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義者。其原皆由初無家教,以爲之肇也。文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禦于家邦。與大學欲治天下國家者,必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而起,同一臭味。此儒門教人希聖、希賢之無上秘訣!舍是而求,皆其末耳。爲今之計,子女當能言語知人事時,即于家庭先令認字塊(女子雖不必令其造大學問,斷不可不識字,不通文理。母尚宜胎教,若識字通文理,則所生子女,便易爲學矣)每一塊紙方,只寫一字,不可兩面俱寫,若兩面寫,則便同記口歌矣。日限幾字,每日將認過熟字,又須遍認一二過。不上年余,便認許多。後讀書時,凡讀過者,通皆認得,不致有只記口歌之弊。凡彼力能爲者,必須令其常做以習勤(如灑掃執侍等)。凡飲食衣服,勿令華美。但凡抛撒五榖及損壞什物,無論物之貴賤輕重,必須告其來處不易,及折福損壽等義。倘再如此,定遭撲責,決不放過。如此則自能儉約,斷不至奢侈暴殄。及能讀書,即將陰骘文、感應篇,令其熟讀,爲其順字而講演之。其日用行爲,合于善者,則指其二書之善者而獎之。合于不善者,則指其二書之不善者而責之(彭二林居士家,科甲冠于江浙,曆代以來,遵行二書。其家狀元甚多,然皆終身守此不替)。如金入模,如水有堤,豈有不能成器,仍舊橫流之理乎?人之爲人,其基在此。此而不講,欲成全人,除非孟子以上之天姿則可矣。然讀書之時,不可即入現設學校,宜合數家請一文行兼優、深信因果之師,令其先讀四書及五經耳。待其學有幾分,舉凡文字道理,皆不被邪說俗論所惑。然後令其入現學校,以開其眼界,識其校事。不致動與時乖,無由上進矣。能如是,則有天姿者,自能有爲;無天姿者,亦爲良善。獨善兼善,自利利他,實不外此老僧常談也。(正編複永嘉某居士書)
欣猒謹案,老人之論讀書,先居家館,讀四書五經,後方入現時學校。以免隨潮流所轉,與不谙時務之弊。斯法甚善,平津間,世家者多若此。其子弟之成人者,無論爲何業,類皆有古道風。
※ ※ ※ ※ ※
【二十一】凡發科甲,皆其祖父有大陰德。若無陰德,以人力而發,必有大禍在後,不如不發之爲愈也。曆觀古今來大聖大賢之生,皆其祖父積德所致,大富大貴亦然。其子孫生于富貴,止知享福造業,忘其祖父一番栽培,從玆喪祖德以蕩祖業,任期貧賤,此舉世富貴人之通病!能世守先德,永久無替者,唯蘇州範家,爲古今第一。自宋文正公以來,直至清末,八百余年,家風不墬,科甲相繼,可謂是德書香之家。而長洲彭家,自清初以來,科甲冠天下,其家狀元,有四五人,有同胞叁鼎甲者,而世奉佛法,雖狀元宰相,猶日誦感應篇、陰骘文,以爲誠意正心,致君澤民之鑒。彼狂生謂此等書,乃老齋公、老齋婆之所從事者,非但不知聖賢之所以爲聖賢,並不知人之所以爲人,生爲行肉走屍;死與草木同腐,而且惡業難消,永沈惡道。彼囂囂然自命爲博雅通人,致令後世並天地父母之名字亦不得聞者,何可勝數?!欲子孫之不趨敗途,共入正道者,當以感應篇彙編、陰骘文廣義,爲定南針。則世俗習染之惡浪滔天,黑雲障日,亦不至不知所趨,而載胥及溺。否則縱令風平浪靜,天日昭彰,亦難保不入洄澓,而隨即沈溺矣!況絕無風平浪靜,天日昭彰之望之世道人心乎?須知「陰德」二字,所包者廣。成就他人子弟,令入聖賢之域,固屬「陰德」。成就自己子弟,令入聖賢之域,亦是「陰德」。反是,則誤人子弟固損德,誤己子弟亦損德,力能兼及,何幸如之!否則且就家庭日用雲爲,以作爲聖爲賢之先容,正所謂即俗修真,現居士身而說法者。祈以此意,與令友,及一切知交,恺切言之,亦未始非己立立人,自利利他之一端也。(正編與永嘉某居士書)
「欣猒謹案,以上分論家庭教育教子女之要。」
※ ※ ※ ※ ※
【二十二】教小兒,當詳示爲人須自立志,言則非其所宜。以今時學說,推翻舊規,傥一嚴責,或致被彼無知者一誘,則便因恩成怨。彼年已十五,果能將其利害,與彼說之,必不至于毫無感動。如此不感動,則同木石無知,縱嚴,亦愈成反對矣。彼殺父自雄,以取獎譽者,皆以向受約束,擬欲一泄其忿,而不知其永陷畜生、地獄之中,而莫能出也。四書當全讀;書經,文理甚好,亦宜全讀;易之道大,或可從緩。然欲成學問,尤當致力于現象知法之理。易六十四卦之大象,可集之一篇,以作座右銘,極顯豁,極親切,彼廢經者,不知其人之知見作何領會也?詩可從緩,以非大聰明之資格,不能善會其意。禮記、左傳,則選其于身心有益,于世教有大關系者讀之。(續編複念佛居士書)
※ ※ ※ ※ ※
