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對禅的認識(隆藏法師)

  對禅的認識

  隆藏法師

   禅,在傳統上,是不可以用語言來诠表的。古德曾說,禅是佛之心。佛的心境,作爲一介凡夫,尚在無明癡暗中摸索的我,是難以體會的;但作爲佛教的重要修行法門,我不揣淺陋,贅言幾句對禅的認識。

   習慣上講的禅,應是佛法東流中土後所形成的,在我的認識中,這應該是一種獨特的教學方式,一種對真實有親切體悟的表達,一種敏銳的覺之狀態,或亦可說爲合理真切而藝術化的生活;雖說是“教外別傳”,卻是最大限度活用了大乘佛法的精神,將般若大智慧活潑地展現于生死的暗阒中,創出自在靈動無限的生命。佛陀曾說,若無生老病死,如來不會出現于世;所以佛教乃是救世之宗教。禅,可以沒有佛教的標志,卻體會了佛陀慈悲衆生的本懷,因此他給予衆生以生命解脫之鑰——悟,帶來心靈的開放與自由,不再迷執于小我,打破因此而有的局限、隔礙和苦。

   我想,禅的核心應是般若之智吧!衆生陷溺于生死的旋渦,卻何曾夢見這生死迷夢中所見的一切,竟如電影《黑客帝國》中的“ Matrix ” 一樣虛幻不實,盡管我們見其何等真實!一個人沈湎于精神的幻想,以假爲實,這即成爲精神病患者;那麼,倘使一個人把心現的影像誤以爲真,而顛倒馳逐,又何嘗不是得了生死愚癡之病呢!“教內真诠”也好,“教外別傳”也罷,都只在讓你親證這無有真實的真實,讓你空去那本無所有的所有之執,如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只是,衆生固執,相沿成習,遂成無功用行;如來大慈,假語言以诠無可诠,而被衆生一一執爲實有,說菩提執菩提,說涅槃執涅槃。如是而與菩提、涅槃遠隔天淵。至禅則反是,掃蕩一切文字相,不立一法,心中坦然空寂,“不于色生心,不于聲香味觸法生心”,不生一切執常執斷、執生執滅、執一執異、執來執出之心,如此表面上雖一法不立,卻最真切的貼近了諸法的實際。熟稔佛法的人知道,佛法中心在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但這絕非在文字的安立理解上,法印只存在于禅悟中,是即所謂心印,法印心印相互交融,此是禅之最佳表述吧!

   近代太虛法師曾斷言,中國佛教之振興,當在禅之弘揚複興。這裏的禅,我以爲當作廣義解。禅,是佛法實踐的象征。從南傳佛教的聲聞乘上座部佛教,到中國大乘諸宗,無有不(至少在理論上是)重視禅修實踐的。佛法與其說是高深之哲理,不若說是散發著禅悟智慧的生活方式。如果佛法不能透脫出理論的樊籠,而在現實中顯發對“苦”對治的力度,是不會有生命力的。反觀當今世界南傳內觀與藏傳佛教之流行,無不得益于其對禅觀實踐的重視。中土禅宗之長,在于境上的超越,所謂“毗盧頂上行”。固然,認識上之頓悟必將成爲行爲上之指導,而無正確的認識,雖萬劫修行,總是在無明黑霧中馳騁而已。所以沩山禅師說:“只貴子眼正,不貴子行履。”然本佛教緣起法則,即或覺悟,亦不能無因偶然企及。《阿含》、《般若》、《寶積》、《瑜伽》、《攝論》鹹言:二因二緣成就出世間心,一爲依他言音,意爲正聞熏習,一爲內自各別如理作意,此即依聞思而趣修證。此是因緣,而其增上緣乃在戒、定。由慧見成其卓絕之見地,由戒定而成踏實之行履,如是頓漸結合,佛法之真實利益,豈不指日可期!乃知太虛法師之語,實真實之說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