與生徒講《感應篇》、《陰骘文》、《覺世經》。而所作所爲,皆與叁者相反,則成登埸優人,只供臺下人一時悅眼娛耳而已。優人只得優人之值,斷無生前沒後之真利益也。願汝深體吾言,則儒佛之心法,及究竟之實益,豈必令前人獨得,而汝或不得者哉。

  《叁編卷二 複卓智立居士書一》

  2、感應篇與家庭教育

  志在成就子弟,而不知子弟之成,唯在家教…………及能讀書,即將《陰骘文》、《感應篇》,令其熟讀,爲其順字面講演之。其日用行爲,合于善者,則指其二書之善者而獎之。合于不善者,則指其二書之不善者而責之。彭二林居士家,科甲冠于江浙,曆代以來,遵行二書,其家狀元甚多,然皆終身守此不替。如金入模,如水有堤。豈有不能成器,仍舊橫流之理乎?人之爲人,其基在此。此而不講,欲成全人,除非孟子以上之天姿則可矣。然讀書之時,不可即入現設學校。宜合數家請一文行兼優、深信因果之師,令其先讀《四書》及《五經》耳。待其學已有幾分,舉凡文字道理,皆不被邪說俗論所惑。然後令其入現學校,以開其眼界,識其校事。不致動與時乖,無由上進矣。能如是,則有天姿者,自能有爲。無天姿者,亦爲良善。獨善兼善,自利利他,實不外此老僧常談也。

  《增廣卷一 複永嘉某居士書四》

  令熟讀《太上感應篇》,《文昌陰骘文》,《關帝覺世經》,俾知有所師法,有所禁戒。一一爲其略說大意,以爲後來讀書受益之前導。幼時如是,愈讀書愈賢善,不患不到聖賢地位,光宗耀祖也。否則任性憍慣,養成敗類,縱有天姿,亦不知讀書爲學聖賢,則讀的書愈多愈壞。

  《續編卷二 家庭教育爲天下太平之根本發隱》

  《陰骘文》、《感應篇》,必令其熟讀。且勿謂此非佛書而忽之。以凡夫心量淺近,若以遠大之深理言之,則難于領會。此等書,老幼俱可聞而獲益。而況德無常師,主善爲師乎。

  《增廣卷二 複永嘉某居士書七》

  祈以《感應篇》教子孫,終身誦之,勝于小學韻語多矣。

  《叁編卷二 複邵慧圓居士書叁》

  兒女從小,即爲教其常念《感應篇》。此文每日或念叁五遍,至少須念一遍。盡此一生念,再看看直講,依之而行,則自可歸于正人君子之域矣。

  《叁編卷一 複金益平居士書二》

  教小兒常以《陰骘文》、《感應篇》,爲入德之門。俾幼時即知爲人之道,與因果之理。則後來決定不敢作越理犯分之事。否則被彼邪見所誘,則其行或至如今之廢孝廢倫免恥者,以現今此種邪說甚多故也。

  《叁編卷叁 複王智卓居士書》

  宜令兒女等同讀《陰骘文》、《感應篇》,爲彼講說。俾知爲人之道,及叁世因果之理。則將來自不至流爲暴惡。彼殺父殺母廢倫免恥者,皆由最初不知爲人之道,及因果報應。一聞邪說,遂極力依此,以逞其肆無忌憚之心,爲可哀也。

  《叁編卷叁 複馬宗道居士書一》

  必須令彼熟讀《感應篇》、《陰骘文》,以爲前途之導。即二女亦當讀之,以期藉此自修並以化人。天下不治,匹夫有責,此實匹夫令天下治之根本法。又須令兒子多看《安士全書》,《曆史感應統紀》,及有益身心之善書。

  《叁編卷一 複神曉園居士書》

  世之不肖子女,皆其母不盡母職之所致也。母若賢,一則秉其氣性,二則觀其作爲,此系以身立教者。次則教以爲人之道,如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等。又須切切實實示以因果報應。迨讀書時,先將《感應篇》、《陰骘文》令其熟讀。畢生每日須念叁五遍。再與講其大義,則如镕金入于好模中,決無不成好器者。此母教爲治平之根本也。世人皆不注意,故有今日之戰爭現象。以致國運危岌,民不聊生也。光不須爲小兒說法,且爲汝夫婦說教小兒法,則小兒自可仿效儀型,克成正器矣。

  《叁編卷一 複李慰農居士書五》

  叁、感應篇之功用

  1、令人深信因果

  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衆生之大權也。書曰,惠迪吉,從逆凶,唯影響。又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皆因果之說也。至于佛法,則更爲彰著。前究過去,後明未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了此,則善惡報應,不爽毫厘。吉凶禍福,皆由感召。人雖至愚,決不至幸災樂禍,避吉趨凶。惜無殷鑒,每致所作反乎所求。此憂世君子,汲汲然流通《感應篇直講》爲急務也。

  《叁編卷四 感應篇直講題辭》

  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衆生之大權也。孔子之贊周易也。最初即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此語依表面看,是說慶殃及于子孫。依實際論,其慶殃之歸于本人者,當更大于子孫者多多也。箕子之陳洪範也,末後方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用,以也。極,窮困苦荼也。五福六極,實示前生之善惡因,及現生之善惡果也。儒經說前因現果,現因後果。孔子箕子此二語,最爲明顯。佛經說叁世因果,最爲詳悉。撮要說之,則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人每謂現生所享受苦樂吉凶者爲命,謂天所命令,不知乃自己前生所作善惡之果報耳。天豈有厚于彼,而薄于此之命令乎。故《感應篇》雲,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果知此理,則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兢兢業業,恐懼修省。格除自心私欲之物,則自心本具之正知發現。由茲罔念作狂者,鹹得克念作聖矣。此就儒教所說因果,尚有如此之大利益。況佛教人修戒定慧,斷貪瞋癡,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初則斷盡世間煩惑,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次則漸漸進修,以至真窮惑盡,慧滿福圓。徹證自心,成菩提道。鹹皆不出因果之外。故曰,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衆生之大權也。

  《叁編卷叁 因果實證序》

  人…

《印光法師談感應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