【二十叁】人之一生成敗,皆在年幼時栽培與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萬不可學時派,當學孝、學弟、學忠厚誠實。當此輕年,精力強壯,宜努力讀書,凡讀過之書,當思其書所說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讀了就算數了。書中所說,或不易領會,而陰骘文、感應篇等皆直說,好領會,宜常讀、常思,改過遷善。于暇時,尤宜念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以期消除孽障,增長福慧,切勿以爲辛苦。古語雲:「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此時若錯過光陰,後來縱然努力,亦難成就。以年時已過,記性退半,所學者用力多而得效少耳!第一先要做好人,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焉。第二要知因果報應,一舉一動,勿任情任意,必須想及此事,于我、于親、于人有利益否?不但做事如此,及居心動念,亦當如此。起好心,即有功德;起壞心,即有罪過。要想得好報,必須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有利于人物;無害于自他方可。倘不如此,何好報之可得?譬如以醜像置之于明鏡之前,決定莫有好像現出,所現者,與此醜像,了無有異。汝果深知此義,則將來必能做一正人君子,令一切人皆尊重而愛慕之也。(正編與周法利書)
※ ※ ※ ※ ※
【二十四】 小兒愛偷人東西,須平日爲彼說,人不可做屈心事,若做屈心事,縱使人始終不知,而自己常時心中抱愧。況天地、鬼神、佛菩薩,無一不知,汝何以不知自勉,做此下流事?以後再要偷人東西,定規要領你去向人家磕頭道罪,還人家東西。那怕不值一文錢的東西,也要如此辦。又要求人家,再有偷東西事,盡管打,不可看我面情不肯說,以致彼越覺得偷東西沒關要緊,常常想偷也。你試想想,人縱再下作,若有人說他好,也就歡喜;說他不好,他就不喜歡,你爲什麼要作叫人唾罵輕賤的事體?我若遮護你,就是我教你做賊,你後來簡直不能成人了。所以我對你說,你從此以後,若偷我的東西,我定規要打你,若偷別人的東西,我定規領你向此人磕頭道罪,並將東西還人。不但你沒面子,實在我比你還難受,以想你成人,不得不以此製伏你。你知過痛改,勉力學好,使人皆敬重你,因之敬重祖宗父母。你要是不肯改,即同你自己日日罵祖宗父母一樣,雷都要打了。此我之大慈大悲愛護你處,你要知好歹。如此,或有效果。(續編複念佛居士書)
※ ※ ※ ※ ※
【二十五】 生子非難,教子尤難,許多不洞事之人,無子求菩薩,及其得子,唯知寶貴,從玆養成廢器者多多。譬如種稻,只知求好種子,及其苗茁之後,則所有除莠澆灌等手續,概一不用。其稻種雖好,尚能望其收獲否?光聞百有九十九,無子及多子之人,均是此種結果。唯閻丹初敬銘之父,爲天下古今第一愛子之人。故以初輩鄉紳,令其子點翰林拜相。其教子之嚴,亦是天下古今所未有,一邊培德,一邊竭力以教,此其所以爲真愛也。其他之愛,每有甚于殺者,以殺但一死耳。失教之子,無業不造,則永墮叁途惡道,此一死之酷,何止天淵相懸!(續編複張雲雷書)
「欣猒謹案,以上分論家庭教育教子之要。」
※ ※ ※ ※ ※
【二十六】 昨接來書,言及教女爲齊家、治國之本,可謂見理透徹。周之開國,基于叁太,而文王之聖,由于胎教。是知世無聖賢之士,由世少聖賢之母所致也。使其母皆如叁太,則其子縱不爲王季、文王、周公,而爲非作奸,蓋亦鮮矣!而世人只知愛女,任性憍慣,不知以母儀爲教,此吾國之一大不幸也!人少時常近于母,故受其習染最深,今日之人女,即異日之人母。人欲培植家國,當以教女爲急務,勿曰:「此異性之人,吾何徒受此憂勞哉?」須知爲天地培植一守分良民,即屬莫大功德。況女能德鎮坤維,其子女必能肖其懿範,榮何如之?!況自己子孫之媳,亦人家之女呼?欲家國崛興,非賢母則無有資助矣!世無良母,不但國無良民,家無良子;即佛法中賴佛偷生之蟒流僧,一一皆非好母所生。使其母果賢,斷不至下劣一至于此,惜哉!(正編複永嘉某居士書)
※ ※ ※ ※ ※
【二十七】 今欲昌明因果之事理,及其實行之方法,必先從事于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又須以婦女爲主體,蓋有賢母,方有賢子。伊古賢母,從事胎教,鈞陶于禀質之初,化育于未生以前,而必期其習與姓成也。如周之叁太(太姜、太任、太姒),陰相其夫,胎教其子,皆女中之聖人,實開周家王業之基。予嘗謂:「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又謂:「教女爲齊家治國之本」者,即指克盡婦道,相夫教子而嚴也。乃今之女流,多不明此義,而妄欲參政攬權思做大事遂將家庭培植根本之道置之度外此真聚萬國九州之鐵也鑄不成此一個大錯深可概也培植家庭根本之道維何即凡教子女必再于孩提之時先須始知因果報應之說則一切悖惡行爲自有所畏而不敢爲講因果之書莫善于感應篇即陰骘文此二書能爲之常常講說自有莫大之利益蓋童蒙天性未漓善言易入幼兒習焉久則成性及既長而不可改也正本清源端在于此故易曰蒙以養正聖功也今天下所以大亂者皆由一班不明教育原理之父母有以養成之也蓋既不能以胎教善其使又不能以因果策其後根本一壞遂氾濫而不可收拾于是非孝無親之說家…
《天下太平之根本(印光大師遺教摘錄之二 家庭教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